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素解》卷十:邪師和稀泥,求法只回答一兩個字,有或者無

2021-01-10 走心書院

1.行陰計五

【原文】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解釋】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佛又說道:「又此禪定中的善男子修行人,堅定凝神聚氣正心修定,由於受陰透盡而外魔無法侵入心腑,想陰透盡也無法附體說法擾亂。

邪魔已經沒有什麼間隙可以方便幹擾修行人。

行陰顯現,可以窮盡十二類眾生如何生滅。

觀行陰幽清,已經無想的重濁相;但是還有流注細微動相擾動,如同地氣蒸騰、莊子的野馬那樣。

把第七識作為萬化的根本,於是在知見之中,生起計度。

此人墮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為什麼說是不死矯亂呢?

因為此修行人在定中,所見所知是有限量的,見有見量,知有限量,比如八萬劫內等,所以不能決擇明了,於是妄生周遍計度。

此人墜入四種顛倒見。

為什麼說不死呢?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只要一生不亂回答別人,死後應當生無想天,就得不死。

如果實在不知道,就回答提問的人,恐怕成矯亂,擾亂別人的修行,影響別人的修行正途,所以不能隨便回答。

所以如果有問的時候,回答秘密言詞,很隱晦,或者不應該都說清楚,或者給不確定的回答。

佛法呵斥此外道說法,此才是真正矯亂。

邪知邪見帶著分別心,如同嚴謹地遍歷那樣,所以說遍計;

都無實義,所以說虛論。

外道不知佛本意,不明本心,所以只是學了個樣子。

比如《心經》中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道德經》中講,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人皆知惡之為惡斯不善已。

心學四訣來自於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三教我們都會看到不定的說法,然而此說法恰恰對準真相,而外道在此的虛論反而是學得不像,反而不能心心相印,不能傳佛心印。以佛心印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知曉是虛論。反而是誤導了修行人,斷了修行人的慧命。

禪宗有許多參話頭和公案,看似隱秘,但是實則是直指人心的教法,令修行人頓悟而見性成佛。明眼人一看,禪宗和外道,高下立判。

如今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更是虛言虛論擾亂人心。

因此我們需要弘揚真正的佛法,正本清源。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佛又說道:「第一種虛論:

此修行人因為行陰的生滅分別,而成八種邪見。

因為想陰透盡,行陰顯現,進而觀行陰,以為萬化變化的根元。殊不知那只是第七識變現而已,還不是根元根本。

(1)變:見行陰根元遷流流注,細微動相。

既然有遷變流轉,有生有滅,所以稱之為變。

(2)恆:雖然有遷變,而卻前後能夠相續,有相續則能無斷絕,所以稱之為恆即常。此變即無常,恆即常,成為一對,互為陰陽。

此外道看不到行陰背後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不能證得自性本心真心。自性真心如同日月,是光明不變的。自性具足一切,可以生萬法,如此變化可以說是變。

此外道看不到宇宙萬化的變化,如同周易八卦那樣循環無端。

卦象對應萬事萬物,而陰爻陽爻構成卦象,在其中隱秘陰陽推移,量變到質變而有變化。

比如漸修和頓悟也是如此。

漸修在做致良知的功夫,恢復自性真心的本有良知良能,去掉塵垢。如此隱秘陰陽推移。瓜熟蒂落,就會反轉而頓悟,見性成佛。

(3)生:在八萬劫內,能見所見之處,能見眾生生,所以稱之為生。

(4)滅:在八萬劫外,冥冥混沌不可知,不見眾生,所以稱之為滅。此生滅互為陰陽,兩者為一對。

此外道見量有限,只是八萬劫內。而如來見量無所見量。

自性本來不生不滅,如同日月,只是被物慾烏雲所遮蔽。

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生滅如同泡影,如同朝露,如同閃電那麼快,那麼虛幻。

(5)增:因為有生滅,那麼在生滅的中間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能夠生滅相續呢?中間必定有個什麼東西,有個什麼因令其相續不斷。因此似多出一法,稱之為增。

(6)減:因為生滅相續之中,必然有缺乏之處,中斷之處。

比如出入的氣息,相續而缺中交,缺少即稱之為減。

增減互為陰陽,成為一對。

如來所說不增不減是真諦,直接指向自性真心。自性如同日月,不會增加一分,不會減少一分。外道不明本心,所以虛論增減,學佛不像,不能契合如來心印。

正所謂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

(7)有:在八萬劫內,各各生處,各各國土,因為觀眾生都有,所以稱之為有。

(8)無:在八萬劫外,見眾生滅,因為無眾生,所以稱之為無。此有無互為陰陽,成為一對。

《道德經》中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無中可以生妙有。

無可以說是空,然而《金剛經》中所說的空、無跟外道所說,相差十萬八千裡。

外道此虛論,只是在計度和猜測罷了。」

六祖慧能大師慈悲,留下三十六對法如下:

