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2021-01-20 趣講玄學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

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若要修行,最開始要修的是不動心;今日藉此機會,我們來淺談一下的佛教與道教最為基本靜心咒法。

觀音菩薩

佛教《靜心咒》又稱「清心咒」「寧心咒」

其原文為:

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羅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羅罰曳,數怛那怛寫;

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羅愣馱婆;南無、那羅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

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羅摩羅,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

陀羅陀羅,地唎尼,室佛羅耶,遮羅遮羅,摩麼罰摩羅,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羅參、佛羅舍利,罰沙罰參,佛羅舍耶;

呼嚧呼嚧摩羅,呼嚧呼嚧醯利,娑羅娑羅,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羅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

悉陀喻藝,室皤羅耶,娑婆訶,那羅謹墀,娑婆訶,摩羅那羅,娑婆訶;悉羅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羅、阿悉陀夜,娑婆訶;

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羅謹墀、皤伽羅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羅夜,娑婆訶,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

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羅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羅,跋陀耶,娑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教傳承已久,靜心經文絕非此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算是一則靜心經文;

原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是本次列舉佛教兩部靜心經文,常念之,能修不動明王心,能消業障,能庇護己身,能得福報,能證佛身

對比佛教《靜心咒》來看,道教的靜心經文則是言簡意賅,只是一字一句都需揣摩

道教《靜心決》原文如下: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猶定,神怡氣靜;虛空甯宓,渾然無物;無有相生,難以相成;份與物忘,同乎混涅;天地無涯,萬物齊一;飛花落葉,虛懷若谷;千般煩憂,才下心頭;即展眉頭,靈臺清幽;心無掛礙,意無所執;解心釋神,莫然無魂;水流心不驚,雲在意具遲;一心不贅物,古今自逍遙;

又有《靜心咒》原文如下:

太上臺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寕;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又有《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原文如下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通過《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對比可以看出,道家與佛家靜心經文大多有相似之處,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中:「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與「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相向對應;亦反映出佛教與道教之間對於道的真解有大致相同之處。

無論是佛教《靜心咒》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是道教《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靜心咒》、《靜心決》若常念之,能庇護己身,諸邪皆退,能消業障,得福報。

以上由石頭文化原創,未經允許不得抄襲轉載!

