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 | 傅新毅:法相唯識宗的義學創新

2020-11-28 南京大學哲學系

一般認為,玄奘及其所開創的法相唯識宗只是將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學說傳入中國,由於沒有體系性的中國化而難以為中土社會所接受 。 對此,胡適之先生的話可為代表:「玄奘帶回來的印度最新思想, 乃是唯識的心理學與因明的論理學。 這種心理學把心的官能和心的對象等分析作六百六十法,可算是繁瑣的極致了。 中國人的思想習慣吃不下這一帖藥,中國的語言文字也不夠表現這種牛毛尖上的分析。 」說法相唯識宗難以為中土社會所接受是一個事實命題,正如休謨所指出的,由事實命題推導不出價值命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認法相唯識宗的學術價值與思想史意義。 至於法相唯識宗是否只是簡單照搬印度的學說,實際上也需要作具體分析。筆者認為,以《成唯識論》 的糅譯與註疏為中心 , 法相唯識宗對印度的唯識學理論作了系統的總結,形成了自己獨創性的義學體系,並進而遠播日本和韓國,從而開啟了東亞唯識學的傳統。 既有信心拿來,又有信心輸出,正體現了漢唐社會以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為基礎的開放心態。

大而言之,法相唯識宗的義學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改進「帶相說」,提出了「變帶」與「挾帶」的區分;二是區分了「三類境」,即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總攝其意而有著名的「三類境頌」;三是在因明學上,對簡別尤其是「自許」的簡別的獨創性使用。 以下分別簡述之。

一、「變帶」與「挾帶」

「 變帶 」 與 「 挾帶 」 的區分是玄奘在印度遊學期間為回應正量部學者般若毱多 (Prajāgupta,意譯「慧藏」)對大乘「唯識說」的非難而提出的。

眾所周知,玄奘所傳的唯識今學又被稱為 「有相唯識」,是因為陳那通過對「所緣緣」之成立的著名論證,將經量部的「帶相說」導入到了唯識學的體系之中,認為心識對對象的認知是在心識上帶起境相,此境相不在心識之外,它就在心識 的內部而為其中的一分,也就是所謂相分。這種極端唯心的傾向遭到了幾乎所有小乘部派的拒斥。 小乘各部派基本都是心物二元論者,尤其在正量部看來,心物之間是根本不同質的,心心所法以 及燈焰、鈴聲等剎那生滅,而大地、命根等則可以有一定的存在時限,比如大地就能經劫存 在,命根與一期生命同始終 , 雖然它們也在不斷地變化之中。 因此,所認知的對象不可能是在心識的內部,而心識就能直接認知外在的世界,這就比如日月能直接發光照臨萬物, 用鉗子能直接夾取外物。基於這樣的認識,般若毱多在《破大乘論》中對唯識學的「帶相說」提出了責難。

按照唯識學者歷來對「帶相」的解釋,所謂帶相,是指心識生起時,必定帶有所認知對象的相狀。此相狀出現在心識上,所以可被認知,具有「 所緣 」 義 ; 同時此相狀既是在心識的內部 , 所以是有體的實法,可以為因引生心識,具有「緣」義。 具此「所緣」與「緣」二義,由心識帶起的可被認知的相狀就能成為心識生起的「所緣緣」,它是內在於心識的相分,而無需假定另有外部世界存在來引生心識。

雖說在通常情況下,心識生起時必有其相分,但唯識學者經過反覆討論,還是設定了一個特例。 在見道位生起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時,既謂之親證,就不能只是在心識上變現出真如的相狀來予以認知,而是直接證得了真如本身,也就是說,此時是見分直接緣證真如,其間並無相分的中介。這與修道位中無漏後得智緣真如的情形不同,無漏後得智既不是如見道位根本無分別智的親證,當然還與通常的情況一樣,是變現出真如的相狀來予以認知,易言之,依然是有見分,亦有相分。