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後續我們進行《壇經素解》時候再詳細解釋。

六祖傳佛心印,與我佛如來心心相印。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佛又說道:「如上八種變和恆、生和滅、增和減、有和無。

雖然以行陰之理來觀,只是用心來計算的邪見,非正知正見。明心見性之人一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曉不契入佛心法,沒有正知正見。

有求法的人來問如何修證,回答說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大概外道感覺亦字,兩可的詞彙,可以和稀泥,不會偏執一邊,以為契合中道。豈不知,此離中道甚遠。

殊不知此修行人如此說,在一切時所說這些都是擾亂修行人的說法。如此會令前面求法的人遺失真正的佛法章句。」

本來佛法是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可是外道卻說,亦增亦減,亦生亦滅,亦有亦無。

如此和稀泥,邪師說法,令修行人無所適從,反而斷了修行人的慧命。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佛又說道:「第二種虛論:

此修行人諦觀行陰之心,觀十二類眾生的生滅。

因為悟得一切法都無。眾生也是會滅的,八萬劫數以外是無眾生也是滅的。八萬劫終究會過去,終究也是滅,也會歸於無。

所以有求法人來問,只是回答一個字,只是說無。

除無之外,沒有什麼再多說的了。」

此外道更加可愛,更加絕,只是說了一邊,說了一個無字。

如此顯得很矯情,攪亂世人修行的心。

我們反觀春秋戰國,聖賢輩出,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

雖然離堅白論,白馬非馬論契合大道,但是如此多的言論,令世人不知如何行,容易被誤解為戲論和虛論。

《道德經》中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雖然各種言論出現,但是終究會歸於平靜。

如今末法時期,各種邪知邪見橫行,但是只要我們堅持正道正法,一切都會正本清源。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佛又說道:「第三種虛論:

此人諦觀行陰之心,各各國土都有眾生,雖然生了有滅,但是滅了又有。於是就偏執於有。

有求法的人來問的時候,只是回答一個字,多一個字都沒有。

只是說是,是即是有。除了是之外,沒有多餘的話說。」

此外道執著於有,前者執著於無。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佛又說道:「第四種虛論:

此修行人不會偏執於有和無,在行陰之中,都看到了有和無。

但是其心境如同樹木分為兩枝。

因為此修行人的定力不夠深厚,智慧不夠,所以不能頓悟有和無的本義。

正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只是在字面當中去看有和無,連自己都搞不清楚有無,更別談和求法的人說清楚了。他的心是亂的,一會有,一會無,到底是有還是無呢?他的心亂,還在糾結著。

當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

如果能夠引入正道,一下頓悟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不會再有什麼疑問了。

有求法的人來問,於是回答:也有,也是無。

但是無之中,並沒有有;有之中,並沒有無。

如此一切矯亂,會擾亂修行人。

此外道不容你去窮詰,去刨根問底。

你要去問他,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他也不會多說太多。」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佛又說道:「由此去計算計度,擾亂人心。此只是虛妄邪計,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並不能指向實相。

