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2021-01-19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往往「偏執的」修道人實現的是心自在,而當下身不自在……所謂的「道中人」,也僅僅是「道相」而已,不一定是「道」,不要因看到了某種「道相」的維繫,就認為是「大自在」,這也只是相對凡塵來講的,一種高層面的「灑脫」。到世外桃源、曠野深山體驗所謂心靈的釋放;於山洞中閉關幾年……,就自認為得到了「大自在」,當「不得不」離開清淨地而入凡塵時,內心就會不自然……

諸法空相

所以自在與否取決於執著心,不源於當下「自認為」能轉境界那一念,人在紅塵中,六根境相所對都是紅塵事,都在依紅塵萬象而生,焉能不著! 不著有即著空,不著空有就著中道,即使不執著於塵世,一定執著於道相,如果都不執著,那麼一定形成了「自在」的成道系統……,也就是當下所做 ,幾十年以後依然能夠如是做。近乎於雪山或山洞裡「獨處靜居」,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不是主控多大的緣和格局,而是能夠「主控本心」。否則就只能主控六根不「外作用」,但是「內作用」時刻在幹擾本心。(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

總而言之,人在紅塵中必染紅塵事,心中有相事,性德不外顯。所以凡人所認為的人生格局,往往偏執於物相的規劃,也就是「生存載體」的建立,不全面,不系統,不客觀……,人生的格局包含相體和自性覺知兩個方面,比如雪山裡修道人,他的人生格局就是守住其當下的修道常態。如果沒有足夠的「紅塵見地」,身安心難安。即使有凡塵的介入,也會繼續隱遁……這就是他的人生格局,因為只有守住了「常道」,才能夠實現他的「平常心」。而凡夫則是,每天都處在各種各樣不確定的、不可預判的生活常態下,自己居然認為守住了平常心。

何為心? 就是六根所對鏡像的反應。

自認為守住的「心住一處」 ,僅是「心之相」住在了「動處」,往往以如是心修道的人,都是落入了諸法空相。也就是自認為的「如如不動」者處處為「動」,所以不得受用。理上雖明,果地卻沒有任何進益之喜,反而被自我知障所蒙蔽……

要想圓滿實現人生格局,必須先明理,

至少近乎明理;否則,一定是下一秒所遇到的境緣不可預判,導致突如其來的應激反應作用六根,最終不自覺地被潛移默化、不自覺的迷失「自我的主」,於是就帶著六根的「最新」評判,開始不斷的改變當初的主流的知見,看似在提升,實則是知見障礙增長了,並不是洞察力提升了,更不是智慧提升了……

人生格局

智慧的提升一定體現在境緣層面的「淨化」。明心見性的前提一定是「遍見」 ,不要把自己習慣的生活圈,自定義為「常態化」的系統……,當突如其來的境緣變故來臨時,又會帶「新傷」選擇下一個自我平衡系統,所以凡人都是在「迫不得已」中尋求生機,得意時,慢心顯而不自知;失意時,則萎靡不振。

往生心法

相關焦點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諸法空相——李唐與他的佛教藝術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歷經變化,而佛教藝術也在千年的發展當中逐漸成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佛教藝術,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隨著佛教信仰的傳播,佛教藝術也朝著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變,以適應各國的需要。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佛教藝術所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舉凡寺塔、石窟、佛畫、藏經、版刻、金石文物、佛教文學,種類繁多。中國佛畫,據載始於三國時期的曹不興,他見西域僧人康僧會帶來的佛像,將其臨摹入畫。以他的功力與成就,使佛畫之名,冠絕當時,史稱我國佛畫之祖。
  • 如何理解佛家的「諸法空相」?
    像球體啦、圓柱體這種,明暗交界線不斷隨著光線角度的不同而變化的。這種就叫做動態明暗交界線,還有一種靜態的明暗交界線,比如正方體的:由此,我們就發現了:一些有稜有角的物體,常常都是靜態明暗交界線。那條線就在物體自身的稜角上,位置不受光照的影響。
  •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有人對我說:「即是空相,究竟是看到,還是沒看到,本來就不存在東西,沒形沒狀,無色無相,就是一個你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大家誰也看不到的「空」相(即是空相,比真空還空的空相)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看見,說幹遍萬遍,有千人萬人,佛門大佬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瑞像從這種角度來講,也印證了「明師」的重要性,因為「一切道」得問過來人才能明了……如果僅是從書本上悟到的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而五濁之苦,則非清淨的修行人,不能體會也,它需要甚深智慧。但是,不管什麼樣的苦厄,其實都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悟到此處,苦厄亦是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前面的五蘊皆空是講人無我。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空性與空相(二)
    不僅如此,《心經》也開示:證得這個如的人,他能現觀如的真實理地,既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聖諦等諸法可言;也就是說,真心的實際理地,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境界,當然於諸法都無所得。像這樣證得無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真實義菩薩,而不是假名菩薩、名義菩薩。
  • 【柱子七彩早餐】諸法空相:人生不設限,創造無限可能性
    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會與其他的文化產生互斥,只能接受適應這樣文化的個體融入,用時間磨平了個體的個性。時間久了每個個體都建立了模式統一的個人思維模型,想要打破模型真心不容易。 在團隊討論一個事情的新觀點,你會發現總有這麼一群人,當你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時,他總會習慣性的反駁,但是卻也無法拿出更好的主意,他還是習慣於接受原有既定的思維模式。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無我無我,也稱非我、非身,為三法印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生,依緣而滅,沒有恆常主宰的自我(魂)。無我分為兩個方面:首先,人無我(人空)。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能依此經而修行的人在了解了五蘊的實相,證得五蘊皆空以後,身心越來越解脫,智慧越來越深利,就像觀自在菩薩一樣心無掛礙,越來越自在,有能力渡越一切生死苦厄。願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歡迎大眾學習和轉發。若文章中途未讀完,可以點擊當前界面右上角···標誌,選擇下方出現的浮窗◎按鈕,可以方便閒時繼續閱讀。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相
    每個人在不斷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時候,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但這個世界觀是不斷變動的。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不斷變換著,或者有人開始逃避,不去思索。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呢?在《心經》種給出一個詞:「諸法空相。」
  • 空相——一顆行星的默劇
    隨緣起,隨緣滅,皓月圓缺,紅塵往離,諸相生死,皆非自發。這就是佛語中【緣起性空】的含義。    在西方佔星學中,相位是指行星和行星之間所成的角度。比如一個人的本命盤中太陽和月亮呈0度角,我們就稱為」日月合「。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為中國佛教十三宗、日本八宗之一。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以人為鏡,人皆吾師。解經最大的樂趣,是可以在評論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取長補短邊學邊悟,比如言語還不夠溫和,比如心底還有波瀾起伏,比如用詞還不夠通俗,比如說話還略帶偏頗……這點點滴滴,都是熱心腸的朋友給予樵夫的正能量,有待慢慢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