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2020-12-04 玄奘大師

打七是指在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之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是佛教禪宗和淨土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所以又有「打禪七」和「打淨七」之分。

禪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覺參究人性的本源,使禪眾剋期取證,因此於每年冬安居時均舉行「打禪七」的修行。「打七」是以七日為一個周期,在七日之中,專心參究,稱為一七,如此直到第七個七日,稱為「七七」。這樣「打七」從陰曆十月十五日起,到臘月八日止,共包括「七七」四十九天。每打「一七」的開始和結束,稱為起七和解七,各有規定之儀式。

在佛教中改惡修善是根本教義。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為人生是由久遠生死相繼而來,今後還須經無數生的修行,以至於成佛。其間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無量劫中所造的罪惡,發願今後精進修行,永不退轉。因此,修習懺法便成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歷來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懺侮罪過的儀則;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

懺悔罪過的儀則,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其後蕭齊竟陵王簫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三十卷(全書今不傳,只有一卷收入《廣弘明集》中)。及至梁代有《大通方廣懺),又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其源始於荊襄,本以癘疾,祈誠悔過。感得平復,因約諸經抄撮成部(全書三卷,中士久佚,今編入《大正大藏經》第八十五函)。梁武帝曾制懺二部,一名《六根大懺》(今不傳),是梁武帝自己親行的,文中有云:「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一名《六道慈懺》,乃是歲中諸寺所行,即今所謂《慈悲道場懺法》,又簡稱《粱皇懺)。梁陳之際,懺法繁興,據《廣弘明集》卷三十六所載,有涅槃懺、六根懺、摩訶般若懺、金剛般若懺、勝天王般若懺、妙法蓮華經懺、金光明懺、大通方廣懺、虛空藏菩薩懺、方等陀羅尼齋懺、藥師齋懺等。《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尚舉有普賢別行、佛名、般舟等懺。這些懺法的行儀都已失傳,內容如何無從考定。以意推測,當是讀誦如上諸般經典,以誦經功德消滅罪愆,現在所通行的有《梁皇懺》、《萬佛名懺》和唐知玄所撰《水懺》。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場懺法》,原因是當時僧侶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制斷食肉,並令諸僧七日懺悔(見《廣弘明集》),所以這懺法叫作《慈悲道場懺法》。世俗訛傳此懺是梁武帝令寶志禪師纂輯,以度王后墮於蟒身之厄。這是宋人附會之談,不可置信。至於《水懺》的撰述,世傳知玄的前世是漢代的晁錯,誤斬袁盎,因此現身患人面瘡,痛苦異常。經異人指示,修此懺法,以水洗浣,而得解冤愈疾。這也是宋人的附會。考核其文字,實是節錄宗密所撰《圓覺經道場修證懺)而成,並非知玄自撰。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天台宗智者大師,就是《摩訶止觀》中所說四種三昧的「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味」;也就是《法華三味行法》、《方等三昧行法》、《請觀音三味行法》、《金光明三味行法)《法華三味行法)根據《法華經》;《方等三味行法》根據《方等陀羅尼經》;《請觀音三味行法》根據《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金光明三昧行法》根據《金光明經》。除《方等陀羅尼經》外,其他三經都有智者所撰註解。其行法見於《國清百錄》,唐荊溪湛然又作了一些《補助儀》。其組織的程序,是:(一)嚴淨道場,(二)淨身,(三)三業(身、口、意)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嘆三寶,(六)禮拜,(七)懺海,(八)行道旋繞,(九)誦經,(十)坐禪正觀實相。後代天台宗學者又遵照這樣組織形式,編輯了許多懺法,如宋遵式撰《往生淨土懺願儀》、《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宋知禮撰《大悲懺法》;明智旭撰《地藏懺》等。到了清代所撰各種懺法就更多了,天台宗制定懺儀的主要目的,是藉禮敬、讚嘆、懺悔以安定心思,然後從誦經、坐禪兩方面正觀實相,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達到證悟。但是後世只注重禮拜、懺悔,而廢止了誦經與坐禪,是舍本而逐未,完全喪失了天台宗止觀要旨了。

無論懺悔罪過的儀則,或修習止觀的行法,都是佛教徒自己修行的方法,而不應成為替他人作佛事以謀求財利的手段。根據佛的教導,凡是在家信徒要修積功德為他人(生者或亡者)祈福,只有齋僧一法,漢唐以來一直遵行,如虞世南卒,唐太宗即於其家造五百僧齋。僧侶自己日常修持懺法以滅罪生慧,施主供獻飯食以增益福德,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其後僧人平時不能自修,遇有信徒施捨飲食或財物時,心生慚愧,於是日修持懺法。其後逐漸演變成為施主給以財物,指定僧人修何懺法、誦何經典的習慣。於是懺法成為寺院謀利的佛事,形同貿易,全無功德之可言了。

在禪宗和淨土宗盛行以後,禪宗以直接參究心性的本源為要務,淨土宗以專心念佛願求往生為目的,於是此二宗的主要修行儀式,不是禮拜懺法,而是於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這叫作「打七」;或者分為「打禪七」與「打淨七」。在禪宗寺院中,每年冬季都要舉行一七(一個七日)乃至十七(十個七日)的「打七」活動。

