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規律

2021-01-09 大洋網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安徽省考察調研時指出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面臨一系列重大而緊迫的考驗。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可能完全避免。在同自然災害抗爭過程中,探索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為科學把握人與自然關係提供基本遵循,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責任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已經按下「快進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要求我們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形成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轉變發展理念,主動作為,努力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從過往的一些教訓看,人與自然一旦發生對立,最終傷及的還是人類自身。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就要對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在順應自然規律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比如,杜絕對森林的亂砍濫伐,減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發生;嚴禁環保不達標企業生產,減少資源浪費和水、大氣等環境汙染;控制好草場牲畜數量,防止過度放牧造成草場沙化,減少沙塵暴發生,等等。了解和把握這些特點規律,才能轉變觀念,做到從根本上尊重自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要求我們未雨綢繆,把功夫和氣力下在工作的統籌謀劃和前瞻設計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積累了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對我們做好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保護好生態環境,樹立綠色發展思路並形成共識,把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和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是考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使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堅持問題導向,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依靠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生態+」的綠色生產模式,構建生產和生態之間的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倡導和推廣綠色消費觀,強化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到節水節電、杜絕餐桌浪費、綠色低碳出行,提倡極簡生活,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大處著眼,細處著手,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環境。例如,針對水患問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加大城市汙水處理、管網治理和農業廢物排放,合理規劃和控制草場牲畜承載量,對荒漠化土地和荒山進行植樹造林,對各類礦山進行生態修復等,主動作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加強對自然環境的監測,建立生態環境發展「一體化監測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發揮氣象衛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海事衛星遙測系統、水文自動監測系統等科技設備的重要作用,實時提供精準的自然環境數據,為決策提供詳實準確的信息支撐。要加強剛性約束,把尊重和順應自然納入法治化軌道,嚴格執行「史上最嚴」新環保法,不打折扣,不搞變通,劃定底線和紅線,依法嚴懲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愛護自然,守護家園,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有「愚公移山」那種鍥而不捨的幹勁,還要有「大禹治水」因勢利導的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設和守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為民造福的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先進典範。山西省右玉縣18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幹,咬定綠化不動搖,帶領全縣黨員幹部群眾,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把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沙地變成了綠洲;河南林縣30萬人民抗旱引水,歷時10年在懸崖峭壁上建成了總乾渠70.6公裡的「人工天河」,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地幹部群眾,60多年來堅持不懈綠化治理沙地,治理率達到了70%,實現了「人進沙退」,生態呈現整體改善態勢,等等。這些生動實踐,不僅樹立了改造自然的榜樣,更為新時代黨員幹部如何與自然共生共榮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是黨員幹部的必修課。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就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作為整體工程來建設,運用工程技術、生態修復等手段,綜合防治,一體治理,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張鑫華)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 順應自然的奇妙
    月亮在太陽粒子的引力作用下,讓地球形成23度的夾角,成就了春夏秋冬,地球上大陸塊的漂移在碰撞、撕扯、擠壓、拉扯的作用下,形成了高山湖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以及外大氣層的保護,形成了地球上適合所有生物及人類生長的溫度。如果有一個巧合出現偏差,地球便沒有生命的存在。
  • 生態學實驗:順應而非規訓自然
    這樣一來,這一實驗對象和現象在很多時候就不是自在地存在於自然界中,而是人類在實驗室中創造的;實驗室規律是科學規律,是實驗者在實驗室中經過一定的實驗操作所產生的人工自然規律,但不是自然規律。「科學規律與自然規律是不同的,它是我們在實驗的『現象製造』基礎上,經由科學理論建構出來的,用以解釋實驗事實(又稱科學事實或人工事實)。
  • 唯有遵守因果報應規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自然規律
    因果不是哪一個人發明出來的,而是宇宙的自然規律。就好像我們人類和動物是自然的產物一樣,都是遵循自然規律而存在的。可是我們現在卻不知道好歹,大肆地破壞自然環境。雖然大家近年來也為保護環境拯救地球做了許許多多的努力,但是仍然是杯水車薪罷了!若是人心壞了,無論如何做表面文章都是無濟於事的。人類真是太愚痴了!我們吃動物家禽的肉,穿動物家禽的皮毛,心靈上還以此為榮耀!
  • 庫布其沙漠治理: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順應自然規律、尊重植物生長規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逐漸成為楊文斌低覆蓋度造林的理論技術基礎。楊文斌團隊在思考,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各自的特性,營建有序配置、生態作用互補、能修復近自然地帶性植的防護植被。  經過長期研究他們發現,即便在乾旱區,依然有天然稀疏林分。這種林分密度一般低於每公頃800株,覆蓋度低於30%。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溼地保護乃至於生態環境保護,是專業性極強的科學工作,而且其研究和理念還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容不得想當然、拍腦袋,違背自然法則和科學規律。過去看來是合理的一些保護或開發手段,在今天也許已經被證明是失誤或災難。我國個別地方曾經滿懷豪情進行的圍墾活動,當時是作為開發糧倉的壯舉,而實踐卻發現造成了溼地資源的破壞。如這般違背科學規律的慘痛教訓,國內外還有很多。
  • 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時尚的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體驗中學習自然知識並建立自然聯結,樹立尊重生命、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世界觀,達成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濟南市南部山區有一所國家級自然學校——葉子的四季自然學校。自然學校有鮮明的季節感和自然變化,以體驗式教育為核心,學生在哪裡,教室就在哪裡。
  • 如何理解「三個規律三種發展」:遵循自然規律 推動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遵循自然規律 推動可持續發展(經濟時評·如何理解「三個規律三種發展」②)   目前,我國大氣、水、土地汙染形勢都很嚴峻。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走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
  • 順應自然,敬畏海洋——《深海狂鯊3》看後有感
    面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堅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近日看了國外電影《深海狂鯊3》,對這一觀點更加贊同。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人工智慧雖然有危險,對人類會造成一定的威脅,但其實最可怕的,還是險惡的人心,如果沒有人做惡意實驗,怎麼會有這麼聰明的變種鯊魚出現?小夥伴們怎麼看呢,歡迎下方迎言。(本文圖片來自電影截屏,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認為,人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強調生態融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統籌發展中。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
  • 完美婚姻之道:陰陽平衡為基礎,男女回歸正位,順應自然
    走出去吧家庭煮男其實根源在於陰陽失調、黑白顛倒,人從原始社會至今,還是要順應自然規律方能和諧。女人則徵對性的在舞蹈、古箏琴、瑜伽等柔性方面進行練習,首先讓身邊歸位,身體歸位後心自然回位。角色歸位,順應自然2、角色歸位,老公走出去『狩獵』,老婆退回來『持家』「談何容易,他(她)幹不得這個事」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裡都會這樣回應小編。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祛魅:從敬畏自然到支配自然  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經歷了從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轉變。這一態度的轉變除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這一現實基礎外,與西方啟蒙理性所宣揚的現代性價值體系密切相關。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為了顯示和展示人類的力量,人類應當「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而自然是被使用者,給人類提供資源。人類或許可以改變自然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絕對的自然規律。即使這些改變也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之上進行,否則也終將是害人害己。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恩格斯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種關係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  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與自然鬥爭,只能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還沒有空閒發現自然的美麗;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支撐自身發展,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凌駕於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得不適合人類生存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係」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