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2020-11-28 簡詩歌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長期發展,根據歷史社會情況的不同,逐漸分為多個宗派。不同宗所修法門不同,學習經文側重點不同,普遍適用於不同悟性、見解、經歷、歷史年代的人們。今天說說著名的唯識宗和禪宗。

芸芸眾生

兩宗的由來

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日本八宗之一。以唐朝高僧玄奘大師為宗祖。唯識宗是傳說中的「理論派」,非專業人士不能窺其奧妙。

碧水照心

禪宗是中國本土特色極為顯著的佛門一脈,號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傳是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迦葉尊者頓悟而立為初祖;禪宗28代祖師達摩來中國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諸法無自性

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大河上下

譯文與矛盾

唯識宗的中國傳人是玄奘大師,也就是人人皆知的唐三藏。玄奘取經歸來,對經書進行了翻譯工作,這個新的術語就來源於玄奘的譯文。等到經書流傳天下,大家忽然又發現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以中國文化觀念為基礎,所發展起來的中國禪宗提倡的「明心見性」,似乎與唯識宗的「諸法無自性」產生了矛盾。

月上中天

混淆和誤解

禪宗所提倡的「明心見性」,是佛教文化中國化的產物。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入理解,才能更有效理解學習。中國文化當中,「心」「性」存在多種含義,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有時將當下的思想叫做「心」,有時又將超越一切思想之外的那個本體叫做「心」。這些詞用到了佛經當中,就導致前後兩個相同的字,實際上代表不同的含義,容易發生混淆和誤解。

萬畝平原

指責與猜疑

禪宗的「明心見性」,字面意思與唯識宗「諸法無自性」有了較大矛盾。既然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那你還見個什麼性?所以近代以來,有人認為,禪宗「明心見性」有一個東西可見,有一顆心可明,因此已經屬於外道,屬於真常唯心論,不是佛門正宗,應當加以抨擊和摒棄。

鬱郁黃花

矛盾不存在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諸法無自性」說的是「法」。在唯識宗中,又有一個術語「真如」,「真如」倒過來是「如真」,仿佛是真的,好像是真的,最根本的,卻又從未有這樣一個確切的東西存在。禪宗所見的「性」,其實就是「真如」。一個說「法」,一個說「本性真如」,風馬牛不相及。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自性沒有邊際,所以虛空法界沒有邊際
    自性沒有邊際,所以虛空法界沒有邊際。自性沒有染汙,自性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我們為什麼學佛?想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證得大圓滿。回歸自性跟一切萬事萬物同一體,證得了一體,在這一體當中才叫徹底的覺悟,這個求學就畢業了,證得大圓滿。這個大圓滿,梵文稱之為大般涅槃,所以涅槃在中國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寂滅是什麼?像我們現在講的真空,它什麼都沒有。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五祖為何要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
    五祖為傳禪宗法脈和衣缽,就叫所有弟子,根據自己的禪修體驗,各寫一首偈語。如果偈語切合佛法的般若智慧,就傳與衣缽。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大師的偈語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原始佛教為了反對這種有我理論,提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個命題,被稱為三法印。法印法印,又譯為法本、本末、憂檀那等,是指佛教徒用以鑑別佛法真偽的標準。其中法是指佛法,印是指能印證真偽的佛法之印。符合法印的為佛法,不符合的為非佛法。
  • 《楞嚴經素解》卷十:邪師和稀泥,求法只回答一兩個字,有或者無
    (2)恆:雖然有遷變,而卻前後能夠相續,有相續則能無斷絕,所以稱之為恆即常。此變即無常,恆即常,成為一對,互為陰陽。此外道看不到行陰背後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不能證得自性本心真心。自性真心如同日月,是光明不變的。自性具足一切,可以生萬法,如此變化可以說是變。此外道看不到宇宙萬化的變化,如同周易八卦那樣循環無端。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弘新開示:法不入心,心外求法
    每一個人的自性就是無字真經。你不悟自性,就是不悟無字真經。三藏十二部都是有字的,最後都要歸到自性裡。三藏十二部從哪裡圓?自性裡圓,都是從自性裡去悟去。法不入心→心外求法法如果不入心,法不入心都叫心外求法。法不入到你的心中,都是修假。法入到你的心中,和你的心相合,這才叫修真。法是解決你煩惱、痛苦、執著的方法。法如果不和心相合,佛法就不叫心法。
  • 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往往「偏執的」修道人實現的是心自在,而當下身不自在……所謂的「道中人」,也僅僅是「道相」而已,不一定是「道」,不要因看到了某種「道相」的維繫,就認為是「大自在」,這也只是相對凡塵來講的,一種高層面的「灑脫」。
  • 淨空法師: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自己,無有一法
    諸位要曉得,這個不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沒有一切緣慮、分別、言語、文字。不但沒有緣慮、分別,言語也沒有,文字也沒有,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說無相的實相。無相的實相是講的我們真心理體。真心理體,它起作用的時候,有緣慮,也有分別,也有言語,也有文字,這四句代表一切萬象。
  • 修行人解讀:深度懺悔的意識層次,真正的懺悔和明心見性有關
    口頭懺悔;②當下淺意識懺悔;③當下深意識懺悔;④潛意識懺悔;⑤禪定中懺悔;⑥明心見性即自性懺悔然後就是深入禪定,到達明心見性的層次,完成自性的回歸,這個時候對於懺悔的認識就像六祖慧能說的一樣了。所以六祖慧能所說的是明心見性的層次,這個層次對於我們來說,只能一步步通過漸修修上去。在我看來,頓悟其實是累世的漸修而來,修行之路是多少世的堅持不懈,不是單單今生可以一蹴而就的。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前面的五蘊皆空是講人無我。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久之,於觀心中,明見諸法皆無自性,沒有得禪之人,亦無禪境之法,既無人法,而此禪定依什麼而立?因此了達禪定的虛妄,其體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觀時,便有功能與觀智的開發,如感覺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開明,透視身內的五臟六腑及經脈細胞與一切蟲類,因見到內外不淨的假相,及剎那變易的諸法,於是心生悲喜,證得無常、苦、空、無我的四念處智慧,破除凡夫常樂我淨的四顛倒。
  • 佛教中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打七是指在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之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是佛教禪宗和淨土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所以又有「打禪七」和「打淨七」之分。禪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覺參究人性的本源,使禪眾剋期取證,因此於每年冬安居時均舉行「打禪七」的修行。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
  • 禪宗最重視實踐,沒有實證,都是口頭白談,上不得臺面
    禪宗的主體精神最終落腳到它的實踐觀上。禪宗特別注重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禪宗大師惠能認為「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諍。」可見,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是禪宗的本質特點。禪宗要求人「努力依法修,」「念念修行佛行。」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銘又云:「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注14)說明僧璨以般若「不二法門」為「真如法界」(佛性)的本質,所異于慧可,就是「真如」是不可求的,只能「現前」(親身體會),不在心外,亦不在內,佛性即心性,而悟道,無非是「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注15)而已。
  •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佛講法儼然未散
    若雲證實相法,則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南嶽思大禪師,智者之得法師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嶽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