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2020-12-06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當真正行持的時候,就會發現「新大陸」,認知層面就會越來越廣,行一分就通達一分,行十分就圓通無礙。

瑞像

從這種角度來講,也印證了「明師」的重要性,因為「一切道」得問過來人才能明了……如果僅是從書本上悟到的「見解」,不是思想的對峙就是以一偏而入另一偏,不是往左偏就是往右偏。(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

總而言之,都是在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相關焦點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愈理解法性這個部分,愈能夠驗證。透過理解之後,你才可能去驗證得到,如果不理解的話,就沒有機會驗證到。相有的當下是性空,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呈現出相空的世界。我們在世俗諦上看到的,是相有的現象,在這個當下,說它是性空,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現象,它也是相有的。那麼說它性空,這就是融相即性。融入這個相中,思考理解法性的部分,性空之後,自然會跑出相空來。
  • 如何理解佛家的「諸法空相」?
    那這條線跟諸法空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把物體比作人心,把光線比作外界,那麼明暗交界線就成了外界影響人心的證據。內心豁達、毫無稜角的人,就好像個球體,它自己不去決定明暗交界線的位置,把權利讓給光線。也就是說:「球體人」可以順勢而為,不被物轉。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法印是判斷佛法真假的標準,主要有三個內容:法印一:諸行無常,世間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固定不變得,而是一直在運動和變化。法印二:諸法無我,世間本沒有自我的存在,眾生的身心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法印三:涅樂寂靜,涅樂是遠離一切妄想、不能用言語解釋的狀態,是本自寂靜的。
  • 空性與空相(二)
    像這樣的說法與認知,與 佛的開示完全顛倒,因為 佛在《羅雲忍辱經》卷1曾開示:「佛之明法,與俗相背。」又這個空性有如如不動的自性,這有經典為依據,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6的開示: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為了區別天地萬物,有了名,名為思量的意思。
  • 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往往「偏執的」修道人實現的是心自在,而當下身不自在……所謂的「道中人」,也僅僅是「道相」而已,不一定是「道」,不要因看到了某種「道相」的維繫,就認為是「大自在」,這也只是相對凡塵來講的,一種高層面的「灑脫」。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但若修持得不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修成福報很大的虛空神,當然也有可能落三惡道。雖然世間法中常以虛空比喻真空,但空相併不是虛空相。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內觀經》詳解了三篇之後,已對自身由來和生理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是《內觀經》上一篇對於心神作用的詳述,更加深了對《心經》的理解層次,還有《清靜經》和《金剛經》,更容易加深對《心經》的理解。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
  • 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經典中說的:空性和空相有什麼區別?
    你不能以空相為相,若是以空相為相,你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道。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講的就是空相。還有很多的法都是空相。比如說快過年了,你要買這個、要買那個,還要喝酒等等,這時張三還來催債。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經典中除了以實性、實際、一如、真性等來詮釋法身實相的真實不變之外,更常以否定的字眼來形容法身實相的不可思量,例如: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彊、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來、不去;不出、不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不可稱、不可量、過諸數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無作、無境;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已有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有為法和無為法,哪個更接近中道實相,看得懂說明見性開悟了
    佛說無常,是要點出在「實相」中,任何「法」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常),因為一切法隨因緣時時在變。所以「無常」是為了對治「常見」而說的。在諸法實相中,沒有任何事物是一分鐘、一秒鐘停止不變的。但確實有些變化較細微,如我們的身體,雖然剎那在改變,但從年輕到年老,要幾十年,因此產生了種種「常見」。說「無『常』」是為了要破除因常見衍生的種種煩惱及苦果。
  •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有人對我說:「即是空相,究竟是看到,還是沒看到,本來就不存在東西,沒形沒狀,無色無相,就是一個你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大家誰也看不到的「空」相(即是空相,比真空還空的空相)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看見,說幹遍萬遍,有千人萬人,佛門大佬
  • 諸法空相——李唐與他的佛教藝術
    >李唐作品我與李唐居士交往二十多年,他對繪畫的痴迷令我讚嘆,中國畫講究筆墨的凝練,這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而李唐自少年始即潛心臨摹宋元古法,李唐作品李唐作品當我們都在期待李唐進一步開拓市場的時候,他突然有一天和我說起他心中的宏偉計劃
  • 【柱子七彩早餐】諸法空相:人生不設限,創造無限可能性
    做一個新的項目,如果不涉及落地的事情可以和你侃侃而談,但是一旦給他安排需要有創作性任務的時候就會眉頭緊鎖,開始排斥。這既是習慣性的動作,也是思維上的設限。 諸法空相,所有的方法都不是定法,也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需要做出調整的。但前提是你敢於去想突破之前的思維。
  • 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解讀)
    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解讀:我是聽佛這樣說的。有一時,佛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大眾一起,還有諸大菩薩摩訶薩,以及無量的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著佛陀而住。那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自證微妙之法,也就是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