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無神論也是一種「宗教」,對此你怎麼看?

2021-01-09 梧桐樹邊羽

有些人說無神論也是一種「宗教」,對此你怎麼看?

首先說答案:無神論絕對不是「宗教」。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剖析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答案。

因為「有些人說無神論也是一種『宗教』」這種說法,本身就犯了不少錯誤。

首先,他將無神論混同了信仰。

其次,他將信仰混同了宗教。

最後,他將無神論和宗教混在了一起,然後用「有些人說」,來掩飾自己這種錯誤認識的不足之處——也就是說,其實誰都知道不是這個道理。

說無神論是一種宗教,就是一步步這樣概念混淆。作為有神論者對無神論者的攻擊,頭腦不清醒的無神論者和中間派就容易被問懵,並且產生立場動搖。

其實只要你思路不清晰,表現出茫然,這種偷換概念的有神論者就勝利了。

換句話說,這種說法其實是有神論者對無神論的污衊。

無神論是什麼?

在廣義上,是指一種否認、否定、不相信神明存在的信念;在狹義上,無神論是指對相信任何神明存在的一種抵制、排斥、打擊。

無神論與通常至少相信一種神明存在的有神論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注意加粗的這一點,無神論實際上是相對於有神論存在的。你說有神,我才說無神,所以那些號稱無神論者無法證明神不存在的有神論者其實犯了一個根本錯誤——這是我們當今大陸的法準思維——誰主張、誰舉證。

你說有神,當然是你舉證。你不說有神,哪裡會有什麼無神論?

當然,在愚昧、神、宗教橫行的歲月裡,特別是中世紀,西方教派思維深入植根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新生兒,在他們的腦海裡,神的存在是自然現象。在那個社會氛圍中,要堅持無神論,就得舉出神不存在的例子來。可對於無神論者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神不存在的證明,但是有神論者不認同,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神存在的證明。

這個辯論也因此不可解,也是為什麼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誰都說服不了誰的原因。

你讓我舉例證明神不存在,實際上就是要讓我承認神存在,才有可能去進行例證。

這就是一個悖論。

但是無論如何,無神論只是一種信念,甚至不是一種信仰。某些人可能因為性格會將它上升為一種信仰,但是總體來說,這只是一種理念,一種觀點。

信仰是什麼?

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

信仰就和宗教掛鈎了,但是信仰不是宗教。

這是兩回事。宗教相當於平臺,而信仰是我們加入平臺的決心。

信仰有幾個要素,我們看無神論是否符合。

首先,這種理念必須是用來指導、左右你的思維方式的。如果不能左右你的思維方式,那就不是信仰——很顯然,無神論能夠左右無神論者的思維,這是信念、觀點、理論的基本功能。

其次,這種理念,還必須是影響你的行為的,成為你的行為準則,或者行為的榜樣。

這難道和第一點不一樣嗎?理念指導了我們的思維,思維不就決定了我們的行動?

那可不一定。

我們相信某種理念,具體行為可不一定那麼辦。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無神論者路過寺廟,會不會去拜?

雖然他不相信,但是大多數人不會執拗地和同行者發生衝突,甚至也會裝模作樣地行禮,雖然他心裡並不相信,但是並不影響許願和行為。

如果是信仰,就不一樣了。為什麼規定黨員不能信教?這就是要保證信仰的純潔。你不能心裡想一套,口中說一套,手上做一套——這才是信仰。

很顯然,無神論從這一點上來說,不夠說是信仰。

哲學家對信仰的定義是:「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

無神論是信念,但是達不到信仰的強烈程度,因為這種觀念有一定的自適性,缺乏同化別人的動力。

為什麼有神論有同化他人的欲望?

這就是宗教的力量。

宗教是什麼?

宗教的本意是「分教開宗」,是宗法的不同流派。

當然了,現在的宗教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我們也就不詳論。

將無神論看作一種宗教是否合適?

當然不合適,即便是上面提到的信仰,其實和宗教也不是一個可以類比的東西。

無神、有神,是信念、是理論、是觀點。

而宗教有實體。

要不然怎麼會有「宗教事務局」?

