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2020-12-06 綠岑山人

第四節止門修法

這一部分的修法以止觀為中心,前接於數息法門,後通於還淨悟證,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出現的境界及障礙也特多。因此在修止觀法門時,還須同時對教理進行深入的研學,平時的身心修養也要不斷提高,生活應符合於正道,這樣在修法時才能獲得進步。止觀法門是通於靜坐修與動中修的,因此動靜宜結合而用,不可偏廢。因為有了數息的基礎,靜坐中的儀規可以適當簡化,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完全放棄儀規,隨時可以出入定,能自在地把握修法。

止與觀在圓教修法上原是一體同時的,但為便利初心入門,故以方便分為二系進行修習。學者在止觀法中,應認識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道理,方能圓活應用,不被法門所礙。

修習者在證得隨息法之後,心境凝然清虛,安然靜住而無亂想。此時應歇下一切分別緣慮之心,不 去體味當時的感知與境況,把身心世界及一切修行概念統統放下,但也不可故意起心來放下某某境界,而應在微細的心念中,無心地止去,凝然不動,不起覺觀,這就是最基本的無心修止的功夫。大部分人由於執著心重,業障深厚,知見偏多,往往在此時被卡住,伏下去又翻騰起來,出現各種生理、心理的變化,如正邪八能,善根與惡根,魔事與幻境等等,此時應加修密乘持咒法,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準提咒等,配以手印,效果更好,但最好有人傳授,手印咒音才不致偏差。用持咒法破障後,心境已較為平穩,出現不同於前的一種寧靜,但偶爾還有妄念生起,此時應用制心正法,即在妄念起時,立即以「斷」、「放下」等微細覺照心制其妄念,令歸清淨。此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經常練習,然後在坐中方能得力。雖然加修了以上兩種方法,但基本法仍是凝心止,所以在無心凝然修止的工夫到一定程度時,心念轉細,某一因緣時節到來,忽然身心凝然寂止,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不知在何地坐,是何時,不知我是誰,此時伏能所之相,不見時空,離於分別,唯有寂靜之覺(因有此覺,故不是見性),即是進入了禪定(不要管它是哪一種禪定,不必分別對照),由於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於是證得了止法的成就。

初次得禪定是不自覺的,而且有一段時間不怎麼穩定,因此儘量減少雜事,動靜結合練習,時時保護定心,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入定,就能趨於穩定,且能隨意把握,自由地出入禪定。

得證禪定後,不管出現什麼神通功能以及種種變化,都不要理睬它,應一切放下,了知由禪所發的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明白禪定的目的是藉以伏煩惱、除蓋障,然後以寂靜心而開發真正智慧。因此通過禪定的體驗,身心修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便有可能真正證入佛法,故為見道修道的基礎。

證入禪定後,經過保護,相對地穩定下來,但此時又易產生對禪境的一種貪愛,於是耽著禪味,產生禪執,如果執心粗重,則又將失去禪定;又執禪之心因無慧照故,則易落於愚定,使道業不成,所以在此時仍要起體真止的觀修方法。在禪定時或在平時生活中,時時觀察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因此先應明了禪定的境界並非真實,只不過是五蘊假和合的感知而已,故仍是生滅法,本來如幻皆空,只不過是五蘊假和合的感知而已,故仍是生滅法,本來如幻皆空,因此不生執著,不受禪味,境空心亦空,故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可見能所雙亡,根塵脫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真空之性自然現前,此時的寂靜不再是相待的感知,全體是心,全體是境,心境冥一,靈知不昧,這就是悟入真空,見於自性。如不用因緣觀,也可用返照法來修。如在禪定中,一心體達「受禪者是誰?」「知禪者是誰?」如此一直窮研返照,同時也不失禪定而起亂心分別,只是無心體究,綿綿任運,直到山窮水盡時節,(因-大+力)地一聲,根塵頓脫,靈光獨耀,親見本來,則入於見道位。