相關焦點

  • 道家《靜心咒》和《清心訣》,每天一遍,驅除煩惱
    靜心咒又稱寧心咒、清心咒。眾生皆煩惱,煩惱皆苦。煩惱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形者,生於無形,無能生有,有歸於無。境由心生。若持誦靜心咒則不會被情緒左右,有利於碰到問題時能立刻冷靜下來。靜心咒(道家):冰寒千古,萬物尤靜,心宜氣靜,望我獨神,心神合一,氣宜相隨,相間若餘,萬變不驚,無痴無嗔,無欲無求,無舍無棄,無為無我。清心訣(道家):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風無起, 波瀾不驚。 幽篁獨坐, 長嘯鳴琴。 禪寂入定, 毒龍遁形。 我心無竅, 天道酬勤。 我義凜然, 鬼魅皆驚。 我情豪溢, 天地歸心。 我志揚邁, 水起風生! 天高地闊, 流水行雲。
  • 道教咒語與巫術有何關係?為何又稱之禁咒,有怎樣強大的力量?
    它的神秘不僅在於自身的神秘晦澀,還在於強大的力量,不管是東方的佛道,還是西方的魔法,都有自身的咒語。關於咒語,道教咒語是最為人所知的,因為相傳道祖為了一方面保護修行的徒子徒孫不受邪魔的侵襲,另一方面用咒語給人治病,驅邪;於是與天地結盟,凡是道門中人只要潛心修道者皆可役使諸天各神,驅使妖鬼。
  • 何為道?何為教?何為道教?
    道無界限,眾人皆識道,道無高低之分,道之所謂眾生皆為平等。道為甚?夜黑天明,踏腳行步,細微所見巨著,今日道明日道,今日之道豈非昨日之道,如今日事明日所有不同,然今日事亦非同昨日事。何為教?正與邪?皆在於弘揚教的道(理念),無論正邪,所信教之人必信先奉教之道義,因而必遵循教規,逢教義而行。何為道教?一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源。
  • 創造世界的元始之音:道教咒語中的顯咒與秘咒
    所謂「顯咒」,是指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的一類咒語,大多為四言、五言或七言韻文,主要內容是宣說道教的理論、道法的威力及修仙內煉之術。《辰州符咒大全》曰:「咒語有二種,其一為道家所傳,其一則為秘字之咒。道家所傳者,以四、五、七言之句為多,間有三言四言者,每咒長短不等,而以六句八句或十句為最普通。咒語意義,亦易索解。此為天師張道陵居鶴鳴山時所作。
  • 相比佛教的六道輪迴,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有多少人知道?
    文/曉夢閣主「六道輪迴」我們在很多影視和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是佛教經典的關於因果報應的一種宣論。但是你知道嗎?道教也有,不過不是六道輪迴,而是五道輪迴。很少人知道,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指什麼呢?佛教的六道輪迴分別是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最慘的就是墮落阿鼻地獄受盡疾苦。
  • 此人堪稱西遊記中第一人,女媧、盤古、道教始祖、佛教始祖皆是他
    要說《西遊記》裡的真正大佬(出過場的),當屬太上老君了,不論能為還是地位太上老君皆是當仁不讓位列第一。以《西遊記》觀為例天界由三十三重天而建,老君作為道教始祖,其住在天界的最頂端三十三重天離恨天的名叫兜率宮,其地位顯而易見吧!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我們今天總說儒釋道三教合一,好像他們都是和睦相處、相互通融的。這是假的!一千多年的歷史,佛道兩教之間的爭辯是非常激烈的,從來就沒有和睦過,加上政治因素的推波助瀾,它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緊張。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興盛。戰火紛飛、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往往是宗教滋生的溫床。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以遵循源頭純正高頻的能量為指引、為準則,而進行繁衍生息與進化它們屬於過去舊有的工作小組,將被改善與重整您好,新聞神,想請教一下您,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我認為,可否換一個視角,討論佛教融入中國時採取的策略。作為胡人的本土宗教,佛教是通過西域商人到長安、洛陽等地展示和傳授給我們的,或者在胡人的日常交往中,我們受到了他們信仰的影響。試想,第一批中國人是如何理解佛教信仰的呢?佛教首先被認為是道術的一種。魏晉時期,人們視佛陀為「大聖」,認為其有祛鬼除魔的法力,換句話說,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其實是法力,而不是佛理或複雜的思想體系。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5、大唐最初屬於道教部隊,但最終佛教加入進來,難道不等於搶地盤,抓信徒嗎?而且佛教已經佔領了道教的大本營,這不是說佛教很強大嗎?《西遊記》真的是揚佛限制道的書嗎?我對此非常懷疑,因為根據我看過的一些情節,這本書似乎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
  • 道教常識:道士的稱謂都有哪些?
    每個人對於道士都有不同的理解,不管怎麼說,在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他們身著道袍,依然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何為道士呢?根據《太霄琅書經》記載:「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印度神話,佛教神話與天龍八部印度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在世人眼中是神聖妙域之地,這與其多樣的自然山水有極大的關係。印度境內既有終年封雪的高山峻岭、茂密的叢林草原,也有落日孤煙的蒼涼沙漠以及土地膏腴、水土豐沛的平原。由於地域環境的多樣化,印度的神話和宗教也顯得非常的豐富多彩。在這裡,印度的人和神要感激的是養育他們生命和精神的高山與大河。
  • 日本與新加坡的旅遊環境有何不同?
    日本與新加坡的旅遊環境有何不同?3.文化環境:日本語言為日語,宗教為神道教和大乘佛教,而新加坡語言種類很多,宗教也種類很多,各民族都不同。4.旅遊熱點:日本多山丘、河谷、火山、溫泉。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保存許多古都、歷史遺蹟、神社、古寺院、古城堡等;新加坡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以動物園、公園和熱帶雨林景觀為主。
  • 從佛教、道教以及科學角度來解讀宇宙起源,角度不同,見解卻相同
    不久前,筆者看了一篇英文文章,其中用中國的佛教、道教以及科學來解釋宇宙觀及萬物起源,筆者感覺十分有意思,將其大致翻譯了一下,加以自己的觀念,加以精簡,我們一起來品讀。佛教說:「動心起念而生萬物,一念不生萬物俱寂」,宗教的解釋是從心出發,意思是:只要心裡覺得有就有,心理覺得無就無。
  • 道教的符咒法篆的濫觴
    道教本身是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巫」,因此,道教至東漢時期正式成立後,長期保持著巫術成分,其中作為科義齋醮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符圖和法咒;在晉唐時期,法咒多是祝神的讚頌詞,在此時期的道教,還保留較多的義理化,但到宋後一轉此局面,道教義理風氣突變成重點宣揚法術,少於宣通教理,各流派道士多收集和整理符咒來充其卷首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同時為了豐富素食的內涵和食用方式,還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素食烹飪手法,一瞬間素食主義成為了中國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發展後來素食主義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出現了成熟的理論體系,這些現象的出現,更是使得素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飲食部分。
  • 持「準提咒」的廣大威德力不可思議,「修持儀軌」上這4點要牢記
    準提咒廣為全世界的廣大佛教信徒所持誦,其咒語功德威力不可思議,在很多經典中。詳明記載其廣大功德。準提神咒是求準提菩薩助你心想事成,就像摩尼如意寶珠。每天宜念21遍。準提咒也是因為雲谷禪師傳授準提咒給了凡居士,使煩苦轉菩提,心念菩提轉,成功改變命運,因此成了歷史有名的改變命運之咒。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唐朝歷代統治者都熱衷於珍藏象牙製品,象牙也是宮廷用作雕刻和裝飾的材料。此外,象牙還有醫用價值,醫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使用象牙屑的外用藥方。唐朝儘管有少部分地區有獵食大象的行為,但是總體上是十分崇拜大象的,大象對唐朝的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佛教、道教以及傳統哲學思想中都少不了大象的身影。
  • 「拜太歲」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嗎?
    近期,有網友吐槽說,有的佛教寺院在給信眾做「拜太歲」法事。按照傳統的觀念,都覺得應該道觀做這類法事才比較說的過去,但有的佛教寺院做這類的法事活動,就被認為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那麼,首先讓我們料了解一下什麼是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