有神論也只是宗教這種機構依附於上的基礎觀點,從有神論還分化出「多神論」、「一神論」,相對應的宗教機構有「一神教」、「多神教」、「泛神教」,甚至出現了「飛天麵條神教」這種後起之秀,還有無數的小教派。

他們存在的目的是維護自身教義,吸納信眾,通過信眾維持教派運作,並實現教義宣傳的最大化。

無神論者沒有機構,他們對應的是有神論者,而不是利用有神論建立起來的宗教派別。

宗教有四大特徵:神聖化、偶像化、儀式化和組織化。

就算無神論者組成了小團體,也無法滿足前三個基本特徵。

因為無神,所以不可能神聖化。

因為無神,所以不可能偶像化。

因為無神,所以不可能儀式化。

充其量只是組織化,比如科學協會,反教派協會,或者受害者聯盟之類的。

你能說他們是「宗教」?天差地遠。

無神論並不代表否認不可知

將無神論指認為壓制人類思維的宗教是一種錯誤得沒譜的觀點,來自於某個宗教信仰者在網上一篇文章的污衊。

具體內容就不說了,無非是用無神無法證明無神,牛頓、愛因斯坦最終信了教,地球是宇宙的孤兒之類的陳詞濫調發起對無神論者的攻擊。

大量有神論者支持,沒有無神論者反駁。

因為不值一駁。

其實無神論,包括了不可知論,只是反對有神論將不可知、可知完全歸入神的功勞。

無神論者知道可知不是神的功勞,並不否認不可知事物的存在,但是根據邏輯推理,也知道即使不可知,那也不是什麼所謂神的功勞。

因為無神論者嘛,根本就沒有「神」的概念。

其實看看神都長成人樣,不就清楚了,哪個「神」不是人造的?

