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主體精神最終落腳到它的實踐觀上。禪宗特別注重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禪宗大師惠能認為「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諍。」可見,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是禪宗的本質特點。禪宗要求人「努力依法修,」「念念修行佛行。」沒有親證自修,就談不上禪,更不用說解脫。
因為一個人的命運由自己主宰,萬法都在自己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覺海慈航」,現在只須自己付之於行動,就可達到彼岸;若自己只口說不行,即便是釋尊本人親自來,也代你不得。這裡應當注意,禪宗所說的親證自修的實踐活動主要是指個體的精神自我淨化和升華過程,亦即超越世俗功利慾念以及由此而來的諸煩惱痛苦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精神自由境界。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佛法、目性、親證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環,都是不完滿的。
說禪宗的實踐主要指個體精神的自我淨化自我升華過程,並不是說個體要與世界割裂開來,獨善其身。恰恰相反,禪宗主張,個體應當在充滿喧譁與騷動、煩惱與痛苦的人間生活中,砥礪自己的意志,達到心靈的淨化和升華。這一過程是入世而出世的過程。說它入世,是因為個體不脫離社會生活,不逃避責任,說它出世,是因為個體超越世俗的混濁,保持自己清淨純潔的自由心靈。
在世而出世的心靈自救過程是禪宗實踐觀的另一特點。「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一念悟,煩惱即菩提,地獄即天堂;一念迷,佛即眾生,天堂即地獄。」由此可見,天堂地獄、煩惱菩提,本是一體的,區別在於個體的主觀努力如何。自己若能淨化心靈,保持自性的清淨自由,日常生活、穿衣吃飯都是修行,無須出世間去作他求。
禪宗實踐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自性心靈的淨化與升華同普濟眾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主動地去為他人擔當苦行,幫助他人明心見性,在為他人受苦受難的過程中,達到自身的淨化和完善。「一切眾生病故我病」、「為眾生入生死」,「我當下地獄,不惟下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且常樂地獄,不惟常樂,且莊嚴地獄」,「眾生無邊誓願度」,「鐵肩擔道義」……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很多,它們反映了禪宗實踐觀中那種為人類赴湯蹈火的崇高的主體意識和慈悲精神。
與眾生同生死共患難、在黑暗王國中為眾生帶來自救的希望,這種把個體與全人類統一起來的「莊嚴地獄」的實踐的主體精神,構成禪宗哲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千百年來,它激勵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把自我完善同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勇於承擔苦行,為民請命,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激動人心的壯麗詩行。莊嚴地獄的實踐觀是禪宗主體精神的最高體現。
總之,禪宗「莊嚴地獄」的實踐觀,要求個體主動地積極地投入現實苦難的生活,自覺地把自我完善同人類的普遍命運統一起來,去掉自私自利的小我,在為他人擔當苦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主體的精神作用,使自己不斷淨化,不斷升華,達到清淨自由的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