體入真性後,每天仍要堅持靜坐一至二小時,並以此親切的體悟,應用於人事,隨時隨處返照觀心,使靈明妙心不受六塵所染。如有習氣翻騰,則應隨時轉化,久之則愈趨清淨,自然空淨無染,而且心力極大,能成就弘法大業,此時即進入方便隨緣止。雖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以種種善巧施設利益有情,而其寂靜空明之心,時時如此,並不因境而遷。在方便隨緣止中,雖然定力不退,空明依舊,但如果事緣複雜,仍有偏重的執著,如靜中偏於空明覺照,動中偏於事緣覺照,還沒有達到寂照同時,雙照空有,雙亡空有的中道境,所以在久久歷境練心中,到最後就以息二邊分別止法來止息空有二邊的偏重,使動靜一如,空有不二,一心體入中道圓妙之境;破無明,證法身,便能在一百個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廣度眾生了。

止法的重點是寂止,故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以止來出離,使之趨於更高一層的境界,而不在境上多加分別取捨,這是修止法最根本的道理所在。

第五節觀門修法

觀門的修法與止門修法不同,它要在禪定心中,以能觀的觀智,觀於所觀的諸境,層層深入,最後達於智境冥一,悟證實相。先述次第三機,次論覺意三味,最後論十乘觀法。

一、次第三觀

次第三觀是方便觀法,如練習者在止法中無法入門,即用次第三觀來修。

1、從假入空觀這一觀是入門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認真修習,反覆研磨。此法又分為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觀,屬於初步的練習;二是體假入空觀,觀力較強者方可進修。

(1)析假入空觀:練習者在禪定心中,以明了的心慧分別起觀,先觀定心中的微細出入呼吸的相狀,只覺此時息相,猶如空中之風一般,無內無外,了無實合格。次觀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體各種成份,猶如芭蕉之葉,也如夢幻泡影,無有實質。次觀微細的心念,無常變遷,剎那不住,沒有一個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觀身體、感受、心念、五蘊等一切諸法,令其消歸於空。久之,於觀心中,明見諸法皆無自性,沒有得禪之人,亦無禪境之法,既無人法,而此禪定依什麼而立?因此了達禪定的虛妄,其體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觀時,便有功能與觀智的開發,如感覺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開明,透視身內的五臟六腑及經脈細胞與一切蟲類,因見到內外不淨的假相,及剎那變易的諸法,於是心生悲喜,證得無常、苦、空、無我的四念處智慧,破除凡夫常樂我淨的四顛倒。由此得相應的智慧,已深明無我的真理,但未入見道,未證本來。如果在修此法時,出現各種煩惱障礙,則應用對治觀來分別觀破,如(一)多貪的用不淨觀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觀法;(三)愚痴重的用因緣觀法;(四)業障重的用念佛觀,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觀修習後,雖未證入真空,但已得相應空,內心應是清明的,空覺應時時現前,身心輕快,頭腦清醒,精神爽朗而飽滿,執著明顯減輕,在生活中有一種異常的寂靜安寧感。

(2)體假入空觀:這種觀法也是在禪定細心中,或在析空觀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觀法。析空觀以思惟分析身息心三者皆空無性,而此法則以推理心境四性無體而悟入無生真空理性,故在觀智上要比前一步難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四句模式,來推理心境諸法本自無性的真理。不過不能在四句上產生分析性的執著,而應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執著。如在推理時冥然進入真空無生之境,則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為當證入真境時,法亦應舍故。

推理的方法是這樣的:①先以心法來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應從心生心,那麼,能生所生,就有二個心了;又不對境時,心也應常生,但沒有境的存在,也就沒有心的反映,因此,心並非自生。如果心是從他而生,從外境產生的心,與我又有何幹呢?又如從境生心,那麼聖人在對境時,也應該生心了,但聖人並不會在對境時生心,所以心並不是從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麼,到底與心境各有生性才成為共生呢?還是心與境各無生性才有共生呢?如果心境各有生性,為什麼還要依賴對方的共和才能生起?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時才能生起,那麼應有二個心共同生起,一個心從自心生,一個心則從境而生,但實際上又不然,因為假如心境各無主體沒有獨立的能生之性,那麼在共和之際怎能有所生呢?比如一粒沙沒有油,眾多的沙共壓又豈能壓出油來?所以心並非從共生而來。如果說無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體尚自沒有,又怎能產生心呢?不應該人虛空突然無中生有的變幻出心識來,所以說也不是無因生。這樣用四性來推理檢責,尋找不到一個心的生處,則悟知心本無生,因無生故,一切妄念當下止息,真空妙性全體顯現,便證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②如果用以上四性推檢心本無生仍未入門,就應用四性推檢境本無生的道理了。如果境是自生的,那麼應該從境生境,便有二境的重疊。又心不緣境時,境也該常常現前,而實際上心不緣時境便不現,由此而知境必待緣,是不能自生的。假如從他而生,那麼從心生境,此境還屬於心中之境,怎能說是境?又心念兔角,兔應生角,而實際上心念之時兔角是不可能產生的,所以不是他生。假如是共生的話,正如前面所說,各無能生的主體,又怎能從共和中而生呢?(注意:前面的二心並生,在此處應改為二境並生)假如說無因而生,就如在太陽之中,忽然出現月亮一樣,是不可能的。因此境的產生也不是無因而生的。如此用四性推理檢責,也尋找不到一個境的生處,則悟知境也是無生的。

