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2020-12-06 文小新1993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起源的本土宗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深受百姓推崇;而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發展以來,其受歡迎、推崇的程度與我國本土道教不相上下。眾所周知,道教推崇自由、修身養性,佛教信永生輪迴。可就是這樣兩個涇渭分明的宗教,為何就在素食主義上取得了共識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一.解釋什麼是素食主義

中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擁有悠久優秀歷史文化的國家。在百花齊放的藝術史上文化具有多樣性特點、同樣的,飲食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隨著時間的進步、朝代的更替在飲食文化史中誕生了一朵「奇葩」——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顧名思義就是日常生活以素食為主,日常主要食用一起能吃的水果蔬菜、清湯麵食等。但拒絕一切與動物油脂有關的以及任何動物身體部位製成的任何食物。這樣簡單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被人們統稱為「素食主義」。

二.素食主義在中國得到發展的原因

(1)天災人禍、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

「素食主義」在中國得到發展和推崇與百姓的生活疾苦是離不開的,戰亂不斷、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為素食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戰火燃燒不斷的年代,百姓難以安居樂業為了生活到處奔波勞碌,生活的質量和水平都急劇下降。這個時候素食主義的形成發展算是百姓的救贖,簡單的烹飪製作方式既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要又節省時間。

為百姓在戰火中逃亡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說,素食主義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行進必然,與百姓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也正是在戰亂的社會大環境背景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統治者——梁武帝蕭衍。

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素食主義者,在位期間曾將素食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如此!在佛教開始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本身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又是一個佛教信徒。

在佛教和素食主義兩者的影響下,梁武帝在位期間還曾發文《斷酒肉文》命令天下所有僧尼都不準吃肉。也正是因此典故所以自南朝梁武帝開始,後世就逐漸出現了寺廟禁葷菜食素食的風俗飲食習慣。

之後隨著朝代的更替素食主義的不斷發展,唐朝時期素食主義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百姓吃素食的場合也逐漸增多,以至於有些皇帝執政期間,天下若是出現了旱災或蟲災等天災,皇帝往往會戒葷吃素三日並以此方式來表達對上天的誠意與敬畏,祈禱下一年能風調雨順、百姓能有個好收成。

這個時候的吃素往往帶有懺悔的意味,皇帝通過吃素來反思自己在為政方面的過失,是否因為自己當政不當,才會導致天災的降臨。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最開始由統治者反思吃素而逐漸演變成民間的人們在表達自己懺悔之意時,也採用吃素的方式,進一步推動了素食主義的發展。

(2)素食主義自身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推崇

自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一道完全由純粹的素食加工而成的菜餚誕生以來。素食主義得到了人民百姓的認可和推崇,新潮的做法也簡單的食材衝擊力中國古典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往後的素食主義更是朝著多元化發展,據史料證明北宋時期。國都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美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等特徵,開封的街頭開始出現了有專門提供素食的餐館。

一時之間吃素成為人們之間的一種潮流。到了南宋時期素食主義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鼎盛,流傳也更為廣泛,街世上甚至出現了幾十種上百種素食。

許多客家看到了素食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商機,研究出了更多的素定居式。同時為了豐富素食的內涵和食用方式,還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素食烹飪手法,一瞬間素食主義成為了中國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發展後來素食主義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出現了成熟的理論體系,這些現象的出現,更是使得素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飲食部分。

(3)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低下;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自古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影響。社會發展中經濟水平不高,人民百姓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得不到保障和提高。這樣的社會經濟水平為素食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在農耕文明較為發達且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食素最開始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普通百姓維持日常生活都很艱難更別提昂貴的肉食了。

在肉食昂貴的時候以至於出現了「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史料記載,簡單說明古代的經濟水平極其低下,平均五十歲的人可以穿得上好的衣服,可是到了七十的老者才有可能吃得到肉。封建社會下,在以敬老為主的古代,只有七十老人能吃得到肉,可見對於百姓來說,肉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3.素食主義與宗教的關係。

(1)素食主義與道教的關係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道教自古以來就有吃素的習俗。可以說素食主義與道教的關係是基與本源的存在,這與道教本身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道教自老子開創以來就提出了以修身養性、吃素為基準的教條。

