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與生命起源的問題,想必很多喜歡科學幻想的朋友都曾經思考過,筆者也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企圖找到這個答案。但是時至今日,找到的答案雖然很多,但是哪一個才是事實,筆者真的說不好,權且看作模稜兩可吧。
不久前,筆者看了一篇英文文章,其中用中國的佛教、道教以及科學來解釋宇宙觀及萬物起源,筆者感覺十分有意思,將其大致翻譯了一下,加以自己的觀念,加以精簡,我們一起來品讀。
佛教說:「動心起念而生萬物,一念不生萬物俱寂」,宗教的解釋是從心出發,意思是:只要心裡覺得有就有,心理覺得無就無。但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所謂的一念,就是一個磁場(以後會陸續解釋),磁場就是能量,有能量就可以轉換成物質(物理學上的質能互換E=mc2),所以才產生萬物。
道教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道就是「虛、無、空」,道生混然一氣(融合未分的太極),這是「道生一」;混然一氣一動化成分陰氣和陽氣,這是「一生二」;陰陽二氣交合而生和氣,這是「二生三」;和氣既生,如此陰陽二氣不斷地交合,不斷地創生,於是便形成萬物,這就是「三生萬物」
就萬物的起源,道教的說法跟佛教的說法是相同的,佛教的「一念」就是道教的「一氣」,都是一個磁場(佛教的念力等於道教的氣功),而磁場的存在必須有陰極和陽極(正電和負電),即「一生二」,當陰極和陽極有不同的組合(和氣),於是就產生不同的物質,就形成萬物。
科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原子本身就是一個陰離子、陽離子和陰陽離子結合的中子組成,脫離了陰陽,只剩下能量,質量可以轉換成能量(原子彈、核子彈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但是相對地,能量也可以轉換成質量,所有萬事萬物的起源都是由能量轉換而成的,而最初的能量起源就是佛教的「一念」和道教的「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