相關焦點

  • 佛教中有哪些懺法
    懺法是懺悔、除去所犯的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宗教儀式。我國的佛教懺法起源於晉代,到隋唐時期特別流行。現在流行的懺悔之法有梁皇懺、慈悲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等。1.大悲懺,儀式簡單莊嚴,是今天流行最廣的一種懺法。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
  • 深入經藏:《慈悲三昧水懺》 悟達禪師與人面瘡
    其正文的形式亦如其他懺法書,首先說明了建立水懺道場的意義及其功用,令修懺者發心皈依諸佛菩薩。其次舉懺悔文,令修懺者興起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空心等七種心以懺悔煩惱障、業障、果報障等三障。懺悔終了,最後需以懺悔三障所生的功德回向施主與一切眾生。
  • 一文讀懂:寺院裡舉辦的各種「懺法」的由來與講究
    自梁武帝制定懺法後,採用大乘經典中懺悔和禮讚的內容而成的各種懺法十分繁多,至隋代智顗時才具備了獨自的形式。智顗制定的《法華三昧懺儀》,既是修行的方法,又是懺悔的儀式。其內容分為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奉請三寶、讚嘆三寶、禮佛、懺悔、行道旋繞、誦《法華經》、坐禪實相正觀等十法。這種懺法實質是借禮拜、讚嘆懺悔以安定心思,然後從誦經、坐禪兩方面正觀實相。通過如此周而復始的修行,以達到證悟。但後世只注意禮拜、懺悔,廢止了誦經與坐禪,捨本逐末,完全喪失了天台宗的止觀要旨。
  • 三昧水懺:悟達國師酬舊業 三昧法水洗十世前罪垢
    懺悔法門出於佛說,特別大乘經中,所說懺悔和禮讚方法更多,但本佛說而以不同形式,建立很多禮讚文和懺悔文,則是中國各宗祖師。如天台智者的「法華三昧懺儀」,創始於梁武帝時,而為志公禪師所作的「梁皇寶懺」等。是懺法,皆以滅罪消災,濟度亡靈為本,在家的孝子賢孫,常請出家人修此懺法,是中國流傳最久最廣的一部懺法,特別在江蘇、浙江更為風行。 現在講的「慈悲三昧水懺」,是唐朝知玄法師,世稱悟達國師,依宗密禪師所著「圓覺經證儀」而錄成的,在中國佛教界,同樣風行各地,僧俗佛子都愛修此懺法。
  • 殊勝禮懺法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我等末法行人,罪業深重,悉應至誠恭敬禮拜八十八佛功德名號,亦如過現未來三千諸佛,早得成佛。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②二力法門:自力和佛力。禮佛一拜,滅罪恆沙。③是取相懺:觀佛之相好,恭敬稱頌、禮拜。(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
  • 鳳凰佛教臺灣行第四日隨筆:楠西萬佛寺傳奇
    法藏法師在鳳凰佛教巡禮報導團橫幅上簽名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今天是鳳凰佛教通訊員臺灣行的第四天。一九八五年法藏法師畢業於成功大學物理系,1987年服兵役畢,是年秋出家於臺中清涼寺,冬至臺北臨濟禪寺受三壇大戒。回寺擔任佛學院教務主任六年,學習南山律學。在寺六年間,領眾薰修不輟,並創辦《僧伽》雜誌(季刊),自任主筆,始撰《水月抄》至今。法藏法師後往谷關住山自修三年,期間至埔裡正覺精舍兩年夏安居中,親近道海長老學習戒律,並聽聞妙境長老講解《法華經》,自於埔裡茅蓬中誦持《法華經》。
  • 從規矩聊佛教地藏七——懺悔解怨
    地藏七法會上懺悔的師兄為什麼要懺悔?我們為什麼沒有出三界?就是無始劫以來,從沒有認識到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些罪業是怎樣來的呢?原來,都是在前世或長久以來,與眾生有了不同的牽纏和糾葛關係。彼此的各種因緣,不論是良善的還是不善的,纏結得愈深,彼此就愈容易在來世的輪迴中再次相遇。屬於情感引起的業緣,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決;物質或生命引起的業緣,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償付。 六道輪迴的根本實質,就是眾生與眾生之間,冤冤相報,相互還債,無有邊際,沒完沒了。受報期間不肯接受,又造新業,為今後受報又種下了因。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法藏法師自出家以來,多次講《小止觀》、《天台宗入門》,校、注《法華三昧懺》、倡印《法華三昧懺法輔行集注》、《法華三昧懺法儀軌校訂本》,發願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並受天台第四十六代之法卷,後即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法華三昧懺法》,並以「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為住持道場、自利利他之宗旨;以「 敦倫盡份、歸敬三寶、具足正見、順於解脫 」,為化導信眾、成熟眾生之根本
  • 農曆九月十九 東莞芙蓉寺舉行觀音祈福法會
    方丈了空大和尚親臨主法,大眾跟隨法師一起禮拜大悲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曉麗)頂著甘露,大眾跟隨諸位法師一起,舉行放生儀軌。(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曉麗)在東莞芙蓉寺觀音殿觀音菩薩前,信眾們點亮了酥油燈,祈願這佛前燈超勝的智慧,能滅除自他相續中的一切愚痴黑暗。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張曉麗)鳳凰佛教通訊員張曉麗報導 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佛陀詳解阿難七個夢光陰似箭,時光荏苒,轉眼間阿難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一天,佛陀在舍衛城普會講堂為波斯匿王說法時,發現阿難陀面露憂鬱神情。一問之下,阿難陀說出他夜裡夢見七樁怪事,深感不詳,心內不安。來,說說。佛陀問夢見哪七事。——第一個,夢見江河湖海都被烈火焚燒,火焰直衝雲霄。