因此,無論是心或境,在反覆的推理中,悟知俱如夢幻,求其生性了不可得,當體即是無生。這無生之理,今古常然,始終不改,故佛不能增,生不能減。悟入此無生性,即體達無生真空之道。《童蒙上觀》第十證果章中說:「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此與從假入空義同,法則略有差別,初入佛法,最難的即是體入空寂的真性)。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查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闢支佛地。……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此即提示證空的情況。

2、從空入假觀證得空寂之性後,不取著空覺,而更從空寂之性上啟其妙用,廣施善巧方便,度化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功德莊嚴,因此菩薩應進修從空入假的觀法。入假觀法須在了知一切諸法如幻、緣生無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入假三法:①知病:深知眾生三惑等無量煩惱習氣之病,明晰無謬。②識藥:深悉一切佛法方便,八萬四千法門,諸宗善巧妙觀,乃至世間一切有用的學問,都應一一掌握。③應病與藥:深明病藥相治之法,對不同的眾生、方便施以不同的法門,使各得其益,符合於根機,善巧除其障難;在一一病藥中,沒有錯謬與顛倒,都能使眾生歡喜受益。菩薩如果不明了以上三點即是塵沙惑,能夠遍觀三點又能遍學精進,即是伏塵沙惑。如進一步能稱機啟用,深符藥病,即稱之斷塵沙惑。如所知病藥及應用之見未亡,即屬於菩薩習氣。如《童蒙止觀》中說:

「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黨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慾無量故(病),則說法無量(藥)。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眾生(生病與藥)。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鍾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復成就此二種觀(指入空、入假),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門也。」

此即提示入假的情況。

3、中道第一義諦觀在入假觀的修習中,因為緣對偏多,慧照偏勝,所以對寂靜心有所影響,這也正是菩薩在眾生中所難避免的微細四相的執著,因此必須進一層打破偏執、融空有於一體,消真俗於不二,便可破無明、證法身,全體契入中道妙境。因此《童蒙止觀》中說:

「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中道果智)。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云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

通過中道正觀的修習,啟開大智慧,證入佛眼一切種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見於佛性,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同時證入,具足真名二身,能於百娑婆界,八相顯示,廣度眾生。這就是中道觀初步成就的初發心時,此時的性質、功能與佛一樣,所以也稱為佛,不過仍未究竟圓滿,所以只是分證佛德而已。

二、覺意三昧觀

修習者在次第三觀法中,經過數月的練習而終未悟證中道,或毫無興趣,或初有進步,中途退轉,由於種種因緣與上法不契,則可改修覺意三昧觀法,以進一步開發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觀法,先要發大誓願,以此莊嚴自心,並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萬德,而我今被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因此必須勤修正觀,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證知,一切知解均屬緣慮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廣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轉六蔽,在修六度時,應一一了知三輪體空,善調其心,令意柔軟,然後隨心所起,以無住著之心,反照觀察四念細心之相。這四念即是所觀境:①未念:心未起緣境寂然狀態。因為此時心相已止,沒有對待,但心體空湛寂,靈明不昧,不過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見的。②慾念:心正想起念緣境的最初一剎那開端,是從細至粗,從弱至強的心相活動過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個對象,心與對象相應,即有明了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與境相應的一個過程,這也有粗細不同,粗的心緣境較長而不自覺,波動較大;細的較短而能自覺,波動也小。不過未證空性的心會隨之而遷,如悟知心相心體不一不異,則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緣境勢力盡的時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覺,如果慧照力強,即在念滅之時,頓了空相,然後又見念起,或者亦可以暫伏不起,但不能即認為無念為究竟,因為心念的作用,正是寂滅體上的妙能,所以無念無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時的真境。我們的心念無論緣善緣惡以及行住坐臥語言行動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過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應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夠在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中,不斷地觀察四相,了達四相即是非相,便入一相平等,悟入無念真心。悟入後,又以了了分明的慧照,啟明用一切心能,善巧成就一切事業,廣度無量眾生。如果因根機較差而未能悟入,則應用推理四相以念轉念的方法,以冀悟入。推理方法分四層,每層中有四句,如於其中一句相應,即能趨入妙道。

