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家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約3個物種滅絕。雖然從進化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但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罪魁禍首卻是人類。自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增加,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對大自然的幹擾也越來越多,導致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而新的物種卻很難再產生。
在這個星球上,萬物是一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動植物大滅絕,人類還能生存多久?我們的生態系統遠比想像中脆弱,當它受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人類現在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在力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在盡力挽救瀕危生物或尋找「失蹤」多年的物種(指不一定滅絕,但至少10年沒有出現的物種),嘗試做出最後一點努力。在這「尋找失蹤物種」名錄上,世界上最大的蜜蜂——華萊士巨蜂名列其中。
巨蜂檔案
要尋找失蹤的巨蜂,就得先了解它是個什麼樣的生物。其實它的學名是冥王切葉蜂,雖然其雄蜂身長僅有2.3釐米,但雌蜂是普通蜜蜂的四倍,大約有人類大拇指那般大!世界上最小的蜜蜂在澳大利亞,身長僅有1.8毫米。而我們的巨蜂雌性身長可達3.9釐米,翼展超過6釐米,外形就像黑色的甲蟲,腹部還有醒目的白色條紋。因其體形巨大,江湖人稱「空中鬥牛犬」。與我們常見的社會性蜜蜂不同,它們過著獨棲生活,這意味著它們沒有等級的分化,每個雌蜂都是自己的「女王」,獨自築巢和採粉貯糧,而且性格似乎都比較溫和,不太具有攻擊性。
不過這個蜜蜂總科中的大佬神秘得很,至今人類都沒有見過幾次,對其分布特點、棲息地條件以及飲食特點都知之甚少,可謂這個星球上最難以捉摸的蜜蜂。據說,它只生存在印度尼西亞的三個島嶼上,還和白蟻住一塊。為什麼?科學家也不清楚,因為它稀少、巢穴又偏僻,實在不容易探究。只知道它常常用巨大的下顎搬運樹脂再混合木纖維在白蟻穴中建造家園,還和其他蜜蜂一樣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卻不生產蜂蜜。既然如此罕見,人類又是怎麼發現它的?
與人類初相遇
人類與巨蜂的初次相遇還得從1859年說起。那年,世界著名的自然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在馬來西亞群島探索稀有動植物時首次發現了這種蜜蜂。由此,這種巨蜂開始有了名字——冥王切葉蜂,俗稱華萊士巨蜂。
不過由於島上的稀奇生物太多,它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華萊士在書中只是輕描淡寫地將其描述為「一隻巨大的長得像黃蜂的昆蟲,像甲蟲一樣有著巨大的下顎」。也許是「埋怨」人類沒有給予自己應有的重視與地位,巨蜂「一氣之下」從人類的視野中消失了。雖然後來有識貨的人指出它是「世界最大的蜜蜂」,但也無濟於事。此後的100年間都未曾發現其蹤跡,人們一度以為它已經滅絕了(一般在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發現,便可認為是滅絕的物種)。由於當時人類正忙著自己的生存發展,便也顧不上這種小蜜蜂了。
直到1981年,美國昆蟲學家亞當·梅瑟爾在印度尼西亞的巴佔島和附近其他島嶼上再次發現了它的蹤跡。這一次人類似乎對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梅瑟爾所發現的6個蜂窩都寄居在樹棲的白蟻穴中,也許正是這獨特的築巢習慣讓它很難被發現。每個蜂窩都有幾隻雌蜂,不過奇怪的是他並未在巢內發現任何雄蜂。他還觀察到雌蜂會用巨大的下顎搬回木纖維,再混合樹脂築巢。
考察完畢後,梅瑟爾便帶回了幾個標本,目前這些標本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其他一些研究機構。
在此之後的幾十年,巨蜂再次消失了。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的人們開始擔心,巨蜂不會真的滅絕了吧?這一次,人類不再無動於衷,決心尋找這種失蹤的巨蜂,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巨蜂的生活習性,從而能夠保護其免遭滅絕。
尋找失蹤的巨蜂
2019年1月,一個研究小組追隨華萊士的步伐,前往印度尼西亞尋找巨蜂。儘管蜜蜂很大很顯眼,但它的稀有性、偏遠的位置和奇特的築巢習慣,使得這一趟「尋蜂之旅」並不容易。
根據梅瑟爾的論文,研究人員了解到華萊士巨蜂傾向棲息於低地森林和白蟻穴附近。於是他們在叢林中連續觀察了數十個白蟻穴,每個蟻穴往往要花上半小時查看。有時他們以為找到了巨蜂,卻發現其實只是黃蜂,在連續幾天毫無收穫之後研究人員開始有些氣餒。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第5天的時候,研究人員終於在一個2.4米高的白蟻穴中找到了一隻「孤零零」的雌性巨蜂!
巨蜂還活著!真好!這是38年來科學家首次發現活著的華萊士巨峰,證實世界最大的蜜蜂仍然存在,並未滅絕。不過,為了保護蜜蜂,他們並不願意透露發現蜜蜂的確切地點。畢竟,巨蜂已經成為許多收藏家的目標。2018年,在線購物網站上出現了兩個華萊士巨蜂的標本,其價格甚至高達9000美元。下一步,研究人員希望與當地科學家合作,進行更廣泛的研究,確保這種世界上最大的蜜蜂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尋找巨蜂的旅程終於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保護動植物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