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怎麼照見五蘊皆空呢?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怎麼照見五蘊皆空的呢?首先建立起「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無礙方便。以至於建立起「識不異空,空不異識」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的無礙方便。
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時,可以度一切苦厄。那麼這是度了修行者自身的一切苦厄,還是度了眾生的一切苦厄呢?經文中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為什麼沒有明確的答案呢?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為什麼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呢?因為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空去相執之後,那就是如來境界,那麼心經中是怎麼描述如來境界的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其實也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那麼要空去相執,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呢?「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經文中所列舉的這些都是在凡夫位時,所會有的虛妄相想。
之所以還在凡夫位,因為我們還執有五蘊相(色、受、想、行、識),還執有六根相(眼、耳、鼻、舌、身、意),還執有六塵相(色、聲、香、味、觸、法),還執有(根、塵、末那)三三分別的十八界之相,還執有因緣相、因緣可盡相(無明亦無明盡、乃至老死亦老死盡),還執有四諦相(苦、集、滅、道),還執有智相、得相(無智亦無得)。
五蘊執相、六根執相、六塵執相、根塵之結(十二處、十八界),因緣執相、自然執相,四諦執相、智相、得相,這些可都是從凡夫位通往菩提薩埵的掛礙,需要我們去突破的掛礙。在心經的經文中還著重提及了,最難破除的掛礙相是:有所得相。因此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一種境界啊,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依般若波羅蜜多之法空去相執吧。要空去相執,心經還告訴了我們,去除相執的修行次第:從破除五蘊入手,照見五蘊皆空之後,解開根塵之結,然後呢,還要「因緣自然二俱排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楞嚴經語),再然後呢,還要「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楞嚴經語)(無苦集滅道),最後呢,就是正性離生無智無得。
為什麼說通向併到達菩提薩埵的修行,卻最終無智亦無得呢?因為凡夫位的無始無明,讓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圓覺經語)。
如果說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無智亦無得」,那又何必去修行、何必去空掉那些相執掛礙呢?如果說菩提薩埵是真金,那麼眾生所處的凡夫位就是金礦。從金礦到真金,說是無智亦無得,可也得去除掉雜質之後才能成為真金之體。因為呢修行破除掛礙的過程就是鍊金的過程,沒有經過提煉、提純只能是金礦而非真金。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不管怎麼說,我們雖為凡夫,猶為金礦,只要深入經藏,必定夢覺有時,必定成金可待。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