般若也多的責難就利用了唯識學中的這一特例,他在《破大乘論》中說:「無分別智不似真如相起,應非所緣緣。這是說,既然見道位無分別智能親證真如,而不是在心識上變現出真如的相狀來予以認知,如此在唯識學者所說所緣緣得以成立的兩個條件中,就缺少了「所緣」一項,因而真如不能成為所緣緣。般若也多的這一論破實際上是將唯識學者逼入了兩難的境地:要麼你們唯識學者將「帶相說」堅持到底,即認為凡所緣緣都是在心識上變現出的相狀,如此見道位無分別智亦只是認知真如的相狀,這就意味著,始自凡夫,終至成佛,都不能親證真如;要麼你們唯識學者放棄「帶相說」,即認為所緣緣不是由心識所變現的相狀,而直接就是外部世界,如此你們說萬法唯識就不能成立,而只能接受我們正量部的理論。般若也多的這一論破非常有力,據《宗鏡錄》所說,其後12年中,唯識學者竟無人能作出回應。

對此,玄類在《制惡見論》中對帶相說本身作出了改進,提出了「挾帶」與「變帶」的著名區分:「汝不解我義。帶者是挾帶義,相者體相,非相狀義。謂正智等生時,挾帶真如之體相起,與真如不一不異,非相非非相。」這是說,就一般認識而言,正如陳那等所說,帶相是指心識上帶有所認知對象的「相狀」,此為「變帶」,或稱之為「帶似」,猶如日常所說的臉上帶火,這是指臉上帶有類似於火的諸如顏色等相狀,而不是說臉上真的有火。

然而,「帶」不僅有「變帶」,還有「挾帶」,「相」不僅指「相狀」,亦可以是指「體相」,無分別智親證真如恰屬後一種情形,般若也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其論破並不能成立。所謂「挾帶」者,乃「逼附之義」,即能認知的心識逼近、親附所認知的對象,二者雖有能、所之別而互不相離,猶如日常所說的身上佩帶刀劍。另外,真如雖無遍計所執相,故曰「非相」,然亦有「無相之相」,如佛經中常說,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故曰「非非相」,此「無相之相」雖非「相狀」然是「體相」。見道位無分別智親證真如,雖不是「變帶」真如之「相狀」來予以認知,然能「挾帶」真如之「體相」而生起,二者不一不異,即,能緣之正智與所緣之真如雖非一體無別,故曰「不一」,然二者互不相離、冥合若一,故曰「不異」。如此真如是有體實法,得具「緣」義;真如之「體相」即「無相之相」能為無分別智所證知,即,無分別智於時即作「無相」之行解,故亦得具「所緣」義。合此二義,為無分別智所「挾帶」之真如即能成為其所緣緣。

二、三類境的區分

一般認為,三類境的區分也是玄類提出的。筆者以為,對這一問題似乎還有作進一步檢討的必要。主要的疑點在於,圓測一系就根本沒有接受「三類境頌」中所謂「獨影唯從見」的判別原則。如果我們不是基於宗派的立場,僅僅將圓測一系斥之為異端,就有必要對三類境的分判重新作出評估。限於篇幅,茲不贅述。

三類境的區分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如果說一切境相皆由心識所變現,那麼何以其中有實有假呢?按照窺基一系的看法,原因在於境相是否由實種子所生。亦即,在生起心識的種子之外是否另有生起境相的種子,或者說,相、見二分是否由同一種子所生。若相分與見分非同一種生,於見分種外另有其自種子,此境相即有實作用;反之,若相分與見分同種、無別自相分種,惟當見分種生起見分時,隨能緣見分的分別力而變現為境,此境相即無實作用。為了進一步對此問題作出明晰的說明,窺基一系將一切境相區分為三類,即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總攝其意而有著名的「三類境頌」:「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或作『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頌文第一句「性境不隨心」,是說「性境」。所云「性」者,《宗鏡錄》釋之以「體』,、「實』,二義,即所緣境相有實體性,窺基所謂「色是真色,心是實心」,故名「性境」。具體說來,凡為「性境」者,必「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所謂「從實種生,有實體用」,雖似有二義,實則如上述,乃是一種因果關係,即如果境相於見分之外別有種生,則此境相必有實作用,如色的質礙用、根的發識用等;所謂「能緣之心得彼自相」,是指此境相乃是現量所證的自相。自相境並非皆「從實種生,有實體用」,故並非即是性境,如第八識觸等五遍行心所所緣之根身等三境,反之,凡是性境,則必為自相境,也就是說,性境根本還在於相別有種。屬於性境者,主要包括前五識及五俱意識現量所緣之色、聲等境,第八識心王所緣之根身等三境,等等。

