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陰計五
【原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解釋】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佛又說道:「又此禪定中的善男子修行人,堅定凝神聚氣正心修定,由於受陰透盡而外魔無法侵入心腑,想陰透盡也無法附體說法擾亂。
邪魔已經沒有什麼間隙可以方便幹擾修行人。
行陰顯現,可以窮盡十二類眾生如何生滅。
觀行陰幽清,已經無想的重濁相;但是還有流注細微動相擾動,如同地氣蒸騰、莊子的野馬那樣。
把第七識作為萬化的根本,於是在知見之中,生起計度。
此人墮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為什麼說是不死矯亂呢?
因為此修行人在定中,所見所知是有限量的,見有見量,知有限量,比如八萬劫內等,所以不能決擇明了,於是妄生周遍計度。
此人墜入四種顛倒見。
為什麼說不死呢?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只要一生不亂回答別人,死後應當生無想天,就得不死。
如果實在不知道,就回答提問的人,恐怕成矯亂,擾亂別人的修行,影響別人的修行正途,所以不能隨便回答。
所以如果有問的時候,回答秘密言詞,很隱晦,或者不應該都說清楚,或者給不確定的回答。
佛法呵斥此外道說法,此才是真正矯亂。
邪知邪見帶著分別心,如同嚴謹地遍歷那樣,所以說遍計;
都無實義,所以說虛論。
外道不知佛本意,不明本心,所以只是學了個樣子。
比如《心經》中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道德經》中講,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人皆知惡之為惡斯不善已。
心學四訣來自於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三教我們都會看到不定的說法,然而此說法恰恰對準真相,而外道在此的虛論反而是學得不像,反而不能心心相印,不能傳佛心印。以佛心印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知曉是虛論。反而是誤導了修行人,斷了修行人的慧命。
禪宗有許多參話頭和公案,看似隱秘,但是實則是直指人心的教法,令修行人頓悟而見性成佛。明眼人一看,禪宗和外道,高下立判。
如今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更是虛言虛論擾亂人心。
因此我們需要弘揚真正的佛法,正本清源。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佛又說道:「第一種虛論:
此修行人因為行陰的生滅分別,而成八種邪見。
因為想陰透盡,行陰顯現,進而觀行陰,以為萬化變化的根元。殊不知那只是第七識變現而已,還不是根元根本。
(1)變:見行陰根元遷流流注,細微動相。
既然有遷變流轉,有生有滅,所以稱之為變。
(2)恆:雖然有遷變,而卻前後能夠相續,有相續則能無斷絕,所以稱之為恆即常。此變即無常,恆即常,成為一對,互為陰陽。
此外道看不到行陰背後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不能證得自性本心真心。自性真心如同日月,是光明不變的。自性具足一切,可以生萬法,如此變化可以說是變。
此外道看不到宇宙萬化的變化,如同周易八卦那樣循環無端。
卦象對應萬事萬物,而陰爻陽爻構成卦象,在其中隱秘陰陽推移,量變到質變而有變化。
比如漸修和頓悟也是如此。
漸修在做致良知的功夫,恢復自性真心的本有良知良能,去掉塵垢。如此隱秘陰陽推移。瓜熟蒂落,就會反轉而頓悟,見性成佛。
(3)生:在八萬劫內,能見所見之處,能見眾生生,所以稱之為生。
(4)滅:在八萬劫外,冥冥混沌不可知,不見眾生,所以稱之為滅。此生滅互為陰陽,兩者為一對。
此外道見量有限,只是八萬劫內。而如來見量無所見量。
自性本來不生不滅,如同日月,只是被物慾烏雲所遮蔽。
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生滅如同泡影,如同朝露,如同閃電那麼快,那麼虛幻。
(5)增:因為有生滅,那麼在生滅的中間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能夠生滅相續呢?中間必定有個什麼東西,有個什麼因令其相續不斷。因此似多出一法,稱之為增。
(6)減:因為生滅相續之中,必然有缺乏之處,中斷之處。
比如出入的氣息,相續而缺中交,缺少即稱之為減。
增減互為陰陽,成為一對。
如來所說不增不減是真諦,直接指向自性真心。自性如同日月,不會增加一分,不會減少一分。外道不明本心,所以虛論增減,學佛不像,不能契合如來心印。
正所謂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
(7)有:在八萬劫內,各各生處,各各國土,因為觀眾生都有,所以稱之為有。
(8)無:在八萬劫外,見眾生滅,因為無眾生,所以稱之為無。此有無互為陰陽,成為一對。
