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安徽省考察調研時指出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面臨一系列重大而緊迫的考驗。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可能完全避免。在同自然災害抗爭過程中,探索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為科學把握人與自然關係提供基本遵循,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責任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已經按下「快進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要求我們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形成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轉變發展理念,主動作為,努力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從過往的一些教訓看,人與自然一旦發生對立,最終傷及的還是人類自身。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就要對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在順應自然規律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比如,杜絕對森林的亂砍濫伐,減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發生;嚴禁環保不達標企業生產,減少資源浪費和水、大氣等環境汙染;控制好草場牲畜數量,防止過度放牧造成草場沙化,減少沙塵暴發生,等等。了解和把握這些特點規律,才能轉變觀念,做到從根本上尊重自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要求我們未雨綢繆,把功夫和氣力下在工作的統籌謀劃和前瞻設計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積累了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對我們做好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保護好生態環境,樹立綠色發展思路並形成共識,把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和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是考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使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堅持問題導向,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依靠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生態+」的綠色生產模式,構建生產和生態之間的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倡導和推廣綠色消費觀,強化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到節水節電、杜絕餐桌浪費、綠色低碳出行,提倡極簡生活,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大處著眼,細處著手,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環境。例如,針對水患問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加大城市汙水處理、管網治理和農業廢物排放,合理規劃和控制草場牲畜承載量,對荒漠化土地和荒山進行植樹造林,對各類礦山進行生態修復等,主動作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加強對自然環境的監測,建立生態環境發展「一體化監測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發揮氣象衛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海事衛星遙測系統、水文自動監測系統等科技設備的重要作用,實時提供精準的自然環境數據,為決策提供詳實準確的信息支撐。要加強剛性約束,把尊重和順應自然納入法治化軌道,嚴格執行「史上最嚴」新環保法,不打折扣,不搞變通,劃定底線和紅線,依法嚴懲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愛護自然,守護家園,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有「愚公移山」那種鍥而不捨的幹勁,還要有「大禹治水」因勢利導的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設和守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為民造福的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先進典範。山西省右玉縣18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幹,咬定綠化不動搖,帶領全縣黨員幹部群眾,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把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沙地變成了綠洲;河南林縣30萬人民抗旱引水,歷時10年在懸崖峭壁上建成了總乾渠70.6公裡的「人工天河」,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地幹部群眾,60多年來堅持不懈綠化治理沙地,治理率達到了70%,實現了「人進沙退」,生態呈現整體改善態勢,等等。這些生動實踐,不僅樹立了改造自然的榜樣,更為新時代黨員幹部如何與自然共生共榮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是黨員幹部的必修課。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就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作為整體工程來建設,運用工程技術、生態修復等手段,綜合防治,一體治理,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張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