相關焦點

  • 如果無神論也是一個宗教,也是一種信仰……
    有人說神創造了一切。又有人說,創造了這些的,是我們勞動者的手。有人把神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選擇無神論作為信仰!再次分享我們和@暴走漫畫合作的這段視頻,為無神論者喝彩! 光之大祭司愛迪生給我們帶來光明,空調老祖威利斯·開利使世人面下火獄,救世主袁隆平讓上億人免於餓死。
  • 牟鍾鑑:尊重宗教是無神論的新高度
    也不是,可以說其中千差萬別,只是在不承認神靈實在這一點上有共同性而已。在各式各樣的無神論者中,有3種比較典型。 一種是無信仰的無神論者,他們不信宗教,也沒有其他信仰和理想。這裡面還可分成兩種:一種人只顧眼前的生活,得過且過,按照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境界說」,他們生活在「自然境界」裡;另一種人有追求,但只追求個人的物質利益,不顧及他人和社會,他們生活在「功利境界」裡。
  • 無神論為何在美國不流行?
    你說這有多荒唐!但另一方面,大約從2006年起,美國社會無神論者的聲浪越來越高;那一年的前後,幾本無神論書籍集中出版,比如理察·道金斯的《上帝的騙局》、克里斯多福·希欽斯的《上帝並不偉大:宗教如何毒化一切》、薩姆·哈裡斯的《給一個基督教國家的信》、丹尼爾·C·丹尼特的《破除魔咒:作為自然現象的宗教》。(編者註:以上四位為「新無神論運動四騎士」)。
  • 激進無神論的起源
    其實並非所有的無神論者都對宗教信仰採取這種態度,但這是一個常見的姿態,尤其是那些最直言不諱的無神論擁護者,包括道金斯(Dawkins)、PZ邁爾斯(PZ Myers)和比爾·馬赫(Bill Maher)。「這肯定是他們的一種策略,」西米諾說,「著實有些無禮。」他表示,這是「新無神論」(new atheism)的主要特點。
  • 朱維群: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宣傳無神論
    如何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宗教工作幹部,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屬主流意識形態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是我們黨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對我國社會宗教現象進行科學分析的結果,也是由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得出的必然結論。
  • 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統一性
    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爭辯自古有之,造成這一對立認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還是人類對宇宙認識不足形成的矛盾。當人類對宇宙和生命現象認識提高到一定程度,就會明白有神論和無神論具有一致性、統一性。有神論與無神論的出發點不同,實際是對神的定義問題。
  • 佛教屬於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因為佛教不以神——上帝為信仰的對象,所以佛教可以說是無神論者。然而,佛教的無神論,不同唯物論者的無神論。唯物的哲學,就是認為宇宙人生的本質是物質,精神只是物質的產物。有物質才有精神,沒有物質也就沒有精神了。佛教的哲學思想是心物一元論,承認物質的存在,也承認精神的存在。佛教的無神論是宇宙觀上的無神論,也就是說,佛教不承認宇宙人生等萬物是神(上帝)所創造。這點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
  • 民宗委主任朱維群: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宣傳無神論
    如何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宗教工作幹部,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思考。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屬主流意識形態  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是我們黨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對我國社會宗教現象進行科學分析的結果,也是由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得出的必然結論。
  • 朱維群:不堅持無神論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這是整個唯物主義的起碼的原則,因而也是馬克思主義的起碼原則。」這裡所說的「開始」「前提」「起碼的原則」,同「基礎和前提」「理論基石和思想武器」有什麼區別嗎?具有無神論思想,未必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不具有或者不堅持無神論思想,肯定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當然,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不等同於馬克思之前的各種無神論學說。
  • 田心銘:馬克思主義與無神論關係的兩個問題
    編者按: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堅持無神論的關係、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與宣傳無神論的關係,是兩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存在爭議的現實問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與無神論等同起來,也不能把它們分割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無神論。不堅持無神論,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有些論者實際上提出了一種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必堅持無神論的主張,以不同方式表現在他們對一些問題的論述之中。
  • 在無神論的時代,宗教在人類生活中起什麼作用?
    Gask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9.然而,即使是他也懷疑是否有徹底的「無神論者」,這些人只相信純粹的物質和純粹的偶然。據狄德羅親口所述,當他們在巴黎皇家大道上霍爾巴赫男爵的府邸共進晚餐時,休謨向主人提出了這個懷疑。男爵指著自己的客人們(18個人)說: 「數數這裡有多少人,馬上就能給你指出15個無神論者,剩下那3個人還沒有作出決定。」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數代高僧大德持戒修禪、冬夏四季未曾懈怠,將佛法光大,已經形成了非常嚴密的正信、正學,勸導世人向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
  • 環球時報:中國無神論研究被「邊緣化」
    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教與不信教兩方面。我們比較注意在多數群眾不信教的地區尊重和保護少數信教群眾的權利,同樣在多數群眾信教的地方也要注意尊重和保護少數不信教群眾的權利。從全國情況看,東部地區信教群體屬於少數,而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則相反。應該說,尊重和保護少數不信教群眾的權利理應包括科學無神論的宣傳、教育與研究;對於世界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
  •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需「執兩用中」
    恩格斯指出,「至於無神論只是表示一種否定,這一點我們自己早在40年前駁斥哲學家們的時候就已經說過了。但是我們補充說,無神論單只是作為對宗教的否定,它始終要涉及宗教。沒有宗教,它本身也不存在,因此它本身還是一種宗教」。無神論與有神論、宗教相對應,如果完全離開宗教、拋開宗教、脫離宗教去談無神論,那麼無神論毫無意義可言,如空中樓閣。脫離宗教去談無神論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
  •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前幾天,一位大學老師在專業課的課堂上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因為我們在這樣一個制度的國家,也許政治代替了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
  • 宗教形式-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
    無論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想迅速地深入人心,都需要宗教的手段加以輔助。宗教的教徒很容易為了他們的神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在說一些偉光正或者和無神論者辯論的時候,他們是真的信仰這個神,然後他們自發地為它說話。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位網友在知乎網上提問稱 ,他的老師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新時代堅持無神論的理論依據與思想導向
    他說:「對神的存在的一切證明,都是對神不存在的證明,都是對一切關於神的觀念的駁斥。」[1]恩格斯明確宣布:「馬克思和我本來差不多就像巴枯寧一樣早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2]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創者和推進者,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持無神論的立場,一貫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不信仰任何宗教。
  • 霍金新書"無神論"惹火宗教界 被批觀點"可笑"
    9月4日出版的《參考消息》文章《霍金認為宇宙誕生沒上帝啥事》,原文如下:  霍金新書「無神論」觀點惹火宗教界  美聯社倫敦9月2日電 萬物需要造物主嗎?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史蒂芬·霍金認為不需要,他在自己的新書中說,宇宙的誕生不需要上帝。
  • 科學家可以是宗教徒嗎?
    這是將科學視為文本,與宗教、哲學和文化藝術的文本並列。我們走進一家實體書店,會看到不同的專櫃——「宗教哲學」「中外文學」「生活休閒」「家居烹飪」等等。其中肯定也有「科學技術」專櫃。在讀者看來,它們都是不同的專業書。你可以看這本,也可以看那本。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翻翻「科學技術」,也可以找找「宗教哲學」,或者讀讀「中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