第一層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心為滅、慾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為不滅、慾念心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為亦滅亦不滅、慾念心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為非滅非不滅、慾念心生耶?

第二層還轉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是心滅者,為慾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滅,為慾念心不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滅,為慾念心亦生亦不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滅,為慾念心非生非不生耶?

第三層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生,為念已滅耶?

第二句:念心生,為念已不滅耶?

第三句:念心生,為念已亦滅亦不滅耶?

第四句:念心生,為念已非滅非不滅耶?

第四層還轉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心生,為念已心滅耶?

第二句:念心心灰,為念已心滅耶?

第三句:念心心亦滅亦不滅,為念已心滅耶?

第四句:念心心非滅非不滅,為念已心滅耶?

在如上四相的推理中,找不到一個生滅、不生滅、亦生滅亦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的任何一種特定的心相,一切過程都是虛妄無實,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不在內外中間,也不自有,即是無名字。假如在推理中,深悟在生滅四句中沒有名字相,但也不離假名的遷流作用;因無名字,所以非假(即空故),仍有假名的作用,所以非空(即假故)。於是在一念妙觀心中,融通了真俗、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生死涅等的二邊,不取不執,遠離一切結業障覆。正觀之心,猶如虛空,湛然清淨;因此中道正慧,朗然開發、雙照二諦,自然流入大涅海。

覺意三昧觀法的主要意義是通過推理等方法,返照心不可得,本然無住及畢竟空寂的心性原態,無論坐中修或動中的歷緣對境修,都無非是體悟四相本空的真境,從而返照真心,任運無礙。由此可知,這種觀法是較為親切的,與禪宗的參話頭有一定的相似處。因此在諦觀中,不能向外分析,而重在破其妄執,洞明心願,一旦「翻身觸破太虛空」,則真常靈光,朗然現前!

三、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天台宗最廣大、最圓滿的法門,它是在十境的觀境上,用十法構成非常嚴密的觀行系統。通過十法的修習,無論是哪一種根性,只要具備對諸法實相的圓解,都能悟證道果。現將十乘攝在六妙門的觀門下,一方面是由於六妙門的圓通性,另一方面是使學者通過最後這一道觀法,能有更深的體驗,得到親切靈活的受用。

在論十乘觀法前,先述十境,因為十乘觀法均是在十境上立觀的,所以一境有十觀,十境便有百觀法,而且,境中有境,粗細深淺等各有差別,故境智觀法便有無量了,這隻有在具體的修習中,方能真正體悟。

1、十境:(1)陰境,即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之境,取第五識陰中的第六意識作為入手的觀境,因為它時時現前,易於起觀故。(2)煩惱境,貪嗔痴等惱亂昏煩的心理現象。(3)病患境,四大增損等種種生理疾病。(4)業相境,過去所造善惡之業在坐中所現的善惡幻相。(5)魔事境,一切破壞寂靜善根的外在種種功能、境界,如天魔、精靈、鬼神及邪道功能等。(6)禪定境,一般出現禪定是色界中的四禪,屬於過去宿習的再現,極少數有更深一層禪的發現。(7)諸見境,一切不正確的推理與識識,由於在靜細心中不斷地思惟,久之似乎對人生宇宙的真理有所明悟,但因未斷分別意識的虛妄執著,所以這些認識皆屬邪見。(8)慢境,妄心暫息的人得悟相似智慧,因不了真境,以為已記聖果,於是產生自恃輕他之心。(9)二乘境,在靜寂心中,沉溺於偏空,不發大心利益眾生,這是宿習小志的發現。(10)菩薩境,雖發大心,且用覺悟之道廣益眾生,但悟解未圓,處處有偏執二邊之咎,因此應更進一步用圓教不可思議的理性,以超越其境。

