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然規律研究的新角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8日 08:14 來源:
研究宇宙運動和自然界演化規律,需要尋找一個切入點,並根據自己對規律的把握,在哲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一套嚴密的研究體系。本文旨在將一種概念體系呈現出來,供人們探討。
在2005年的「全國第四屆人天觀學術研討會」上,李萬源提出了「振動論」思想,在求真、求實的動力驅使下,把一些科學概念在前人規範的基礎上,又從新的角度進行了規範,在一定範圍內引起了關注。這一理論體系分層、分相、變換角度地觀察事物,反映了獨特的分析方法。其中《元素平方周期表》、《物質系統中的亥焦律》、《生物空相三維律》、《生物五時六空規律》、《生命科學中的狹義進化律》、《生物界轉化的中心規律———生物三轉律》、《相反律———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的規律》等論文已經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刊登。
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或概念群,「振動論」將宇宙間一切物質運動看做周期性的振動過程,鳥瞰和透視相結合,詳細論述了事物運行和生命活動規律,對宇宙運動規律提出了一些新見解。自然界各種事物因有限周期性的無限展開、無限循環而得以存在和新生,這種循環不是封閉的圓環,而是開放的系統;不是遙遙千裡後返回原地,而是經過「否定之否定」獲得螺旋式上升。「振動論」認為,一切物質運動均具有周期性(固有周期性)、頻率性、速度性,且頻率與速度成正比,與溫度、壓強、能量等物理量成正比,而與時空成反比。所有運動周期均具有振動性,故稱為萬有固有頻率。一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均與振動有關,即一切振動都是相互作用的。如光的相干性、生物學聲光電現象、潮汐現象、生物鐘與地球自轉周期、公轉年周期、季段及與月球周期的關係等等。振動和周期具有普遍性,因為「振動」寓於事物、事物組件的周期性重現之中。
「振動論」大部分內容覆蓋了從宏觀的宇宙到微觀分子甚至基本粒子的廣大範圍。「宇觀—宏觀」結論———從太陽系行星運動周期到聲、光波的周期以及潮汐和地球板塊運動等不同物質的運動周期,都是由局部層次內固有振動頻率決定的,並且物質的振動是物質合成和物質分解的基本動力。隨著時空的變遷和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相互作用,生命物質經過一系列複雜過程而形成,後來再經過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造就了今天生物界形形色色的多樣性。「微觀」結論———在漫長的物質分合過程中分子由小到大,從無機到有機,在漫長的地質時期裡,逐漸地產生了原始的生命形態———細胞,繼而產生不同種類的生物。
「振動論」概念體系縱觀整個生命歷史,用「分化律」的眼光合理地分析、推演生物進化規律,從「動力源」等角度得出不同層面的生物系統發生規律,並分析其符合於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借鑑意義。「振動論」體系中的「狹義進化律」認為當生物外部條件的變化率(變化速度)低於生物本身所固有的進化率(適應率、適應速度或進化速度)時,該變化率將對生命體具有促進並使其進化的作用(謂之「利」),其促進進化率與小於率呈反比關係;當條件的變化率大於生物本身所固有的進化率時,則對生物具有抑制破壞作用(謂之「害」),其大於率與抑制破壞率呈正比關係。當抑制為可逆時,抑制率與促進進化率呈正比關係,反之(不可逆),則抑制率與破壞率(退化率)成正比。
借鑑古代「五行說」對世界萬物起源的解釋,李萬源認為「五大因素」的作用造成了當今生物界中不同物種和不同個體的千差萬別,即一切群體或個體差異。生物在40億年左右的演化的方向和速度,具體體現為五相差異進化率(時相差異、空相差異、群相差異、個相差異和焦相差異)。五相差異進化率從時、空、群、個、焦等各視角、多維度地剖析進化現象,可以說是生命現象認知方法的發展。
將對「振動論」概念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導入人類社會發展的軌道,「極陽進化論」指出,應注重教育從而培育極陽者,引導其發揮對社會的積極意義;只有辯證地認識、對待和處理極陽者群體,才能揚長避短,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點和特長,積極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化。
筆者品味「振動論」概念體系,認為可以從中獲得某些啟迪。毋庸諱言,作為一個非專業科技工作者,李萬源的論著中尚存在不妥或不足之處。也懇請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提出合理的意見。如果能從不同的方位尋找宇宙和生命研究的支點,科學理論就會更加逼近科學真理。包容和批判地吸收一切科學的理論成果,有利於人類發展。特撰此文力求拋磚引玉。(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