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2021-01-19 離生別苑

心經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怎麼照見五蘊皆空呢?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怎麼照見五蘊皆空的呢?首先建立起「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無礙方便。以至於建立起「識不異空,空不異識」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的無礙方便。

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時,可以度一切苦厄。那麼這是度了修行者自身的一切苦厄,還是度了眾生的一切苦厄呢?經文中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為什麼沒有明確的答案呢?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為什麼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呢?因為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空去相執之後,那就是如來境界,那麼心經中是怎麼描述如來境界的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其實也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那麼要空去相執,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呢?「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經文中所列舉的這些都是在凡夫位時,所會有的虛妄相想。

之所以還在凡夫位,因為我們還執有五蘊相(色、受、想、行、識),還執有六根相(眼、耳、鼻、舌、身、意),還執有六塵相(色、聲、香、味、觸、法),還執有(根、塵、末那)三三分別的十八界之相,還執有因緣相、因緣可盡相(無明亦無明盡、乃至老死亦老死盡),還執有四諦相(苦、集、滅、道),還執有智相、得相(無智亦無得)。

五蘊執相、六根執相、六塵執相、根塵之結(十二處、十八界),因緣執相、自然執相,四諦執相、智相、得相,這些可都是從凡夫位通往菩提薩埵的掛礙,需要我們去突破的掛礙。在心經的經文中還著重提及了,最難破除的掛礙相是:有所得相。因此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一種境界啊,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依般若波羅蜜多之法空去相執吧。要空去相執,心經還告訴了我們,去除相執的修行次第:從破除五蘊入手,照見五蘊皆空之後,解開根塵之結,然後呢,還要「因緣自然二俱排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楞嚴經語),再然後呢,還要「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楞嚴經語)(無苦集滅道),最後呢,就是正性離生無智無得。

為什麼說通向併到達菩提薩埵的修行,卻最終無智亦無得呢?因為凡夫位的無始無明,讓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圓覺經語)。

如果說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無智亦無得」,那又何必去修行、何必去空掉那些相執掛礙呢?如果說菩提薩埵是真金,那麼眾生所處的凡夫位就是金礦。從金礦到真金,說是無智亦無得,可也得去除掉雜質之後才能成為真金之體。因為呢修行破除掛礙的過程就是鍊金的過程,沒有經過提煉、提純只能是金礦而非真金。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不管怎麼說,我們雖為凡夫,猶為金礦,只要深入經藏,必定夢覺有時,必定成金可待。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相關焦點

  • 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經.直簡白話解
    舍利子呀 、【是諸法空相】所有的凡聖之法本空相你要「應無所住」你就進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解脫境界了、」是大乘法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無智亦無得】慧命無相曰無智智者無形曰無得 、【以無所得故】諸法空相名為悟悟時亦無所得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按照佛學的傳統說法,《心經》是我們覺悟的指南,是利益眾生的法寶。 《心經》可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總綱分,色空分,本體分,妙用分,果德分,證知分,秘密分。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若《心經》之中所說的萬物皆空是為空,那我們讀它又有何用?
    讓我們看看在般若經中,這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之作《心經》是如何講述的。經文的第三段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佛法不僅是說給弟子聽,更是說給眾生聽。之前談過五蘊皆空之中的空,是拋棄了心中的一切雜念,使色受行想識皆為空,那麼諸法空相的空,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是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獲得領悟到佛法的真諦之後,再次將它抹去,然後去領悟新的佛法,最終諸法皆空。「空」是佛教哲學的根源,因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永恆的存在,有生就會有滅。事物的不斷變化,人也會生老病死,這些狀態都屬於空。
  • 心潛圓融意象 神造端莊之盛——趙伍雷楷書《心經》
    文人作書 平和端正——記著名書法家趙伍雷常言有論,楷不練歐。並不是不能練,而是歐體難成,入門謂難,得法更謂難,楷不練歐是勸人知難而退,別圖他路!可是趙伍雷先生憑藉超強的筆墨功夫,最有解鎖歐楷玄機的勇力,以九成宮為法本,心追手臨,寒暑不輟,不但入得歐楷之門,並且解得歐楷上法,取法為上,得法亦為上乘,把歐體寫得出神入化,世莫能辨!
  • 心經全文、譯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譯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舍利弗!這些五蘊等一切諸法,是因緣和合的,當體即是空相,本來沒有所謂緣聚為生,和緣盡為滅;不因被惡的因緣所染而變為垢,亦不為善的因緣所薰習而成淨,也不是悟時為增,迷時為減的虛妄之相。
  • 心經與量子力學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空性與空相(二)
    不僅如此,《心經》也開示:證得這個如的人,他能現觀如的真實理地,既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聖諦等諸法可言;也就是說,真心的實際理地,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境界,當然於諸法都無所得。像這樣證得無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真實義菩薩,而不是假名菩薩、名義菩薩。
  • 跟我讀一遍般若波若蜜多心經吧!頓時釋然
    唐朝時期三藏法師玄奘二十九歲時赴西域求法,一路艱難險阻,數不勝數。法師一日閉門而坐,至夕開門時,見一老僧,法師於是參拜,懇求老僧相助,老僧即口授《心經》教其念誦,於是山川平易,險阻不再,怪物潛蹤。到了印度,戒日王為法師設論座,十八國辯論者無一能與法師抗衡,法師當時遍遊五印,請諸梵本,於貞觀十九年還京,回到長安後,法師立即組織力量翻譯經典,共譯成經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而《心經》就是其中的一部。觀大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若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在飯店吃完你吃到「蟑螂」會怎樣
    我女兒沒等我開口,她大聲說:「我爸爸說有蟑螂小強。」小孩的記憶力瞬間凝固了尷尬的氣氛。我看了看店內只有兩個吃飯的人,女兒的話語不至於影響到店裡的生意。老闆娘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走進了廚房。我結帳的時候,老闆娘只要收我一碗餛飩的錢,我說:「過去的事情都已過去,你也不容易,也不是有意,錢我還是要付!」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佛法說人生有三苦、八苦。其中三苦中的壞苦與行苦,相對隱秘一些,需要一定的智慧觀照。而五濁之苦,則非清淨的修行人,不能體會也,它需要甚深智慧。但是,不管什麼樣的苦厄,其實都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悟到此處,苦厄亦是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內觀經》詳解了三篇之後,已對自身由來和生理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是《內觀經》上一篇對於心神作用的詳述,更加深了對《心經》的理解層次,還有《清靜經》和《金剛經》,更容易加深對《心經》的理解。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
  • 《心經》英文版,挺直白的
    偶爾在網上發現了兩個英文版的《心經》,挺直白的。比漢語的白話文還要白話文。對學英語有興趣的,又喜歡佛法,不妨了解一下英文版的《心經》。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心髓【版本一】美國萬佛城翻譯的英文心經以及念誦。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羅摩羅,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羅陀羅,地唎尼,室佛羅耶,遮羅遮羅,摩麼罰摩羅,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羅參、佛羅舍利,罰沙罰參,佛羅舍耶;呼嚧呼嚧摩羅,呼嚧呼嚧醯利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為了區別天地萬物,有了名,名為思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