以上十境如從生起而言,應從五陰境入手,次第開發後九境;如從互發不定來說,則後九境的出現是無規則的,因各人的宿因根機不同,故境界的出現也有差異。

2、十乘觀法:(1)觀不思議境,現前第六意識的一念妄心,此心全真成妄,今達妄即真,因此了知此一念妄心具足萬法,無有缺減。這一念妄心不起則已,若起,則於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墮落一界之心,不是心的少部分,而必然是心的全體,因為心外更無百界千如之故。如果能在一念觀心中,頓了這現前一念妄心,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則能頓證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則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則以遍破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則已了知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則已具足圓妙道品;則已到於事理彼岸;則為登於菩薩正位;則為永超十魔八難;則已心心流注薩婆若海。這是上根人,只於觀不思議境的一法,便能圓成菩提,同時也即具足了十法之乘。(2)真正發菩提心,上中根人在觀不思議境時,未能頓入,應思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為什麼諸佛已悟、而我及一切眾生猶滯迷情?因此以無作四諦為所緣之境,思惟彼我,痛憫自他,殷重發起四弘誓願。因為緣至真理性發心故,豁然開悟,一發一切發,登於發心住,成就三德秘藏。(30善巧安心,如果行者在緣理髮心時,心仍散動,未能登位。應思惟心體本來寂照,善巧調試。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沒;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體明淨,則能破惑證真,登於初住位。這是上下根人在第三善巧安心中,得證三德秘藏。(4)破法遍,如修前法仍未安心入道,則心中對所觀一念三千之境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行者應以四性推理法逐步檢責,悟入無生,無生則無所不生,便圓顯中道,成就三德秘藏。這是中上根人在四性破法遍中,悟入中道的方便行法。(5)識通塞,中中根人在上法中,往往意執難忘,因破法而成塞,故應善識通塞,思惟一切諸法中,都有安樂性,但去其病,不去其法;如果是塞阻大道之法,則應破之,若是通順於大道之法,則應護持。由於善識通塞故,即塞成通。於是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生死即涅,涅寂滅,無復生死。因此悟入,得證道果。(6)調適道品,中下根人在前法中未入,應觀現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議,即是圓心念處(四念處)。一心念處,即是一切心念處。更以四正勤策發,緣四如意足,而生五根,使其增長,便成就五力;調停七覺支、使其懈於八正道;開圓三解脫門(空、無作、無相),而入三德秘藏,成就道果。(7)對治助開,下上根人,因有無始事障未除,所以在前法中被蓋障所覆,不能入位。因此須仔細觀察哪一障偏重,並以理觀為主,以對治事行為助;正助合行、勇猛精進,不惜身命,誓願證道,終不懈怠退轉。由此以事理二治,斷無始事理二種幻障,障除理現,豁然證入中道。(8)知次位,通過前面七個階段的修習,縱然是鈍根之人,也都能獲得利益,倘如不知次位,生起增上慢之心,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所以必須在內心所證上,深入簡別觀察,到底是究竟即佛?還是分證、相似即佛?或者僅是小輕安的境界?通過觀察後,已知自己所入之們即不起上慢之心。(9)能安忍,在前知位後,或入五品觀行位中,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本不聽學,能解經論;欲釋一義,辯不可盡。於是名聲漸傳,外招名利,內動宿障,被信眾之所圍繞,講說弘法,廢損自行,不但正行不進,障道還可能時時出現。因此應在此刻好自勉節,對於名利安然無著;並慶忍耐內外榮辱,不動不退;策進五品,進入十信,證入六根清淨之德。(10)離法愛,行者斷除內外障後,愛著六根清淨、互用神通等中道相應法愛,不能進入初住之位。因此更應斷離法愛,而入分真中道,證入分真後,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從知位到最後的三法,是下根人修前面七法未入中道。所以須加方便助道。當修完十法時,也就同證三德秘藏,得菩提果,圓顯中道了。

