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偏執的」修道人實現的是心自在,而當下身不自在……所謂的「道中人」,也僅僅是「道相」而已,不一定是「道」,不要因看到了某種「道相」的維繫,就認為是「大自在」,這也只是相對凡塵來講的,一種高層面的「灑脫」。到世外桃源、曠野深山體驗所謂心靈的釋放;於山洞中閉關幾年……,就自認為得到了「大自在」,當「不得不」離開清淨地而入凡塵時,內心就會不自然……

所以自在與否取決於執著心,不源於當下「自認為」能轉境界那一念,人在紅塵中,六根境相所對都是紅塵事,都在依紅塵萬象而生,焉能不著! 不著有即著空,不著空有就著中道,即使不執著於塵世,一定執著於道相,如果都不執著,那麼一定形成了「自在」的成道系統……,也就是當下所做 ,幾十年以後依然能夠如是做。近乎於雪山或山洞裡「獨處靜居」,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不是主控多大的緣和格局,而是能夠「主控本心」。否則就只能主控六根不「外作用」,但是「內作用」時刻在幹擾本心。(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
總而言之,人在紅塵中必染紅塵事,心中有相事,性德不外顯。所以凡人所認為的人生格局,往往偏執於物相的規劃,也就是「生存載體」的建立,不全面,不系統,不客觀……,人生的格局包含相體和自性覺知兩個方面,比如雪山裡修道人,他的人生格局就是守住其當下的修道常態。如果沒有足夠的「紅塵見地」,身安心難安。即使有凡塵的介入,也會繼續隱遁……這就是他的人生格局,因為只有守住了「常道」,才能夠實現他的「平常心」。而凡夫則是,每天都處在各種各樣不確定的、不可預判的生活常態下,自己居然認為守住了平常心。
何為心? 就是六根所對鏡像的反應。
自認為守住的「心住一處」 ,僅是「心之相」住在了「動處」,往往以如是心修道的人,都是落入了諸法空相。也就是自認為的「如如不動」者處處為「動」,所以不得受用。理上雖明,果地卻沒有任何進益之喜,反而被自我知障所蒙蔽……
要想圓滿實現人生格局,必須先明理,
至少近乎明理;否則,一定是下一秒所遇到的境緣不可預判,導致突如其來的應激反應作用六根,最終不自覺地被潛移默化、不自覺的迷失「自我的主」,於是就帶著六根的「最新」評判,開始不斷的改變當初的主流的知見,看似在提升,實則是知見障礙增長了,並不是洞察力提升了,更不是智慧提升了……

智慧的提升一定體現在境緣層面的「淨化」。明心見性的前提一定是「遍見」 ,不要把自己習慣的生活圈,自定義為「常態化」的系統……,當突如其來的境緣變故來臨時,又會帶「新傷」選擇下一個自我平衡系統,所以凡人都是在「迫不得已」中尋求生機,得意時,慢心顯而不自知;失意時,則萎靡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