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過年隨著微信,和「失聯」多年的老同學重新連上線,聊起彼此的生活現狀,不經意間談到科學與信仰的話題。
人們心目中的「神」和「自然規律」
無神論者相信自然規律,有神論者相信神。從人的精神後盾來說,是一樣的。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宗教是人們面對客觀世界中無法回答問題的時候的另外一種反應或產生的一種錯誤的意識。
按照唯物主義觀點,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是按一定規律「運動」的,是可以被人「認識」的。人的精神、情感、意志等都是附屬於「物質」的第二性的東西,不可能獨立存在。人死後這個人就徹底消失了,當然你可以說組成這個人的物質碳水化合物等元素還繼續存在。不過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組成一個人的物質元素和這個人並沒有太大關係,幾十天就換一遍,人體的細胞每天都在以巨大的數量產生和消亡。
現在科學界公認宇宙有一個開始,有一個「零點」。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全部宇宙,包括時間和空間和目前人類所認識的一切「規律」,都起源於這個始自「零點」的極其匪夷所思的「大爆炸」。至於為什麼會「無中生有」有這麼一個「大爆炸」以及這個無比迅猛的大爆炸為什麼會「炸」出一個極其瑰麗和有序的宇宙,唯物主義者無法回答。至於「零點」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樣子更是無法想像。
因此,基督徒則持 「神創論」:起初神創造天地。也就是說「自然規律」不是「自有永有」的,是被「神」設計創造出來的。神是世界的起點,也是世界的終點。當然這指的是創造宇宙的那位「真神」,而不是人隨便臆想出來的「神」。只有「神」是「自有永有」的,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物而存在。
另外關於「規律」和「神 」的區別:「規律」是人們在觀察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構想和理論,以建立事實之間的邏輯聯繫。人們發現的規律只適用於某一範疇。在社會科學領域就不用提了,比如,熟知的「國情論」,人們所發現的「規律」經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即使在自然科學領域,曾經被認為是「絕對真理」的牛頓力學也只適用於描述宏觀和低速物理現象。微觀領域則必須要用超越經驗想像力的量子理論來描述。光速曾被認為是一種絕對,任何物體的速度或者信息交流及作用力傳遞的速度曾被認為不可能超過光速,但最近觀測到的「量子糾纏」現象完全突破了光速限制。理論上兩個或多個同源量子可以在全宇宙範圍內超越時空地「糾纏」在一起。
宇宙之奇妙遠遠超過人類的想像!科學越發展,人類對所認識的「規律」的問號就越來越大。世界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相」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
科學或許能一層又一層地去揭示真相,但無力回答有關「宇宙的意義」的問題。畢竟對科學工作者來說,這本身就不是他們的使命。從「科學」角度,宇宙和人類的存在談不上有任何的「意義」和目的,他們「碰巧」就存在了。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應該不會思考跟「意義」有關的問題,因為科學本身就不帶有人文屬性,「意義」這些問題留給哲學家思考。
「神創論」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宇宙和人類的存在並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智慧設計和大能創造的結果。這個設計和創造的源頭就用「神」來稱謂之。「神」作為宇宙和人類的創造者,自然也賦予宇宙和人類存在的意義。宇宙的存在是為了彰顯「神」的偉大和榮耀,人被創造出來則集中體現神的「愛」。這做過父母的都容易理解:孩子是夫妻雙方愛情的結晶,當一個小生命被創造出來,更是激發父母無限的愛意。同樣,最讓人「神」「傷心」的是:他創造出來的人類卻否認他的存在,寧願相信自己是一堆分子原子隨機「碰撞」出來的。就像我們辛苦養育的孩子有一天對我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我沒有父母,我是從一塊石頭變出來的。
科學越發展,人們對宇宙和大自然就越敬畏。無神論和有神論者都會發出感嘆——如此浩瀚的宇宙之有序和生命之精妙!包括當年的牛頓都有過驚嘆,這也是神創論者常拿來的論據。神創造萬物,他就絕不與萬物是一類存在,他就不可能與萬物一樣成為因觀察萬物而總結出來的「科學」所能研究的對象。於是「神創論」似乎也陷入了絕境:神不可能成為科學所研究的對象,那麼該怎樣去認識神呢?
科學是人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工具,並不是本來就存在的。
科學是人類用來發現「規律」的工具和對已經發現的「規律」的總結。前面說過,但其實科學卻不能回答與「意義」或「目的」有關的問題。而人的心靈深處的最大問題恰恰是「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類的科學探索確實會不斷增加人類關於物質世界的知識,但關於物質世界的知識再多,也構不成人類存在的「意義」。是的,知識就是力量。人類在擁有越來越巨大的改天換地和遨遊太空的力量,但這又能怎麼樣呢?人類仍然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片孤舟,只是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宇宙孤兒,並且很可能因為自己隨意破壞地球環境遭到自然的嚴懲。沒有哲學思考,人類終必墜入「空虛」和「無意義」的深淵,並走上恣意妄為的發展道路,自取滅亡也極有可能。
近200多年來,人類在這地球上創造的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眾多高科技產品。當我們用整個宇宙做參照系,那麼人的這點能力和創造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