第六節止觀二門修習要義

止觀二門的修習是學人能否悟證的一個關鍵,如果修習的善巧,就不必繼續修還淨二門,因在止觀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習止觀者,須遵照以下八條要義,方不致落於偏差:

1、時間次序:每日打坐二小時以上,堅持三年不懈。先修止門,次修觀門,然後止觀合用,靈活進修。

2、根本原則:用心之道一是無著,即「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二是時時返照真如本性,於自心清淨性體,生大信心,大隨順,念念不離,處處息妄。

3、自心修養:求學瑜伽菩薩戒,認真研明其義,處處以戒自律。每月初一、十五還應堅持誦成。

4、讀誦經典:每日應讀誦妙法蓮花經,如時間不夠可以分節讀之,時間最好在晚上臨睡前。讀誦時應同時修空假中的三觀。

5、研究經論:在三年內(或更長些也無妨)應研學以下幾部經論:《妙法蓮花經》、《楞嚴經》、《六祖壇經》、《永嘉集》、《教觀綱宗》、《漸次止觀》、《摩訶止觀》。同時應閱讀一些有關經論與高僧傳等。注意不執文字相。

6、講學:最後一年應作講學鍛鍊,但不可次數太多,以輕鬆而應付之。在講學中應時時作觀,體現三輪空及妙假自在照。

7、參學:三年中慶安排幾次到各地參善知識,試以自己修習體驗印證自他。如遇真正明眼人,切須虛心受教,不可妄自驕慢。

8、為人:做事為人,應依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原則,故應放鬆身心,不妄生無謂的事情。不以師自居,不收弟子,但如有人需要幫助,應儘量給予方便,而不計較得失。

學人依止觀法修習三年,必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未能證體,還應繼續修還淨二門,在最後的二道門中,通至涅槃。

