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宗教是無神論的新高度(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神還是無神?人類在這個問題上自古以來就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神論把世界二重化,認為在自然與社會之上或背後有神靈世界存在,而神靈不受現實法則約束,可以創造奇蹟,能夠支配人們的命運。無神論是對有神論的否定,不相信有超乎人間和自然的神秘力量存在,馬克思、恩格斯稱之為「純粹否定性的術語」。在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還有泛神論,它把神性普世化,往往成為有神論走向無神論的過渡形態。
在宗教有神論中間,有一元神論、二元神論和多神論,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不同時期人們對其崇拜的神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說法,差距可以很大。泛神論也有多種形態,如有閔釆爾的「人人都有神性」的基督教泛神論,有斯賓諾莎的「神即自然」的哲學泛神論,還有中國禪宗「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教泛神論。
無神論者都一樣嗎?也不是,可以說其中千差萬別,只是在不承認神靈實在這一點上有共同性而已。在各式各樣的無神論者中,有3種比較典型。
一種是無信仰的無神論者,他們不信宗教,也沒有其他信仰和理想。這裡面還可分成兩種:一種人只顧眼前的生活,得過且過,按照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境界說」,他們生活在「自然境界」裡;另一種人有追求,但只追求個人的物質利益,不顧及他人和社會,他們生活在「功利境界」裡。沒有任何崇高信仰的人,便往往會只信錢,成為金錢拜物教徒。無神論者如果同時又是無信仰者是可悲和可憂的,他們缺少人生的精神方向,心靈沒有安頓處;這樣的無神論者多了,對社會沒有好處,因為沒有信仰便難以有道德自律,會毫無顧忌地去損人利己,這種無神論者決不會是社會主義的擁護者。
另一種是「戰鬥的無神論者」,其代表便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如梅葉、拉美特利、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他們的信仰是人本主義,其立場是反宗教的。他們對於基督教的神學和當時歐洲基督教會的黑暗腐敗進行了尖銳生動的批判,起到了解放思想、促進人文的作用。但是他們對於宗教只有無情的揭露,沒有深刻的說明,認為宗教是一些人精心捏造出來的,欺騙了愚昧糊塗的群眾,而而受到恩格斯尖銳的批評。戰鬥的無神論者簡單化地否定宗教的觀點和對宗教毫不寬容、堅決鬥爭的態度,在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中容易造成「左傾」、盲動的錯誤,使社會主義事業遭遇困難。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批評布朗基主義者和巴枯寧主義者是企圖「用法令來取消神」,「在我們時代能給神的唯一效勞,就是把無神論宣布為強制性的信仰象徵,並以禁止一切宗教來勝過俾斯麥的關於文化鬥爭的反教會法令。」戰鬥的無神論以「與宗教作鬥爭」為己任,在蘇聯實踐了70餘年,它給社會主義蘇聯造成的損害及其最後的失敗是有目共睹的,歷史教訓應當記取。
還有一種無神論者,即相信唯物史觀的無神論者,也可以稱為溫和的無神論者。這種無神論者不信仰宗教又能以理性的態度說明宗教和對待宗教,其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包含無神論,又超出以往的無神論,它不滿足於證明神靈的不存在,還要說明為什麼神靈雖然並不存在但古往今來相信神靈的人卻很多,為什麼單靠教育手段不能促使人們走出宗教。它比以往的無神論要深刻,看到了宗教有神論產生和存在的現實根源,說明了宗教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它反對向宗教宣戰,而主張通過社會改革和發展來逐步消除自然與社會異已力量對人的壓迫,以促進人的解放、人的幸福和人性的回歸。
它從來不加劇和宣染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爭論,主張彼此尊重,真心實意地維護信仰自由,強調無神論者與有神論者的團結,引導人們集中力量去創造人間的天堂。這樣的無神論是真正科學的無神論,它避免了武斷、粗暴,能把宗教納入人文學科的視野,客觀地去研究和評價宗教,從而推動了宗教學的發展,使無神論上升為科學。溫和的無神論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宗教極端主義和激烈反宗教的思潮都難成為主流意識。儒家的人本信仰與佛教、道教有爭論有融合,而以融合為主。不熱心神道的孔子卻主張「敬鬼神」,荀子和王充都是無神論者,卻重視祭祀的正面作用,認為可以崇德繼孝,可以報功修先。歷代的大多數社會管理者都懂得「神道設教」,善於把各種宗教納入社會控制系統和文化教育系統,使宗教成為社會穩定的因素。這種歷史智慧值得我們借鑑。
時下部分「科學無神論」者,誇大無神論與有神論作鬥爭的重要性,把思想信仰上的差別上綱為「誰戰勝誰」的大是大非之爭,似乎這一鬥爭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命運。他們認為目前「宗教的發展,可說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我們「面臨有神論的步步進逼」,如果「掉以輕心,將會帶來難以挽回的後果」。他們還歷數有神論的罪狀,其一是有神論促進了邪教,「『法輪功』的坐大成勢,與有神論的長期鋪墊有著直接的關係」;其二是有神論助長了腐敗,「虔信佛教以致成為腐敗分子」;其三是有神論妨礙了教育,「修校無錢,修廟有錢」,等等。在他們眼裡,宗教有神論純粹是消極、負面的事物,是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異己力量,是威脅社會主義事業前途的力量,是不能與之妥協的。
