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隨著衣冠南渡,玄學「六家七宗」逐漸衍生出了佛家般若

2020-12-04 歷史國學教堂

三國時期,相對於北方的佛教,南方的佛教仍只能說尚在萌發初期。即使康僧會建了建初寺,江南佛教有了一時興旺,但後來孫權的孫子吳主孫皓又毀佛寺,除了建初寺之外的寺院都毀了,江南佛教受挫。

西晉統一三國之後,在短暫的五十年歷史中,佛教的發展和佛書的翻譯,主要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南方則寂寂無所聞。到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繁,

以原瑯琊王司馬睿為首的一部分皇室和士族南渡,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北方的一些著名佛教僧人和居士隨著晉王室南渡,終於使江南的佛教豁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兩晉之交,南方重要的佛教人物幾乎都是南渡的北方人。北方佛教人士南渡,使長江流域的佛教脫離較為原始粗陋的狀態,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更多佛經在這個地區被翻譯,而且出現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教生活形式和法事儀軌,以及中國化的佛經解讀,還有了中國化的寺院經濟。

南京繼洛陽、長安之後成為中國又一佛教中心。杜牧有詩句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佛教之盛。再則南方佛教也不是封閉和孤立的,即使南、北方都不斷被不同政權割據,也保持了與北方佛教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許多高僧的影響力也並不為南方北方的地域所限,通過相互人員、書信的往來,成為全國性的宗教領袖。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司馬睿南渡長江,在建康建立東晉,中原士族也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邑裡》中說: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的士人和僧侶將魏晉的玄學傳統和士大夫佛教帶往南方,形成南方特色的崇尚義理的般若佛教思想和發達的居士佛教形態,同時也將北方相對成熟的佛教譯經系統帶往南方。

魏晉玄學是指魏晉時期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糅合儒家經義以代替繁瑣的兩漢經學的一種哲學思潮。其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即宇宙最終存在的根據問題,亦即本體論的問題。

「玄」指無形無名的「道」。由於魏晉玄學奉《老子》、《莊子》、《周易》為經典,注重形而上的「有無之辨」故從南朝開始,這一種哲學思想被稱為「玄學」。

到了東晉時期,南渡的士族基本上將西晉的思想文化繼續保持下來了。正值北方佛學中的般若思想也被南渡僧侶帶到南方,與玄學思路相近,南渡的僧侶也需要獲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來立足,有意地選擇玄學解說佛法,出現了佛玄合流。

這時候佛教般若學出現的「六家七宗」學說,都是北方南渡僧侶的開創的,也都以玄學語言解釋佛經,並且討論本末有無的玄學也影響了般若佛學的主題,有無問題被深入討論,語言風格崇尚玄學清談。

關於佛教僧侶為迎合士人口味而立論,「六家七宗」中的「心無宗」代表人物支愍度的故事可為一證。

據說支愍度在過江之始,就和人商議說,如果用原有的理論觀點到江東去,恐怕會不受歡迎,不能投靠士人階層得到供養:「用舊義往江東,恐不辦得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支愍度創立了「心無義」的新理論。

所謂六家七宗,就是東晉時期出現的佛教般若學派別,因為用老莊玄學來解釋般若思想,出現了很多分岐,形成了很多派別,統稱為六家七宗。通常認為,六家七宗包括有如下幾個支派:

(一)本無宗,包括道安、僧、慧遠等之說。

(二)即色宗,關內之「即色義」與支道林之即色遊玄論。

(三)識含宗,為於法蘭之弟子於法開之說

(四)幻化宗,為竺法汰之弟子道壹之主張。

(五)心無宗,包括竺法溫、道恆、支愍度等之說

(六)緣會宗,有於道邃之緣會二諦論。

(七)本無異宗,為本無宗之支派,有竺法琛、竺法汰之說。

在這七宗之中,本無異宗是本無宗之支派,所以稱六家。一般又以本無宗、即色宗、心無宗三家為當時般若學說的主流觀念。

這些玄學化的佛教學說,確實得到了東晉士族的歡迎。東晉的士族大家大多支持佛教。如著名的王謝兩家中,就有很多佛教信徒,像王導、王敦,王導之子王洽、王珣、王珉,其孫王謐,以及謝安、謝石等人,都與僧人結交往來,向他們求教,也根據自己理解討論佛理。

當時,很多士大夫還在詩文、繪畫等藝術中融人佛教色彩。東晉玄學的理論重心轉向了佛教義學方面。

般若學「六家七宗」的形成,代表了對佛學的中國式解讀,反映了中國本土佛學發展的開始。但由於它是用玄學解佛學,並不完全符合大乘般若學的觀點。

後來,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撰寫了不真空論等文,準確地闡發了大乘空宗般若思想的要義,是對佛學般若學派「六家七宗」的批判總結。