道教追求自由修行得到「成仙」,道徒們相信萬事萬物皆有生命,都是有靈的個體不能受到殺害和侵犯,修道者要愛護花草樹木、不能傷害動物、有憐憫之心,在修行中積善成德心懷善意、不隨意殺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道」這些準則在道士的遵守下成為了道士修煉的信條,在信條的指引下道教的道徒飲食逐漸變得清淡並且不見葷腥。而且在道教不殺生教條的約束下,吃素也就變成了道教修行中的唯一的途徑。

簡單說,素食主義是道家修道的重要途徑,而道教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一步一步地推動了素食主義的發展。道家修道的最終目的是飛升成仙求永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修道者在修道的過程中力求養生。

《呂氏春秋.重己》中曾記載:「味中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可見道教中說明如果日常吃得過飽,那麼就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後甚至可能會影響到長生和修行,因此需要在修道中戒油膩且多食清淡。素食主義剛好滿足道教修道的需求,由此可見素食主義和道教一直都是互相配合的關係。而隨著道家信徒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逐漸加入到素食主義的隊伍當中,從而推動了素食主義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

(2)素食主義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自誕生以來帶給世人的印象就是戒葷食素。佛教人口中常說「出家人當以慈悲為懷」佛教修行中不以殺生為念。這樣的佛教信條,使佛教中出現了許多提倡素食主義的忠實信徒!其中,佛教中著名的素食主義教條屬「三淨肉」最為嚴格。

即義佛門弟子不得看見動物被宰殺的場景,也不能聽動物被宰殺時的聲音,更不能吃為他所宰殺的肉食。從佛教教徒不吃肉類和葷辛包括含有刺激性的調味料和嚴格的「三淨肉」教條可以看出,素食主義在佛教地位極高,是佛教的立身準則。從佛教對素食主義的看中當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佛教之所以提倡食素,正是出於其教義中的慈悲戒殺,為了使一切有生命之物免遭苦難,而人類得以早日結束人間的業障,普渡超生。

佛門有五戒,而不殺生位列所有教義當中的第一條,吃素即可斬斷殺生的所有根源,因此廣受佛門子弟的推崇,也一度成為佛教徒飲食結構中的重要原則之一

4.道教、佛教同時被素食主義的接受的原因。

(1)戰亂割據不斷中,宗教的蓬勃發展;

中國社會一直在社會動蕩割據戰爭不斷中謀求發展,百姓在水深火熱中生活艱苦、有苦說不出,急於尋求解脫和安定的百姓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在宗教上尋求精神寄託。就這樣在宗教的蓬勃發展中,道教和佛教嚴於律己的素食主義信條也被人民喜愛和接受。

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於,道教在發展中追求健康生活的發展理念,選擇素食主義對道教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再加上社會大環境的限制和影響素食主義是道教發展中最強的助力,因為它製作簡單、取材低廉多樣化最容易受百姓接受。素食主義這樣的先天條件在保障了自身宗教發展的同時也能吸引眾多信徒。所以說素食主義被道教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相比道教而言,以慈悲為懷的佛教自在中國傳播以來就有忌殺生、忌葷菜的佛教立身信條。換種說法,在中國誕生於戰亂朝代的佛教,忌殺生忌葷菜食素食的立身信條更能贏得百姓的推崇。因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罪惡感百姓們希望吃齋念佛能洗輕戰爭帶來的罪惡感使天下太平安居樂業贏得望能得以實現。如果說道教的素食主義是人民百姓選擇後接受的,那麼佛教的素食主義就是人民百姓自願去遵守的。

(2)統治者的推崇

道教、佛教同時被素食主義接受離不開統治者的推崇。前有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後有唐朝皇帝李唐。兩個典型的統治者在位期間因為都是佛教信徒,於是把素食主義極大推廣的同時,也教導百姓需心懷憐憫潛移默化中用佛教教義感染百姓,推崇佛教推崇素食主義。

不僅如此,佛學經典《梵網經》中,曾記載著,食用葷腥可能會斷送一個人的一生,會葬送這個人人性中的善意。所以佛教中所有的菩薩都禁止吃肉,久而久之佛教信徒都已素食主義為佛教信條就發展起來了。可是後來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由於僧侶人數激增,素食主義對僧徒的約束力不斷加強。所以在所有的僧侶進入寺廟前都要接受《梵網經》思想的洗禮,也因此佛教主義者,必須食素,也成為廣大信徒根深蒂固的觀念,素食主義因此得以穩步發展。