此外,如見道位根本無分別智緣真如起,真如雖是無為法,不從種生,然其既為諸法實性,且為無分別智所親證,故亦為性境。正因為性境是別有種生的實境,而非純屬心識分別構畫的產物,因而它在多重意義上都不隨同於心,是即所謂「不隨心」。在《樞要》中,這被總結為「三不隨」:一、性不隨,謂相分不隨見分同為善、染、無記性,比如前五識所緣色等五境唯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通善、染、無記三性。二、界系不隨,謂相分不隨見分同一界系,比如第八識唯系屬於其所生處之一界,而其所緣之種子可共通於欲、色、無色三界。三、種不隨,謂相分不隨見分同一種生。《了義燈》中更增:四、異熟不隨,謂相分不隨見分同為異熟或非異熟性,如第八識為異熟性,而其所緣之種子非全為異熟性。至《宗鏡錄》,復增「三科不隨」而為「五不隨」,謂於蘊、處、界三科分別中,相分不隨見分攝屬於同一種類。此類「不隨」,如廣分別,或仍可增之,惟此中當以《樞要》所說「三不隨」為要。

頌文第二句「獨影唯從見」,是說「獨影境」。「影」者影像相分,「獨」者相對於本質而言,意即其無有本質,或雖有本質,然影像實際上並不帶有本質,也就是說,此影像全然是由心識的分別力所獨自變現出來的假境,故名「獨影」。獨影境正與性境相反,它與見分同一種生,亦不能燻成自相分種,惟是由見分勢力帶彼相分同燻成一見分種,是即所謂「帶同燻種」,故獨影境無實作用。獨影境既然純粹是由心識的分別力所變現,因而必然在多重意義上都隨從於心,是即所謂「唯從見」。與性境相對,這也被總結為「三從見」或「四從見」:一、相分隨從見分同為善、染、無記性;二、相分隨從見分同一界系;三、相分隨從見分同一種生;四、相分隨從見分同為異熟或非異熟性。

頌文第三句「帶質通情、本」,是說「帶質境」。此境相雖帶有實本質,然由於能緣之心的分別作用,其所變起的這一境相卻並不與本質的自相完全相符。就帶質境帶有實本質而言,它不是「唯從見」的獨影境,就其因心識的分別作用而歪曲了本質之自相而言,它也不是「不隨心」的性境,可以說,這是一種真實性介於性境與獨影境的中間存在。惟其如此,帶質境在三性、界系、種子等多重意義上也都共通於能緣見分與所帶本質二者,此即所謂「通情、本」,「情」者情見,即能緣見分,「本」者即所帶之本質。例如,第七識以第八識見分為本質而變影緣之,本質即第八識見分具緣慮作用,第七識所變現之影像雖帶此本質而起,卻為似常似一的似我相,不具緣慮用,與本質不完全相符,故為帶質境。就三性而言,此帶質境即第七識相分既可說是隨同於本質即第八識見分而為無覆無記,亦可說是隨同於第七識見分而為有覆無記。

就界系而言,雖然此處七、八二識必同界系.但第七識相分原則上同樣既可說是隨同於本質亦可說是隨同於見分,而非僅是隨同於其中之一方。再就其種子而言,通常認為帶質境如第七識相分別無自種,一半是從本質種生,一半是從見分種生,此說恐誤,實際上,《演秘》曾明確指出,「許第七相別有種」,因此,說第七識相分之種通情、本,乃是約義而言,即就其隨同於見分而言,可謂與見同種,就其隨同於本質而言,可謂與本同種,赳實而論,第七識相分乃是別有自種。這在唯識學東傳日本以後,被進一步明確為「義通情本』,而非「實通情本」。

八識的所緣境實際上還存在著各種複雜的情況,並非可簡單地歸屬於三類境中的一類,因此頌文最後一句才特別指出:「性「隨應是不定義』 具體判定其性、種、即對三類境、種等隨應」。當隨其所應來界等,不可一例。類境的隨應與性種界的隨應兩方面這大別有三於此唯識學者有諸多極為繁瑣的分別,這裡就不去一一探討了。

三、「自許」簡別的創造性使用

按照因明作法的通則,對於共比量,除宗體外,其餘宗依、因、喻等都必須共許極成,否則就會犯「不極成」的過失。不過,我們可以通過簡別來避免過失,「若自比量,以許言簡,顯自許之,無他隨一等過。若他比量,汝執等言簡,無違宗等失。……隨其所應,各有標簡」。而一旦作出這樣的簡別,它也就成了自比量或他比量,而不再是共比量。