相關焦點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法藏法師自出家以來,多次講《小止觀》、《天台宗入門》,校、注《法華三昧懺》、倡印《法華三昧懺法輔行集注》、《法華三昧懺法儀軌校訂本》,發願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並受天台第四十六代之法卷,後即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法華三昧懺法》,並以「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為住持道場、自利利他之宗旨;以「 敦倫盡份、歸敬三寶、具足正見、順於解脫 」,為化導信眾、成熟眾生之根本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內容提要:般若學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資源,但是其畢竟空的思想與華夏民族的思維特點存在很大距離,這使得處在華夏文化語境下的天台宗不自覺地對其產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作為天台理論基石的「三諦圓融」「一念三千」和「性具善惡」思想,就是由於天台宗在華夏本土傳統和如來藏佛學影響下對般若學的「二諦不二」「諸法平等」和「生佛平等」等觀念的逐漸誤讀而形成的。
  • 中華十大名山,浙江十大旅遊勝地,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發祥地
    天台山位於中國浙江省天台縣城北,主峰華頂山在東北,海拔1098米。地處寧波、紹興、金華、溫州四市的交界地帶。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海內外。作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天台山以秀美的風光,以及深厚的佛教和道教文化著稱於世。每年前來遊覽以及參拜的海內外遊客都絡繹不絕。
  • 佛教中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梁武帝曾制懺二部,一名《六根大懺》(今不傳),是梁武帝自己親行的,文中有云:「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一名《六道慈懺》,乃是歲中諸寺所行,即今所謂《慈悲道場懺法》,又簡稱《粱皇懺)。梁陳之際,懺法繁興,據《廣弘明集》卷三十六所載,有涅槃懺、六根懺、摩訶般若懺、金剛般若懺、勝天王般若懺、妙法蓮華經懺、金光明懺、大通方廣懺、虛空藏菩薩懺、方等陀羅尼齋懺、藥師齋懺等。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
  • 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天台宗也稱法華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名,得於實際創始人智顗(公元531-597年)常住浙江天台山。天宗臺以印度高僧龍樹為祖師,在中土的流傳法系則是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合稱「天台九祖」。
  • 掌握造化雷霆 役使天地鬼神:南宗道教雷法揭秘
    「風霆流形,雷雨磅礴,昭昭其有,冥冥其無,集之成一氣,散之為五雷,卷之而寂爾無形,舒之而忽兮有象,道行法界,妙在靈臺。知雷法不在推求,實玄妙本乎一氣。」王惟一《道法心傳》指出:「夫氣者乃先天之氣,元氣,為萬物之宗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夫子《繫辭》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由上所說可知,先天元氣為宇宙造化的根本,亦為雷霆產生的源頭。
  • 淨空法師:自性沒有邊際,所以虛空法界沒有邊際
    自性沒有邊際,所以虛空法界沒有邊際。自性沒有染汙,自性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我們為什麼學佛?想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證得大圓滿。回歸自性跟一切萬事萬物同一體,證得了一體,在這一體當中才叫徹底的覺悟,這個求學就畢業了,證得大圓滿。這個大圓滿,梵文稱之為大般涅槃,所以涅槃在中國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寂滅是什麼?像我們現在講的真空,它什麼都沒有。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不同宗所修法門不同,學習經文側重點不同,普遍適用於不同悟性、見解、經歷、歷史年代的人們。今天說說著名的唯識宗和禪宗。芸芸眾生兩宗的由來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佛心妙觀照,大道天下傳。無為心清淨,妙法道自然。看破心中心,萬法道本真。如來清淨道,不離自性妙。看破放下無執著,心中安樂妙菩提。大道普傳心中道,佛心妙行道自然。學佛開悟般若慧,隨緣妙行心安樂。學佛真開悟,般若大智慧。隨緣妙行願,心安道自然。佛心無心地,無心妙安樂。禪心妙論大道行,普度眾生成佛道。
  • 王寒:天台風物五題
    春天裡泡下的桑椹酒,立夏時可以端上來了,去年夏至時泡下的楊梅酒、寒露時泡下的桂花酒,也統統可以端上來了。立夏日,會喝酒的當然要痛飲,不會喝酒的人,也要少許意思一下,表示點迎夏的意思。「醉夏醉夏」,哪能滴酒不沾呢,這不是存心跟節氣唱反調嗎?醉夏醉夏,在江南,在夏天的第一個節氣裡,可以醉一場。
  • 三昧水懺:悟達國師酬舊業 三昧法水洗十世前罪垢
    如天台智者的「法華三昧懺儀」,創始於梁武帝時,而為志公禪師所作的「梁皇寶懺」等。是懺法,皆以滅罪消災,濟度亡靈為本,在家的孝子賢孫,常請出家人修此懺法,是中國流傳最久最廣的一部懺法,特別在江蘇、浙江更為風行。 現在講的「慈悲三昧水懺」,是唐朝知玄法師,世稱悟達國師,依宗密禪師所著「圓覺經證儀」而錄成的,在中國佛教界,同樣風行各地,僧俗佛子都愛修此懺法。
  • 數據測試靈力與法傷關係 不受法修影響(六)
    ★測試結論★ 1.確切結論: 1>體質符受法抗的影響
  • 「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五天:學習天台思想 掌握翻譯技巧
    學員們除了進一步深入學習天台思想,還掌握了一些中譯英翻譯的技巧,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思想莊嚴自己,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上午,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廣興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天台宗講座》一課,廣興教授主要從事早期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抓住2020的尾巴,帶上這份天台遊攻略,看完就出發!
    一、國清寺探梅國清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一座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隋代古剎,六百多間廟宇依山就勢,寺院的山牆綿延在斑駁的光影裡,古樹參天、溪流潺潺,清幽、空靈、寂靜、自在,一片一瓦、一草一木都透著歷史的厚重感。
  • 大安法師:末法時代魔外盛行 遵佛遺訓明辨邪正
    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能夠以種種方式傳播正信正見的佛教,饒益眾生,功德無量。然毋庸諱言的是,在弘揚佛法的音像與書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門的同修,誤人慧命,罪過不淺。末法之季,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吾悲淨業行人應惕然警覺,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誤蹈魔網。茲略標三條原則,以資參考。 一、遵循釋尊四依法之遺訓。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這是說:一切聖教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就佛果的妙道,而且隨著其各自的體性,有些聖教是宣說菩提道的正體,有些教是宣說菩提道的支分。比如,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提道的正體,其餘則是菩提道的支分。一門深入與道次第是否相違1、一門深入在漢族的高僧大德中,特別強調「一門深入」的重要性,尤其是淨土宗的大德們,更是強調「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 為何玄奘大師創立的法相宗知者甚少?《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