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2021-01-19 一畫會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眾生應墮地獄道。令得解脫。一切惡道。亦得清淨。復令持者。增益壽命。天帝。汝去將我此陀羅尼。授與善住天子。滿其七日。(汝)與善住俱來見我。-《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楞嚴經》

相關焦點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當真正行持的時候,就會發現「新大陸」,認知層面就會越來越廣,行一分就通達一分,行十分就圓通無礙。(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總而言之,都是在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 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諸法空相所以自在與否取決於執著心,不源於當下「自認為」能轉境界那一念,人在紅塵中,六根境相所對都是紅塵事,都在依紅塵萬象而生,焉能不著!(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總而言之,人在紅塵中必染紅塵事,心中有相事,性德不外顯。所以凡人所認為的人生格局,往往偏執於物相的規劃,也就是「生存載體」的建立,不全面,不系統,不客觀……,人生的格局包含相體和自性覺知兩個方面,比如雪山裡修道人,他的人生格局就是守住其當下的修道常態。如果沒有足夠的「紅塵見地」,身安心難安。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而五濁之苦,則非清淨的修行人,不能體會也,它需要甚深智慧。但是,不管什麼樣的苦厄,其實都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悟到此處,苦厄亦是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
  • 如何理解佛家的「諸法空相」?
    那這條線跟諸法空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把物體比作人心,把光線比作外界,那麼明暗交界線就成了外界影響人心的證據。內心豁達、毫無稜角的人,就好像個球體,它自己不去決定明暗交界線的位置,把權利讓給光線。也就是說:「球體人」可以順勢而為,不被物轉。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前面的五蘊皆空是講人無我。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那是生生世世累積的,是宿世善根因緣累積出來的。愈理解法性這個部分,愈能夠驗證。透過理解之後,你才可能去驗證得到,如果不理解的話,就沒有機會驗證到。
  • 諸法空相——李唐與他的佛教藝術
    早期的佛教藝術,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以他的功力與成就,使佛畫之名,冠絕當時,史稱我國佛畫之祖。曹不興的弟子衛協,繼承乃師,擅長佛畫,當時被稱為畫聖。而畫聖衛協的弟子,便是大名鼎鼎的顧愷之。由此可見,無論哪朝哪代,中國士大夫階級與在野的文人墨客都十分看重宗教,並有意發揚宗教藝術來教化眾生。在當代,李唐居士便是這樣一位佛教藝術的繼承者與變革者。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之相是空的,無相之相也是空的,兩種空含義不同,有相的空是了不可得,無相的空是沒有相貌,沒有色相。五蘊十八界是有相而空,如來藏是無相而空。五蘊十八界是有相無性,所以說空;如來藏有性無相,也說是空。
  • 空性與空相(二)
    不僅如此,《心經》也開示:證得這個如的人,他能現觀如的真實理地,既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聖諦等諸法可言;也就是說,真心的實際理地,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境界,當然於諸法都無所得。像這樣證得無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真實義菩薩,而不是假名菩薩、名義菩薩。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有人對我說:「即是空相,究竟是看到,還是沒看到,本來就不存在東西,沒形沒狀,無色無相,就是一個你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大家誰也看不到的「空」相(即是空相,比真空還空的空相)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看見,說幹遍萬遍,有千人萬人,佛門大佬
  • 【柱子七彩早餐】諸法空相:人生不設限,創造無限可能性
    諸法空相,所有的方法都不是定法,也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需要做出調整的。但前提是你敢於去想突破之前的思維。年底年會,團隊聚餐,提一杯諸法空相酒,人生不設限,創造無限可能性。這是新時代團隊所應具備的一種性格與特質。每個人的人生本該不同,團隊的激情也正是來自於每個生命的激情綻放。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久之,於觀心中,明見諸法皆無自性,沒有得禪之人,亦無禪境之法,既無人法,而此禪定依什麼而立?因此了達禪定的虛妄,其體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觀時,便有功能與觀智的開發,如感覺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開明,透視身內的五臟六腑及經脈細胞與一切蟲類,因見到內外不淨的假相,及剎那變易的諸法,於是心生悲喜,證得無常、苦、空、無我的四念處智慧,破除凡夫常樂我淨的四顛倒。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下面詳解正文:01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弟子們啊!色空不二隻是常理,就如橋梁(承上文詳解兩種不同境界,不然沒法合理進入第三段),實際上是諸法空相,無來無去,如去如來。沒有生也沒有滅,寂靜恆常;也不存在著汙濁和潔淨,皆是心之分別;更沒有所增加也不存在失去,一切完好如初。樵夫認為: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法法本無法。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空也好,無也罷,指的都是虛空寰宇內本自具足的能量流變,寂靜恆常,不增不減。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佛心妙觀照,大道天下傳。無為心清淨,妙法道自然。看破心中心,萬法道本真。如來清淨道,不離自性妙。看破放下無執著,心中安樂妙菩提。大道普傳心中道,佛心妙行道自然。學佛開悟般若慧,隨緣妙行心安樂。學佛真開悟,般若大智慧。隨緣妙行願,心安道自然。佛心無心地,無心妙安樂。禪心妙論大道行,普度眾生成佛道。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