  • 大佛寺念佛堂「七七四十九日念佛七」法會圓滿結壇
    鳳凰佛教通訊員如本法師報導 2016年11月5日,廣州大佛寺念佛堂啟建的「七七四十九日念佛七」法會圓滿結壇。為成就佛子道業,護持眾生法身慧命,普度眾生同登極樂。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最新研究表明,印藏佛教所傳的大手印法或可分為顯教大手印和密教大手印兩種,顯教大手印宗承「極無所住中觀」(rab tu mi gnas pa)之學說,本是大乘佛教共通之法。此外,印藏佛教中那些較高次第的密乘佛教修習,如「大手印」和「大圓滿」法的正行等,都已經基本脫離了那些必須依靠氣、脈、明點來修習的印藏密教儀軌元素,其修習的重點主要在於對心性本來面目的體認,這與漢傳佛教的禪定修法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如此說來,將「大手印」「大圓滿」和「他空見」等貼上「和尚教」的標籤,或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它們於義理和修法上確實都有共通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的探索。
  • 四川雅安雲峰寺地藏七共修法會
    四川雅安雲峰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八關齋戒傳戒暨消災祈福地藏七共修法會修行功課:1、誦經消業:七天之中,每日誦讀《地藏菩薩本願經》7部,七天共計49而受持八戒則可出離生死輪迴;受持八關齋戒,兼修定慧,可證四羅漢果;受持八關齋戒,並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得中品中生。4、放生還債:七天之中,寺院組織集體放生一次,數量不限,物種不限,魚、鳥、蛇等隨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我們今生的命運遭遇諸多不順皆是因為多生以來所造就無數的善惡因緣所呈現的一個結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惡因就得惡果。
  • 楊永純: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是「行動的法」
    轉世制度是具有確定淵源的法熟悉西藏地方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後的宗系之一。藏傳佛教的法嗣傳承主要有家族世系傳承、師徒戒法傳承、寺主法座傳承等。1288年,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僧人為保證宗派存續,針對元朝中央政府封授教領的政策,遵照前教領關於其將轉世的諭示,訪得轉世靈童讓迥多吉。
  • 《達摩祖師傳》裡的佛教知識試解析一
    初600年為原始佛教時期及部派佛教時期,中600年為大乘佛教時期,後600年為密乘佛教時期。七世紀——十二世界是秘乘時期,佛教在印度衰落、至十三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的侵入,佛教基本上在印度消亡——達摩祖師所處的正是大乘佛教時期(公元一世紀中葉~七世紀)。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為羅漢、菩薩、佛三級,修行的最終目的在於成佛。
  • 音樂推薦——《大千懺》
    作詞:伯風 作曲/編曲/演唱:蓮歌子 收錄於《霹靂戰元史之動機風雲 劇集原聲帶 貳-精選39》附曲介紹:這首歌完美的表現出天之佛背負蒼生萬罪,和犧牲小我拯救蒼生而建立的懺罪之牆的無怨無悔正如在霹靂戰元史之天競鏖鋒第26集咒怨歸途中所說的「造者有罪造者受,為何要向蒼生討」。天之佛詩號:七情不昧四重恩,八筏常歸十界魂。負業諸塵賢劫渡,無邊水月大千存。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批十分優秀的中青年學者活躍在學術前沿,取得了不少的豐碩成果。
  • 佛教:隨著衣冠南渡,玄學「六家七宗」逐漸衍生出了佛家般若
    三國時期,相對於北方的佛教,南方的佛教仍只能說尚在萌發初期。即使康僧會建了建初寺,江南佛教有了一時興旺,但後來孫權的孫子吳主孫皓又毀佛寺,除了建初寺之外的寺院都毀了,江南佛教受挫。西晉統一三國之後,在短暫的五十年歷史中,佛教的發展和佛書的翻譯,主要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南方則寂寂無所聞。
  • 同為「打七」,禪宗和淨土有何異同,你聽說過「地藏七」嗎?
    佛教文化之中,「七」有著特殊的意義。譬如七級浮屠、七眾、阿難尊者七夢,《般若經》中有金銀等七寶,乃至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日,東南西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蓮。總而言之,「七」體現在佛教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自傳入漢地,落地生花,「七」的文化也融入漢傳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