然而,玄類在他所作的兩個典範性的因明量式「勝軍比量」與「唯識比量」中,都使用了簡別語「自許」,而類門後學一般都視其為共比量。在共比量中使用「自許」的簡別是玄類的獨創。它與因明作法的通則不同,不是對整個因支予以簡別,使整個因支能滿足因的第一相以避免「他隨一不成過」,從而該比量也就成了自比量;而是簡別因支中的某一部分以避免其他過失,比如,在「勝軍比量」中是簡別因支中的「非諸佛語」部分以避免「自異分同全」的不定過,在「唯識比量」中是簡別因支中的「初三」部分以避免「有法差別相違過」,由於整個因支之能滿足因的第一相依然為立敵雙方所共許,所以該比量仍為共比量。

(作者傅新毅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本文是作者提交在西安舉行的「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

本文選自《法音》2017年01期

編輯 / 叢藝偉

相關焦點

  • 楊劍霄:唐代法相唯識宗衰敗原因新
    楊劍霄:唐代法相唯識宗衰敗原因新 2017年10月26日 17:03 來源:《北京社會科學》 作者:楊劍霄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玄奘;窺基;
  • 佛陀的智慧(五)大龍說禪130 佛說「法、報、化」三身平等遍在.
    佛說了「法、報、化」三身平等遍在,佛說依法身而變現的報身與化身。佛說如來藏,佛可沒有講六道,大家把這記住了。作者於1988年在北京廣濟寺皈依觀空老法師,法名慈傳,早年曾參學賈題韜,南懷瑾,黃念祖老居士、趙樸初,吳信如老居士等。1992年皈依體光老和尚修學禪宗,法號妙湛。也曾參學雲南蓮花精舍方於上師,東密阿闍黎真圓,法名傳智,青海無上瑜伽士秋英多傑•仁波切,法名仁青丘佳,寧瑪派談錫永上師,法名大龍,研習密法修學。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芸芸眾生兩宗的由來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日本八宗之一。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時代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道路。關鍵詞:馬克思;理論創新;「哲學與社會科學的聯盟」理論創新是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項歷史使命。怎樣才能創作出不負時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的理論創新成果?新世紀初以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們圍繞這個課題上下求索,付出很多努力,但取得的成效卻並不如人意。
  • 孔祥東:中國山水畫南北宗論的流毒
    更多美術圈中人則系統地去檢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包括黃賓虹、潘天壽、林風眠、劉海粟、傅抱石、謝稚柳、陸儼少、啟功、錢鍾書等畫家學者都著文探討過這一論題,童書業、俞劍華等有專著系統梳理山水畫發展史實,論定南北宗系子虛烏有,而是出於「董思翁不耐作工畫」的個人利益,臆造的畫史。所以20世紀海內外出版的美術史教科書,不管對董其昌的繪畫成就認定高低,均不採納其南北宗論。
  • 無錫觀宗講寺地藏七法會開始報名
    地藏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無錫觀宗講寺)無錫觀宗講寺將於2019年8月24日—8月30日(農曆七月二十四至八月一日)擬啟建冥陽兩利地藏法會。歡迎報名參加:【法會時間】2019年8月24日—8月30日【法會費用】費用免費【法會地點】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五牧村觀宗講寺【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2019年8月23日止【報名方式】1、本寺歡喜地(客堂)直接報名2、電話報名:199 5272
  • 理享家的創新法則:合規、專業、持續性創新,為客戶創造價值
    近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主辦的「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先鋒榜」榜單揭幕,理享家榮登「中國智能財富管理先鋒榜」。2020年收官之際,理享家收穫不止於此。同月,理享家榮膺2020年「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的年度創新服務平臺獎。此外,在今年的中國資產管理年會「金貝獎」、中國保險產業國際峰會「金熠獎」和亞太財富管理年會「金翎獎」等多個獎項評選中,理享家均有所斬獲。
  • 傅姓世家始於殷商 始祖傅說為武丁「夢中聖人」
    傅僉排在向寵之後,位列蜀漢十四將的第十位。這些塑像是清代重鑄的,入選的最重要標準是「忠」,且道德品質不能有一點瑕疵。傅僉的一尊雕像,反映出傅姓秉承忠心、愛國的家風傳統。  傅姓得姓的過程十分具有傳奇色彩。傳說中,傅姓的來源是因為一場夢,這又是怎樣的一段故事呢?傅姓目前在四川的情況是怎樣的?
  • 中信保誠人壽「信享慧」企業創新俱樂部發布會成功舉行
    在此背景下,在成立20周年之際,中信保誠人壽團險業務渠道特發起創辦「信享慧」企業創新俱樂部,以期充分利用「創新+」的優勢,整合集團內外部優質資源、以創新賦能企業客戶發展。近日,由中信保誠人壽發起創辦的「信享慧」企業創新俱樂部品牌發布會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舉行。
