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空相——李唐與他的佛教藝術

2020-12-06 文藏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歷經變化,而佛教藝術也在千年的發展當中逐漸成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佛教藝術,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

李唐作品

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將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時代開始,並持續至今。隨著佛教信仰的傳播,佛教藝術也朝著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變,以適應各國的需要。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佛教藝術所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舉凡寺塔、石窟、佛畫、藏經、版刻、金石文物、佛教文學,種類繁多。

中國佛畫,據載始於三國時期的曹不興,他見西域僧人康僧會帶來的佛像,將其臨摹入畫。以他的功力與成就,使佛畫之名,冠絕當時,史稱我國佛畫之祖。曹不興的弟子衛協,繼承乃師,擅長佛畫,當時被稱為畫聖。而畫聖衛協的弟子,便是大名鼎鼎的顧愷之。由此可見,無論哪朝哪代,中國士大夫階級與在野的文人墨客都十分看重宗教,並有意發揚宗教藝術來教化眾生。在當代,李唐居士便是這樣一位佛教藝術的繼承者與變革者。

李唐作品

我與李唐居士交往二十多年,他對繪畫的痴迷令我讚嘆,中國畫講究筆墨的凝練,這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而李唐自少年始即潛心臨摹宋元古法,並走訪名山大川,師法自然,廣取博收。三十多年的學習與研究成果凝聚豪端,他筆下的山水、人物、翎毛、走獸樣樣精妙,在上世紀末就已蜚聲畫壇,作品在市場上也是供不應求。

李唐作品
李唐作品

當我們都在期待李唐進一步開拓市場的時候,他突然有一天和我說起他心中的宏偉計劃,他發下誓願要繪製三百高僧像讚,這個決定既讓我驚訝又讓我讚嘆。放著大好的市場不去運作,反而退隱江湖以苦行僧的方式實施一次筆墨修行,這不得不讓人心生敬意。

李唐作品

這以後,我們在各種展覽上見不到李唐的身影,他一下子人間蒸發了。十年後,他的《三百高僧像讚》終於完成,填補了中國佛教繪畫的一項空白。

李唐作品
李唐作品

這一成就的取得背後隱藏著太多眾人不得而知的辛苦和艱辛,十年裡,他行程萬裡,遍訪名山古剎,拜謁當代高僧大德,很多像讚都是幾易其稿,反覆創作而成。他這一壯舉得到佛教界人士一致稱頌,對於弘揚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我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興,也被他這份虔誠深深的感動。

李唐作品

今天,李唐居士已經成為當代最具盛名的佛畫藝術家,他的佛畫內容不再局限於佛像與佛家經典故事。他把中國畫的一些技法、圖式與佛教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屬於自己的完整藝術理念。佛家主張「諸法空相」,法不拘泥形式,只要心中有法,便處處皆法。

聞知李唐居士「禪韻普洽」佛教藝術展即將開幕,作為多年好友,欣喜之餘寫幾句隨感,不足為序——董國強己亥八月與眠琴山房

相關焦點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諸法空相所以自在與否取決於執著心,不源於當下「自認為」能轉境界那一念,人在紅塵中,六根境相所對都是紅塵事,都在依紅塵萬象而生,焉能不著!所以凡人所認為的人生格局,往往偏執於物相的規劃,也就是「生存載體」的建立,不全面,不系統,不客觀……,人生的格局包含相體和自性覺知兩個方面,比如雪山裡修道人,他的人生格局就是守住其當下的修道常態。如果沒有足夠的「紅塵見地」,身安心難安。即使有凡塵的介入,也會繼續隱遁……這就是他的人生格局,因為只有守住了「常道」,才能夠實現他的「平常心」。
  • 如何理解佛家的「諸法空相」?
    那這條線跟諸法空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把物體比作人心,把光線比作外界,那麼明暗交界線就成了外界影響人心的證據。內心豁達、毫無稜角的人,就好像個球體,它自己不去決定明暗交界線的位置,把權利讓給光線。也就是說:「球體人」可以順勢而為,不被物轉。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但若修持得不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修成福報很大的虛空神,當然也有可能落三惡道。雖然世間法中常以虛空比喻真空,但空相併不是虛空相。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愈理解法性這個部分,愈能夠驗證。透過理解之後,你才可能去驗證得到,如果不理解的話,就沒有機會驗證到。相有的當下是性空,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呈現出相空的世界。我們在世俗諦上看到的,是相有的現象,在這個當下,說它是性空,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現象,它也是相有的。那麼說它性空,這就是融相即性。融入這個相中,思考理解法性的部分,性空之後,自然會跑出相空來。
  •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有人對我說:「即是空相,究竟是看到,還是沒看到,本來就不存在東西,沒形沒狀,無色無相,就是一個你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大家誰也看不到的「空」相(即是空相,比真空還空的空相)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看見,說幹遍萬遍,有千人萬人,佛門大佬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為了區別天地萬物,有了名,名為思量的意思。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柱子七彩早餐】諸法空相:人生不設限,創造無限可能性
    在團隊討論一個事情的新觀點,你會發現總有這麼一群人,當你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時,他總會習慣性的反駁,但是卻也無法拿出更好的主意,他還是習慣於接受原有既定的思維模式。
  • 空性與空相(二)
    不僅如此,《心經》也開示:證得這個如的人,他能現觀如的真實理地,既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聖諦等諸法可言;也就是說,真心的實際理地,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境界,當然於諸法都無所得。像這樣證得無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真實義菩薩,而不是假名菩薩、名義菩薩。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原始佛教為了反對這種有我理論,提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個命題,被稱為三法印。法印法印,又譯為法本、本末、憂檀那等,是指佛教徒用以鑑別佛法真偽的標準。其中法是指佛法,印是指能印證真偽的佛法之印。符合法印的為佛法,不符合的為非佛法。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空相——一顆行星的默劇
    隨緣起,隨緣滅,皓月圓缺,紅塵往離,諸相生死,皆非自發。這就是佛語中【緣起性空】的含義。    在西方佔星學中,相位是指行星和行星之間所成的角度。比如一個人的本命盤中太陽和月亮呈0度角,我們就稱為」日月合「。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為中國佛教十三宗、日本八宗之一。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 李唐畫出《萬壑松風圖》,他將自己名字隱藏在畫裡,不容易被找到
    古代繪畫是珍貴的藝術瑰寶,畫家們用不同的筆法記錄了社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者是其生活情趣。在唐宋時期,我國畫壇人才輩出,各領風騷,繪畫的風格和形式也百花齊放。比如,南宋時期有位叫李唐的畫家,他有一幅傳世名畫《萬壑松風圖》,在畫中他巧妙地隱藏了籤名,直到近代才被人們發現。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下面詳解正文:01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弟子們啊!色空不二隻是常理,就如橋梁(承上文詳解兩種不同境界,不然沒法合理進入第三段),實際上是諸法空相,無來無去,如去如來。樵夫認為: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法法本無法。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空也好,無也罷,指的都是虛空寰宇內本自具足的能量流變,寂靜恆常,不增不減。心無一物時,即可慢慢與虛空同一,與自然宇宙暗能量磁場合一流變,不逆時空流轉與陰陽造化,方明不生不滅之真如本體,一切無常皆是心靈造作之幻現,或許人生如夢,如夢方覺,萬般本具足,只是迷塵緣,逐念光陰轉,不識本來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