《道德經》中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無中可以生妙有。
無可以說是空,然而《金剛經》中所說的空、無跟外道所說,相差十萬八千裡。
外道此虛論,只是在計度和猜測罷了。」
六祖慧能大師慈悲,留下三十六對法如下:
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後續我們進行《壇經素解》時候再詳細解釋。
六祖傳佛心印,與我佛如來心心相印。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佛又說道:「如上八種變和恆、生和滅、增和減、有和無。
雖然以行陰之理來觀,只是用心來計算的邪見,非正知正見。明心見性之人一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曉不契入佛心法,沒有正知正見。
有求法的人來問如何修證,回答說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大概外道感覺亦字,兩可的詞彙,可以和稀泥,不會偏執一邊,以為契合中道。豈不知,此離中道甚遠。
殊不知此修行人如此說,在一切時所說這些都是擾亂修行人的說法。如此會令前面求法的人遺失真正的佛法章句。」
本來佛法是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可是外道卻說,亦增亦減,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如此和稀泥,邪師說法,令修行人無所適從,反而斷了修行人的慧命。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佛又說道:「第二種虛論:
此修行人諦觀行陰之心,觀十二類眾生的生滅。
因為悟得一切法都無。眾生也是會滅的,八萬劫數以外是無眾生也是滅的。八萬劫終究會過去,終究也是滅,也會歸於無。
所以有求法人來問,只是回答一個字,只是說無。
除無之外,沒有什麼再多說的了。」
此外道更加可愛,更加絕,只是說了一邊,說了一個無字。
如此顯得很矯情,攪亂世人修行的心。
我們反觀春秋戰國,聖賢輩出,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
雖然離堅白論,白馬非馬論契合大道,但是如此多的言論,令世人不知如何行,容易被誤解為戲論和虛論。
《道德經》中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雖然各種言論出現,但是終究會歸於平靜。
如今末法時期,各種邪知邪見橫行,但是只要我們堅持正道正法,一切都會正本清源。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佛又說道:「第三種虛論:
此人諦觀行陰之心,各各國土都有眾生,雖然生了有滅,但是滅了又有。於是就偏執於有。
有求法的人來問的時候,只是回答一個字,多一個字都沒有。
只是說是,是即是有。除了是之外,沒有多餘的話說。」
此外道執著於有,前者執著於無。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佛又說道:「第四種虛論:
此修行人不會偏執於有和無,在行陰之中,都看到了有和無。
但是其心境如同樹木分為兩枝。
因為此修行人的定力不夠深厚,智慧不夠,所以不能頓悟有和無的本義。
正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只是在字面當中去看有和無,連自己都搞不清楚有無,更別談和求法的人說清楚了。他的心是亂的,一會有,一會無,到底是有還是無呢?他的心亂,還在糾結著。
當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
如果能夠引入正道,一下頓悟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不會再有什麼疑問了。
有求法的人來問,於是回答:也有,也是無。
但是無之中,並沒有有;有之中,並沒有無。
如此一切矯亂,會擾亂修行人。
此外道不容你去窮詰,去刨根問底。
你要去問他,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他也不會多說太多。」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佛又說道:「由此去計算計度,擾亂人心。此只是虛妄邪計,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並不能指向實相。
也不能像禪宗那樣令人參話頭而開悟,也不是公案。只會把修行人引入歧路。
如此就會墮落入外道,迷惑菩提自性。
此可以說是行陰的第五種外道。
如此四種顛倒見,以為不要多說就會進入不死的無想天。
殊不知墮入外道,墮入六道輪迴。
殊不知所謂的不死,常的,是自性本心。
正如前面波斯匿王所問,在逐漸變老的軀殼之外,有什麼可以不老不死的嗎?佛慈悲開示,自性本心不生不滅。
由於此修行人貪求不死,有所貪求,所以就墮入邪見。
此人周遍計度,把所有那些論都算遍,只是虛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