而道教在百花齊放思潮的影響下,統治者在追求自由中也追求健康長壽,這樣一來道教的素食主義與道教的和諧自由是首選。

眾所周知,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執政時期,由於執政觀念問題更推崇道家的黃老思想,因此道教的發展在此時達到了鼎盛,道觀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極為可觀。道德經中有「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的說法,可見從道家始祖老子起,道家思想中便不重飲食,更推崇淡飲食,重修心的做法。這也是素食主義被道家選擇的重要原因。總而言之,道教、佛教在素食主義上達成共識是受到統治者的推崇、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宗教信仰共同作用造成的。

結語:

由此可見,道教與佛教能在素食主義中取得共識,不僅是因為素食主義的選擇能更好的修行發揚宗教,而且素食主義的推崇使宗教支出費用減少有益於宗教的繼承和發展。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質量不斷提高。

素食主義的發展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推崇和喜愛,人民也逐漸形成了追求健康生活的意識。因此誕生了一大批素食主義者!而在今天提倡營養均衡飲食的今天,依舊有不少素食主義的信眾存在,在這批人當中,佛教與道教的教徒佔了主流。

不可否認的是,素食主義的發展也存有合理之處,素食主義傳達出來的是平易恬淡、健康生活的養生精神,至今還具有極高的現代養生價值。儘管佛教與道教在各自領域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它們對素食主義的推崇,使二者都對素食主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按照中古的道教經典,老子化胡的過程與中原地區的道教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持續的啟示過程:老子先到天竺去說經六十四萬言歸化胡人,之後再去教張天師,後來又去教寇謙之。這一過程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道士為了打壓佛教而虛構出來的,很大程度上要考慮夷狄之神信仰與華夏文化認同之間的平衡。簡言之,文化認同和信仰認同之間的張力是化胡說在第一個階段產生的文化環境。
  • 素食文化:探尋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
    歐洲素食者的這種「貴族」氣息延續到了近代,伏爾泰、雪萊、蕭伯納、羅素、愛因斯坦等等都是素食主義者,都極力勸導他人食素。他們不僅以自身影響著整個近代現代史,與此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接受其飲食傳承——高貴的素食主義。與「西方的高貴素食」相比,東方的素食傳統更加大眾化,主要與佛教的傳播緊密相連。我們的緊鄰日本,在佛教傳入後,開始接受佛教中對狩獵和捕魚的禁忌。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明朝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提到過這些神話,但是在《封神演義》中,他們都被中國化了,而且《封神演義》中燃燈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全部變成了「道長」,這也是道教文化對於佛教文化的影響了,此外天龍八部中的神鳥迦樓羅,龍族納迦對中國的鳳文化,龍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就是香神乾闥婆與樂神緊那羅了,但是在敘述這些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中國的本土道教神話。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稀缺美和素食美是中華飲食文化兩個獨立的流派,在楚辭、漢代典籍之中,素食就是稀缺之物,上到三國時代,是以肉食為美,「置酒高殿上,親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素食文化的起興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只有信仰佛教的人才會不沾染葷食,在歷史素食發展的長河之中,佛教只食素食,也是由中國佛教而起源,早在梁代,中國的佛門就開始只食素食了,素食文化也從佛教開始,慢慢發展。但在佛教教義之中,起初是沒有隻吃素食這一條例的,佛教的素食文化是由大乘教義中引進的。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北魏建立者是姓拓跋的鮮卑族人,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地區,他們必須對漢人文化傳統予以尊重,對漢人更寬容,才能長治久安。北魏統治者發現,此時佛教在漢人中很流行,這個宗教不極端,如果運用的好,可以有利於統治。
  •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在如今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對比較少的,人們往往將素食當作一種飲食的調劑,偶爾才會去專門的素食餐廳中嘗試一次。然而,在唐代時,素食是許多普通百姓日常飲食中的一種常態。之所以如此,與佛教在唐代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唐代的人們,無論是最高的統治者皇帝,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常常食用素食和進行齋戒。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宗教儀式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儀式是構成宗教的必然要素,亦是宣傳教義、實施教化的輔助手段,世界上各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儀式活動。