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玄奘大師創立的法相宗知者甚少?《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2020-11-28 人文習錄

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

玄奘大師是法相宗創立者

但法相宗的唯識理論是大乘佛法中極其重要的佛學理論。小乘佛法只證身空及斷除見思惑煩惱。但不承認我們所處世界也一種真空生妙有的結果。因此他們斷滅第七識,便能證果阿羅漢了分段生死。而他們與大乘登地菩薩的區別就是第八識上的認識和見解上。

證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法最高果位

法相宗的唯識理論極難理解。且必須從小乘開始修持。歷朝歷代的法師和禪師對此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民國時期居然還有修行人將其引到哲學思辨上去,讓人大跌眼鏡。可見理解唯識理論有多麼困難。好在吳承恩寫作《西遊記》時作了巧妙設置,讓我們初步理解唯識理論不再困難。

吳承恩按《八識規矩頌》給人物定性格

《西遊記》與《八識規矩頌》

仔細研究《西遊記》便會發現,師徒四人性格和外形相差非常大,但都是按玄奘大師所作《八識規矩頌》來設置:

豬八戒:貪色、貪食,與我們前五識(根識)相對應;

孫悟空:有七十二神通變化且嗔恚心重,這是我們第六識(意識)所起變化;

沙僧:對整個團隊都是一視同仁,但沒有分別好惡之能,而這剛好是第七識(末那識)我執;

唐僧:雖不表現自己,但他的言行對整個團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恰好是第八識(含藏識)業力種子對我們身體、意識和行力直接產生影響。

西

西天取經與八識關係

在《西遊記》第八回中,觀世音菩薩明確告訴唐僧:西天取真經一定是大乘經典而非小乘佛法,這就點明修持就是要將八種識轉識成智。

《八識規矩頌》將八種識分為四類識: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但他們成就的順序並不相同: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緣。也正是因為這種證果次序,決定了師徒四人在證果路上肯定是會互相影響、齟齬不斷。

前五識和第八識必須要在第六識和第七識證果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轉識成智。但是第六識和第七識必須要有前五識和第八識作基礎,才能證果。

真假孫悟空戲弄豬八戒

修持任何佛法,其實都是從第六識開始修行——外道則在前五識基礎上開始修持——之後才開始斷第七識。若沒有身體就沒有辦法修行,因為意識不能脫離身體獨立存在。但是修持時,第六識想靜而前五識想動,這就是為何豬八戒與孫悟空之間矛盾和衝突如此明顯的原因。

而第八識是前面三類識的基礎——沒有唐僧便不可能有取經的團隊——但是在修持過程中,前面三類識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絕不會想到他們都是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燻持而來。可見取經開始時如此不順其實也是一種必然。若四類識都調順了,那修行做什麼?

唐僧取得真經意味著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

當師徒四人到達西天取到真經時,便是轉識成智之際: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我們將在後面用四篇文章詳細介紹四人取經歷程和複雜人物關係,來初步理解《八識規矩頌》。歡迎關注和留言。