相關焦點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從安世高與支婁迦讖開始,佛教的大小乘思想都傳播到了中國。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在襄陽十五年,每年要講兩次放光般若經,還為道行品、般若放光品、光贊般若等般若學經典寫了很多解析的文章。
  • 六家說「般若」空
    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東晉佛教以般若性空為中心,辛勤探索,對般若有各樣理解,形成六家學說。本無家意思是在自然變化的萬物之前,有一種空無的狀態存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就是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中生有。修心六家的形成,是當時佛法開始傳入我國時國人早期的理解。這六家的理解當然不是大乘般若空義。
  • 佛教中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打七是指在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之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是佛教禪宗和淨土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所以又有「打禪七」和「打淨七」之分。禪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覺參究人性的本源,使禪眾剋期取證,因此於每年冬安居時均舉行「打禪七」的修行。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在玄奘所處的時期,那爛陀寺的戒賢三藏是唯識宗的宗門正義,並且隨著玄奘的回國,唯識宗也被玄奘大師帶回了中土,並且發揚成為了中土的唯識法相宗。唯識法相宗是玄奘大師糅雜了天竺諸多論師思想之後創建的本土宗派,它具有鮮明的古印度哲學的色彩,尤其是唯識學中繁複縝密的邏輯思辨,堪稱是佛教所有宗派中最具經院哲學色彩的派別。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內容提要:般若學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資源,但是其畢竟空的思想與華夏民族的思維特點存在很大距離,這使得處在華夏文化語境下的天台宗不自覺地對其產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作為天台理論基石的「三諦圓融」「一念三千」和「性具善惡」思想,就是由於天台宗在華夏本土傳統和如來藏佛學影響下對般若學的「二諦不二」「諸法平等」和「生佛平等」等觀念的逐漸誤讀而形成的。
  • 佛教神仙級別排名
    首先,佛教是沒有等級之分的,佛法中提倡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只要放下一切執念,就有成就佛果的機會。但是根據修行高低的不同,佛教也出現了上下之分。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能成就佛位。佛教帝釋天。帝釋天也是護法神之一,八部天龍的首領,佛家稱其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作為護法神,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依《大日經疏》說,頭戴寶冠,身披瓔珞,手持金剛杵,身騎六牙白象,住於須彌山,有諸天及眾眷屬圍繞。八部天龍。
  • 高僧以法術得到統治者信賴,並非為名利丨古代佛教成功傳播的原因
    隨著來華僧人的增多,譯經日趨興盛,大小乘佛教逐漸開始在社會上進一步流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具備一定的規模。那麼,當時佛教為何能成功傳播呢?首先,「適應」了當時黑暗的社會。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正值東漢晚期。
  • 佛教天台二祖:北齊慧文、南嶽慧思,樹立一心三觀,學問頂天立地
    天台宗也稱法華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經典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名,得於實際創始人智顗(公元531-597年)常住浙江天台山。天宗臺以印度高僧龍樹為祖師,在中土的流傳法系則是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合稱「天台九祖」。
  • 同為「打七」,禪宗和淨土有何異同,你聽說過「地藏七」嗎?
    佛教文化之中,「七」有著特殊的意義。譬如七級浮屠、七眾、阿難尊者七夢,《般若經》中有金銀等七寶,乃至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日,東南西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蓮。總而言之,「七」體現在佛教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自傳入漢地,落地生花,「七」的文化也融入漢傳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
  • 60個漢語常用詞彙居然都來源於佛教
    「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他原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印度一直自詡是佛教的誕生地,這讓尼泊爾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國人創立的佛教,憑啥便宜印度人。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無常是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認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屬性和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無我無我,也稱非我、非身,為三法印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生,依緣而滅,沒有恆常主宰的自我(魂)。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對於小乘佛教來說需要離家隱居,剃髮進入寺廟等。對於大乘佛教來說只要能夠能發大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在形式。出家是出離煩惱妄想暗宅這個家。一千二百五十人,這是經常追隨佛陀身邊的常隨眾,如舍利弗等。佛弟子之中能夠被稱為大比丘的,人數還是很多的,只是分散在各個地方,並沒有同住在一起。經常在身邊,不離座下的,有以前兩百五十人。世尊於成道以後先到鹿野園度了之前追隨他的五個隨從成就阿羅漢道果。
  • 少林武術的終極目標——「禪武合一」以禪門解脫、實現般若智慧
    二、少林武術才成為獨一無二的一棵奇葩少林武術與其它武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少林武術所處的環境——佛教寺院。在少林武術還沒有形成之時,少林寺己經是一座北方重要的佛教聖地,後來大乘佛教傳到中原,少林又成為重要的譯經場所和北宗中心。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長期發展,根據歷史社會情況的不同,逐漸分為多個宗派。不同宗所修法門不同,學習經文側重點不同,普遍適用於不同悟性、見解、經歷、歷史年代的人們。今天說說著名的唯識宗和禪宗。芸芸眾生兩宗的由來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
  • 佛家五蘊的人體構成
    五蘊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概念,它有時指一般的物質和精神表現,但主要還是關於人或人的身心現象構成要素的一種理論。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的身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象為重點,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象為何物的問題。佛家對於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蘊」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積聚。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此五蘊合成。五蘊分別所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色蘊不是指色慾,色蘊的色是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