宗教儀式是神學理論建構的象徵,是信仰的外化形式和實踐行動,其背後隱含著深刻的知識背景和文化底蘊,折射出民眾的心理需求。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而新編的則有中華道藏,道藏精華,藏外道書,道書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內容與冊數,遠遠在佛教經典的好幾倍以上。為何有這麼多的經典,而不予以流通?實在是一大遺憾。但編印經書,主要有兩部分。一者,選擇祖師著作與經典語錄,加以編輯整理,以原文為範本。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資料圖) 一、 素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係,但它並非起源於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 隋文帝楊堅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興建法會,必沐浴齋戒,誡臣民不食葷腥。隋煬帝楊廣,於智者大師前頂禮受菩薩戒時,亦發誓秉承受持菩薩慈悲護生之戒行。唐太宗李世民,為追薦於戰爭中死難的軍民,在戰場地區修建寺廟,並舉行追薦法會,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齋供僧。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帝王,除少數闢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會,均提倡齋戒素食,從上到下養成了社會風氣。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唐朝的大象不僅是宮廷中的儀仗之用,也不僅是觀賞的鬥象、舞象,大象早已融入了大唐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唐朝大象唐朝之前的大象分布世界上的大象,主要分兩種,非洲象和亞洲象,在我國的野生象主要是亞洲象。我國的野象,當今分布區域很小,僅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地區,景洪縣、勳臘縣、思茅地區的江城縣和臨滄地區的滄源縣。
  • 揭秘道教:盤點道教那些被別人誤解二三事
    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張道陵祖天師沿襲,老子道家理秘所創。主張無為逍遙、清心寡欲。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是漢民族文化繁榮的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對於道教會有一些誤解,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容易誤解的道教常識。
  • 為什麼歷史上皇帝大多信奉道教,而平民大多信奉佛教
    除了明朝和宋朝,唐朝更是把道教作為國教。縱觀中國歷史,雖然有些皇帝也信奉佛教,但是大多數皇帝痴迷於道教。而民間正相反,百姓們信仰最多的卻是佛教。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幾百年發展,到南北朝時,開始興盛起來。杜牧在詩句中記錄了這一盛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陳攖寧談道教文化(一)
    (1880-1969),生前留下了大量關於中華道教傳統文化的精闢論述,其中蘊含的真知灼見,對於當今繼承與弘揚傳統道教文化,有著發聾振聵的現實意義。  無奈當今之世,輕視道教者,實繁有徒。請看商務、中華兩家出版書籍,凡關於道教者,皆無好評。而且《道教史》中,居然有佛教痛罵道教之語。《道教概說》《道教源流》等書,亦復偏袒佛教。  按:這些倒是俗世常態,不足為患。還是自己有人要緊。  時至今日,道教本身,衰弱到了極處。
  • 素食文化:時尚與感恩——靈山素食進江南大學
    圖片來源:靈山社區導語:中國素食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齋」,「齋戒」,「布衣蔬食」等概念就已經出現,佛教傳入中國後,基於慈悲護生的觀念推動了素食文化的廣泛傳播。在近代,由於經濟,倫理和營養學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義逐漸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在東西方出現了許多提倡素食主義的團體。
  • 道教中的神仙不一樣,「神」和「仙」誰的地位更高?
    很多人提到「神仙」這個詞的時候,會不經意間將神和仙視為一個概念,但是,在道教中,神和仙之間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並且,基於神和仙概念的不同,還嚴重影響到了外來文化在中文語境中的翻譯情況。那麼,「神」和「仙」之間的概念有什麼不同,並且,這二者誰的地位更高?這一切,還要各位看官聽小編慢慢道來。
  • 素食文化:素食太空餐 太空船和地球採用素食非常重要
    所以,在宇宙飛船採用素食也很重要,不僅是因為現實的問題,而且也為了長養慈悲心,特別是如果每個人都吃素,饑荒和環境汙染等問題都會有效地消失。當航天員搭乘太空梭來執行短期性的任務時,他們的食物都是在地球上種植和製造的,每人每天限量四磅食物。但是對於火星之旅之類的長期太空旅行,食物的製備和儲藏就面臨了更大的挑戰。
  • 「拜太歲」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嗎?
    近期,有網友吐槽說,有的佛教寺院在給信眾做「拜太歲」法事。按照傳統的觀念,都覺得應該道觀做這類法事才比較說的過去,但有的佛教寺院做這類的法事活動,就被認為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那麼,首先讓我們料了解一下什麼是太歲。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中華文化流傳了幾千年,涵蓋甚廣,有琴棋書畫,也有很多匯聚了先輩智慧結晶的民間工藝。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中華的三大「教派」。,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