相關焦點

  • 西遊記有虛構的成分,但唐僧西天取經確實存在,後來創立了法相宗
    西遊記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雖然書中有很多內容是虛構的,比如唐僧「御弟」的身份。實際的情況是唐太宗並沒有和他結拜,因為唐僧前往印度是私自行為,他連李世民的面都沒見過,怎麼可能結為兄弟呢?真正和唐僧結為兄弟的是西域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僧人之一,他西行求法的經歷不僅由他本人寫成了《大唐西域記》,更是隨著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流行而家喻戶曉,但歷史上的玄奘大師與文學上的唐僧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區別的。玄奘大師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他更是中國學術界尤其是邏輯學界最為光輝的頂點之一。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芸芸眾生兩宗的由來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以唐朝高僧玄奘大師為宗祖。唯識宗是傳說中的「理論派」,非專業人士不能窺其奧妙。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 一代名僧唐玄奘,其實是個無籤證、無保鏢、無裝備的「偷渡者」?
    電視劇西遊記的情節人盡皆知,劇中,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委任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還親切地稱他為御弟,取經的路上,也有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時刻護他左右,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最終取得真經。玄奘壓根就不是公派出國人員,他孤身一人西行求法,既沒籤證,也沒保鏢和裝備,是個一直被官府通緝的「偷渡者」!幼年玄奘,與佛結緣玄奘(602年-664年),原名陳禕(yī),河南洛州人。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比如在間斷的六識外,確立了阿賴耶識的存在,作為輪迴的主體;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識的重要理論三性、三無性等。從公元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識者心之別名。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 楊劍霄:唐代法相唯識宗衰敗原因新
    楊劍霄:唐代法相唯識宗衰敗原因新 2017年10月26日 17:03 來源:《北京社會科學》 作者:楊劍霄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玄奘;窺基;
  • 跨越千年友好的豐碑——那爛陀玄奘紀念堂
    玄奘是中國和印度兩國人民都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為中印兩國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西遊記》中西天大雷音寺的歷史原型——印度那爛陀寺(Nalanda Mahavihara)遺址的不遠處,矗立著雄偉的玄奘紀念堂,是見證中印兩國跨越千年友好的豐碑。
  • 逸聞趣史|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玄奘借長安城門大開,饑民出城尋找食物,趁機混出城,開始了他的西天取經之行。本期講述:玄奘西天之行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這就促使他,更堅定了要一路走下去,矢志不渝去求法的決心。走出茫茫沙漠,玄奘來到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高昌王國,《西遊記》裡火焰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王太佩服玄奘了,決心把玄奘留在高昌。他每天用最好的吃喝招待,就是不讓玄奘走。
  • 南哲思享 | 傅新毅:法相唯識宗的義學創新
    一般認為,玄奘及其所開創的法相唯識宗只是將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學說傳入中國,由於沒有體系性的中國化而難以為中土社會所接受 。 對此,胡適之先生的話可為代表:「玄奘帶回來的印度最新思想, 乃是唯識的心理學與因明的論理學。 這種心理學把心的官能和心的對象等分析作六百六十法,可算是繁瑣的極致了。
  • 玄奘:一個偷渡的思想者(下)
    但玄奘到來時,他看見了一座荒城,那裡有過一個跟龍有關的傳說,說的是龜茲國東境城北天祠前有一大龍池,先是諸龍易形,與牝馬交合生龍駒,後來又變為人,與婦人交合,生子,皆為龍種。龍性難馴,不恭王命,於是,龜茲王乃引突厥兵來屠城。他把這傳說載入《大唐西域記》裡,還特別補了一句:「城今荒蕪,人煙斷絕。」他為什麼要在書裡這樣說?很明顯,這樣說是屬於神話與歷史交錯。
  • 梅文輝:「現代玄奘」梵澄先生的精神事業
    後會知何地,茲遊不易方。祗園多士止,儒釋待評量。 剛到印度的梵澄,或許還真的只是囿於固有的「儒釋」視角去展開精神工作,如他講民國時期佛學大師歐陽竟無的唯識思想、從梵文翻譯《安慧三十唯識>疏釋》。但他馬上意識到了中印兩國間一個由來已久的「誤解」:在我國尋常較關心印度的事的人,多在佛門。求法翻經,東來西往,亦幾於二千年。
  • 西安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光法師當選會長
    在此前召開的會員代表大會上,陝西省政協委員慈光大和尚當選為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首任會長,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榮任名譽會長,銅川市政策辦公室副調研員王趙民先生、聯合國文化總署中國區常務副秘書長、世界華人華商華僑聯合總會常務副主任衛杉虎先生、揚州觀音山法融法師、浙江天目山智嚴法師等四人被聘任為首批顧問。
  • 一個被袁天罡斬過龍脈的仙境,雖風水絕佳,但從沒出現過「王」者
    事實上,閬中之所以在後世人眼中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是因為一代風水大師袁天罡曾在此隱居多年,並最終埋骨於此。要知道,在我國古代,人們非常講究風水和命理學說。當時,袁天罡作為赫赫有名的風水大師,想必更是對此深信不疑。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難推斷:此地必定有其不凡之處。
  • 唯識思想的轉迷開悟之根據
    雖然說戲論寂滅而實現勝義, 但在唯識, 並不是把戲論寂滅境界的空性,認為是事物的「有」、「無」或生滅變化的意思,因為那種見解是會違反不生不滅的緣起的理法的關係。唯識將此情形表現為:作為「能」、「所」二者相對應而顯現的世俗世間變成了不顯現; 未顯現的勝義 變成了「顯現」或者稱為「了得」。
  • 《山海巨獸》混元大師帶上古四大神獸尋經問道?新版《西遊記》?
    10月9日上線的電影《山海巨獸》,講的是一個類似於《西遊記》的故事,不過主人公變成了混元大師和他的徒弟陸小道。故事的一開始,混元大師中了千年蜘蛛毒,必須到九仙山靈霄谷,用谷裡的月牙池水才能洗淨蛛毒。而如今的靈霄谷,已經被左青控制。
  • 這位到達「耶提婆國」的中國高僧,可能是西半球的發現者!
    大唐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有了家喻戶曉的《西遊記》。其實,早在玄奘西行前200多年,東晉高僧法顯就已踏上前往印度取經的道路。玄奘向印度出發時,年方29歲,而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從長安出發時,他已經62歲,年歲走過花甲,正在邁向古稀。在經歷14個寒暑之後,法顯途經30餘國,行程約5萬裡,終於在76歲時攜經回國。
  • 唐僧取經為何走了17年?三維動態地圖展示沿途有多兇險(上)
    玉門關遺址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應該是最出彩的一個人物。那麼,玄奘法師身邊是否有這個人物呢?還真有。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這說明,在唐代以前,這火焰山不僅顏色像火,而且真的有大火。這是為何呢?據專家考評,主要是地下煤層自燃,產生了熊熊烈火,現在不少地方,一些自燃火堆還沒熄滅。第七站 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烏雞國是在焉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