  • SD法一語義學解析法
    SD法是SemanticDifferential法的略稱,是奧斯顧德於1957年作為一種心理測定的方法而提出的。  從字面上講,SD法語義學的解析方法,即運用語義學中「言語『』為尺度進行心理實驗,通過對各種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對象的概念和構造。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法藏法師自出家以來,多次講《小止觀》、《天台宗入門》,校、注《法華三昧懺》、倡印《法華三昧懺法輔行集注》、《法華三昧懺法儀軌校訂本》,發願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並受天台第四十六代之法卷,後即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法華三昧懺法》,並以「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為住持道場、自利利他之宗旨;以「 敦倫盡份、歸敬三寶、具足正見、順於解脫 」,為化導信眾、成熟眾生之根本
  • 「一代宗師」傅抱石「詩情」與「畫意」的巧妙結合
    傅抱石江西省新餘縣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於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後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畫山水、人物。崇尚創新,建樹良多,創造出用筆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幹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畫受陳老蓮影響而又能脫變運用,自成一格。
  • 掌握造化雷霆 役使天地鬼神:南宗道教雷法揭秘
    南宗雷法的發展雷法是道教中一門重要的法術,它形成於兩宋之際。它以內丹為本,符咒致用,融道教傳統的符籙、咒術、指訣、禹步、氣功、存神及內丹術為一體,採納吸收了儒學修持心法,並佛教密宗的真言密咒。陳楠 採自明王世貞《列仙全傳》(資料圖)道教內丹派南宗,自張伯端始肇,其間經近二百年的發展,歷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後人謂為南宗五祖。五祖皆以精通丹法、宏揚丹道為己任。但從陳楠開始,即兼習雷法,主張濟世利民,從而產生了以內丹為體、雷法為用的道法體系。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玄奘大師西行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學術,就是為了理清南北朝以來地論師和攝論師關於"法相"的爭議,尤其是南北方由來已久的各執一詞加上漢譯本佛經的意義含混,使得玄奘有意識地想研究清楚其中的真偽。恰逢唐武德年間外來僧侶來華,在與之會晤之後玄奘決心西行求法,並且表明要前往天竺那爛陀寺探尋《瑜伽師地論》三昧。
  • 享佳健康獲選「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劃
    近日,南京市江寧區人才隊伍建設公布年度「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劃」名單,江蘇享佳健康董事長肖俊方先生榜上有名,能夠成功獲選該計劃是對企業在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上的肯定。同時,成為培育對象後,企業家也將得到市級層面各種政策支持和系統培養。
  • 享佳健康喜報!恭喜總經理艾波榮膺江寧區「創新型企業家第三層次...
    恭喜總經理艾波榮膺江寧區「創新型企業家第三層次」入選人才!近日,南京市江寧區人才隊伍建設辦公室公布2020年度「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劃」名單,江蘇享佳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艾波榜上有名。「創聚江寧」人才培育計劃是南京市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戰略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新區創新型人才集聚的計劃,因此,評選十分嚴苛。
  • 刀劍亂舞2020最新刷圖掉落刀男一覽 延享的記憶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刀劍亂舞刷圖掉落刀男匯總,本篇為延享的記憶篇,在這篇中我們可以通過刷圖獲得哪些到刀呢?下面就給大家帶來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審神者。如需查看其它篇章可以通過文首表格進行跳轉~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刀劍亂舞刷圖掉落刀男匯總,本篇為延享的記憶篇
  • 南哲思享|張榮:奧古斯丁對古典自然法的改造及其意義
    法(Recht)就是秩序(客觀性的法),由此推出:自然法(lexnaturalis)乃是立法的學說體系或範型;法(Recht)是要求(主觀性的法),由此推出:自然性的法(iusnaturale)就是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總體或者相較於國家的人格性權利(Persoenlichkeits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