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長期發展,根據歷史社會情況的不同,逐漸分為多個宗派。不同宗所修法門不同,學習經文側重點不同,普遍適用於不同悟性、見解、經歷、歷史年代的人們。今天說說著名的唯識宗和禪宗。

兩宗的由來
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日本八宗之一。以唐朝高僧玄奘大師為宗祖。唯識宗是傳說中的「理論派」,非專業人士不能窺其奧妙。

禪宗是中國本土特色極為顯著的佛門一脈,號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傳是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迦葉尊者頓悟而立為初祖;禪宗28代祖師達摩來中國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諸法無自性
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譯文與矛盾
唯識宗的中國傳人是玄奘大師,也就是人人皆知的唐三藏。玄奘取經歸來,對經書進行了翻譯工作,這個新的術語就來源於玄奘的譯文。等到經書流傳天下,大家忽然又發現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以中國文化觀念為基礎,所發展起來的中國禪宗提倡的「明心見性」,似乎與唯識宗的「諸法無自性」產生了矛盾。

混淆和誤解
禪宗所提倡的「明心見性」,是佛教文化中國化的產物。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入理解,才能更有效理解學習。中國文化當中,「心」「性」存在多種含義,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有時將當下的思想叫做「心」,有時又將超越一切思想之外的那個本體叫做「心」。這些詞用到了佛經當中,就導致前後兩個相同的字,實際上代表不同的含義,容易發生混淆和誤解。

指責與猜疑
禪宗的「明心見性」,字面意思與唯識宗「諸法無自性」有了較大矛盾。既然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那你還見個什麼性?所以近代以來,有人認為,禪宗「明心見性」有一個東西可見,有一顆心可明,因此已經屬於外道,屬於真常唯心論,不是佛門正宗,應當加以抨擊和摒棄。

矛盾不存在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諸法無自性」說的是「法」。在唯識宗中,又有一個術語「真如」,「真如」倒過來是「如真」,仿佛是真的,好像是真的,最根本的,卻又從未有這樣一個確切的東西存在。禪宗所見的「性」,其實就是「真如」。一個說「法」,一個說「本性真如」,風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