也不能像禪宗那樣令人參話頭而開悟,也不是公案。只會把修行人引入歧路。

如此就會墮落入外道,迷惑菩提自性。

此可以說是行陰的第五種外道。

如此四種顛倒見,以為不要多說就會進入不死的無想天。

殊不知墮入外道,墮入六道輪迴。

殊不知所謂的不死,常的,是自性本心。

正如前面波斯匿王所問,在逐漸變老的軀殼之外,有什麼可以不老不死的嗎?佛慈悲開示,自性本心不生不滅。

由於此修行人貪求不死,有所貪求,所以就墮入邪見。

此人周遍計度,把所有那些論都算遍,只是虛論罷了。」

相關焦點

  • 《楞嚴經》邪師說如恆河沙
    性比丘尼原名摩登伽女,與阿難有五百世的夫妻因緣,這一世與阿難相遇,欲續前世姻緣,差點破了阿難戒體,後在文殊菩薩的勸導下,皈依了佛陀。性比丘尼聽了文殊菩薩宣說的偈語後,當下證得了無漏阿羅漢果位。還有無量無邊,多得無法形容的眾生,皆發無等等,獨為最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智名: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不因父、母之緣,只依己緣,或者合溼而成形,此類叫溼生。或者離舊而赴新,叫化生。這是「眾生相續」的內容。此四生都是以殺、盜、淫三種根本貪求為業因,以業力之強弱而有卵、化、溼、胎的生起和生死的輪迴流轉。這是「業果相續」的內容。卷四的最後結論是:「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這裡突出的仍然是虛妄心的輾轉相燻。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楞嚴經第六卷有云:「阿難整衣服望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 《楞嚴經素解》卷九:邪師萬裡瞬間到達,相對論尺縮鍾慢效應
    1.想陰魔十【原文】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裡,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 《楞嚴經素解》卷八:六道輪迴,十因六果
    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解釋】阿難。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由菩薩行以至成佛,有斷德、智德、恩德。斷德即伏斷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發達勝欲所成。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云:「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那些魔比丘都共同的嫉妒他,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佛因此說了《佛說法滅盡經》。我知道佛陀的佛法有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釋迦佛是在第九減劫中人壽百歲時降世的,到現在差不多已近三千年了,所以現在人,活到八九十歲的已為上壽。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四不思議德中,有求皆遂,所以救世悉安寧。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以出世獲常住。  【正文】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譯文】 我現在啟白如來,正如觀音所說,譬如人在靜居時,十方同時擊鼓,十處也同時得聞,這就是圓真實。  【解】 文殊為了顯真實,故啟白如來,為其作證。
  • 宣化上人:不要跟著「邪師」下地獄
    他是將佛教傳入西方世界的先驅者之一,對於佛教在美國西岸的推展有很大貢獻,在臺灣佛教界也擁有許多信眾。什麼叫「邪師」呢?節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世尊!末法的一切眾生,漸漸地就離開佛很遠了,甚至於離佛法也遠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末法的時候,這個邪師說法就像恆河沙那麼多啊!末法就是現在,現在就是邪師說法的時候。什麼叫「邪師」呢?自己不明白,就說他明白了;沒有開悟,他說他開悟了;沒有證果,他說他證果了。所以我問那個人,我說你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哪一果了?
  • 《楞嚴經素解》卷十:識陰第二種邪見:認為我可以生出萬事萬物
    《道德經》中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如果德不配位,必將遭受災禍。此行為離災禍不遠了。《道德經》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寵辱也是一對,互為陰陽。無寵就無辱。
  • 楞嚴經·卷五|發揚音聲輪,富樓那因法音而獲圓通(22)
    在講經說法、辨析法理中,有分別的舌識漸漸而成無分別的師子吼,從而消滅諸漏,獲得圓通。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 楞嚴經·卷八|地獄見報,沸湯和銅汁等地獄惡相怎麼來的(26)
    前面說了地獄十習因,這十種心念習氣造下地獄業後,就會顯現十類的地獄業報。那麼,這些地獄的業報又是怎樣顯現出來的呢?罪人的苦受從何而來?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如何是六報?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假若耳識是因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那麼在動靜二相沒有現前的時候,耳根就不會有知覺,應該是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又是什麼形貌呢?如果你認為耳朵本身是有聽聞能力的,那麼沒有外界的動靜,聽聞作用也不可能存在。肉耳屬身根之色相,所對乃是觸塵,而不是聲塵。如果只採取肉耳能夠生識的話,耳朵就參雜於身根的色相與身根所對的觸塵,而把它叫做能生耳識之界嗎?肉耳無知,那麼這個耳識界,你又拿什麼來建立呢?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辨明無眼有見」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辨別說明,沒有眼睛照樣有能夠看的作用,只是所看到的是黑暗的境界,不是光亮的境界而已。這一部《楞嚴經》很特殊,一般都說六塵,但是在這部《楞嚴經》中,把六塵分開,成為十二塵。如色塵又再分明與暗,有光亮的地方,固然能夠看到種種的事物,但是在黑暗中,能看到一片黑暗,也是屬於色塵,只是屬於暗色,不是明色而已。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以譬喻來會合道理的話,這段文中,前後說到三個「人」字,第一個「人」字,是指說教的人,就是世尊;後面兩個「人」字,是聽佛法的人,是指阿難尊者以及還沒有了悟佛法的大眾。「指」是譬喻佛的音聲言教;「月」是譬喻聽教者的心。「聽教者的心」這一句話比較不容易體會,若說它是本有的佛性,就容易懂了。言教是以聲名句文為體,聲名句文是語言文字,是沒有覺照之用的,因此譬喻為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