這種看法是聳人聽聞的,當然也很荒謬,它不符合宗教的歷史與現實,特別不符合中國宗教界的主流愛國守法、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它看不到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及其社會功能的多樣性,又強加給宗教有神論許多不實的罪名,具有強烈反宗教的情緒,思想深處仍然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貴鬥哲學在作怪。他們雖然自稱為「科學無神論」,但對於宗教的複雜性和功能的兩重性卻無真正全面的科學分析,是一種很極端又很膚淺的觀點,接近歷史上戰鬥的無神論的水平,基本上屬於舊唯物論範疇,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與中央提出的「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背道而馳的。宣傳這樣的無神論只會打擊宗教界的積極性,加劇宗教界與社會的緊張,妨礙民族團結與宗教和睦,給政府幫倒忙,使社會主義者自我孤立,所以是不可取的。
溫和的無神論者一方面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另一方面又能對其他健康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心存敬意,表示應有的尊重,頭腦裡有著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化、信仰寬容和保護信仰人權的觀念。
溫和的無神論者既不是信仰主義者,又超出了反宗教的立場,能夠對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客觀的評價,把宗教文化視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宗教的根源與本質、結構與功能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對於宗教在歷史與現實中的正負兩面性有實事求是的說明,不斷探尋宗教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不頌揚也不攻擊,使宗教研究成為一門學問。
溫和的無神論者不把無神與有神的矛盾提到首位,不製造兩者之間的對立,相反,還要推動兩者之間的平等對話、互相理解,進一步去推動所有文明之間的對話。無神論者與有神論者在信仰上是不同的,但彼此的關係可以是和諧的,可以「存信仰之異、求文明之同」。現實生活已經證明,無神論者與宗教信仰者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與合作夥伴。
溫和的無神論者心靈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和器量狹小的。他們知道社會主義文化要不斷吸收人類文明各種成果,包括宗教文化的積極成果。他們懂得在宗教有神論形態之下積藏著豐富的社會人生智慧和真善美的內涵,應當有選擇地加以吸收,用以淨化心靈、提升人生、改良社會。他們還清醒地意識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最終成功不能建立在宗教有神論普遍被無神論所取代的預設上,這項事業不能單靠無神論者來推動,還要團結廣大宗教信眾共同奮鬥;愛國愛教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同樣可以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擁護者和可靠社會基礎。
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進一步壯大和發展統一戰線,處理好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中國的社會主義者應當衝破「宗教鴉片基石論」的教條主義舊框架,調整自己的理念,重新認識宗教的本質和它與社會主義的關係,化緊張為寬鬆,建設新型、和諧的宗教關係。
我們還要看到,在中國,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建立和諧的民族關係與建立和諧的宗教關係密不可分。作為無神論的社會主義者是社會的主導力量,他們必須是溫和的無神論者,才能夠用貴和的哲學作指導,協調好民族關係和宗教關係,努力去推動和諧文化的建設。決不能用與宗教為敵的舊唯物論和貴鬥哲學來指導工作,否則只能加劇內部矛盾、引發社會衝突,危害社會穩定。
中國的社會主義者要走出國門、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同樣要在信仰上採取溫和寬容的態度,善於同佔世界人口多數的宗教信徒交往、溝通、合作,淡化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展示社會主義者平等、謙虛的風度和博大能容的胸懷,用「和而不同」的東方精神去化解民族對抗、宗教衝突,推動宗教對話、文明對話。只有溫和的無神論者才能團結宗教界的健康力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而共同奮鬥。
原標題:尊重宗教是無神論的新高度——溫和無神論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