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皇帝大多信奉道教,而平民大多信奉佛教

2021-01-15 網易

  

  嘉靖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道士皇帝」,他二十多年來不上朝,整天醉心於煉丹修道。

  宮中每次齋醮,都需要祭祀文章,這種文章被稱作青詞,比較難寫。因為皇帝沉迷道教,自然上行下效,大臣們為了討好他,紛紛專心撰寫青詞,很多人也因此得到提拔,受到重用。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更是被人們譏諷為「青詞宰相」。

  嘉靖皇帝渴望長生不老,他寵信的道士告訴他,每天喝早晨的新鮮露水,有助於延年益壽。於是,嘉靖命令宮女們每天凌晨採集露水。這讓宮女們苦不堪言,最後爆發了壬寅宮變,嘉靖差點被殺死。

  嘉靖對道教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不穿龍袍,改穿道服,對道士更是言聽計從。因為道士藍道行不喜歡首輔嚴嵩,在扶乩的時候,說「嚴嵩是小人」,這竟讓嘉靖逐漸冷落了服侍自己二十多年的嚴嵩。他還相信道士說的「二龍不能相見」理論。因此,他竟長期不立太子,也不和自己的兒子見面。

  

  上圖_ 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

  其實,不僅嘉靖皇帝,明朝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信奉道教。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但當年奪取天下時,他宣稱自己夢遊天宮,見到了道家三清。即位後,他對正一道首領張正常倍加禮遇。洪武七年,朱元璋親自製定道教齋醮儀軌,頒布全國實行。

  朱棣通過造反,才登上皇位,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道教大神真武大帝的幫助。因為之前朱棣被封燕王,負責鎮守北方,而道教的真武大帝,也是負責鎮守北方。

  所以,朱棣登基後,敕封真武大帝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修建武當山的宮觀。縱觀整個明朝,除了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外,其餘皇帝大都信奉道教。而對真武大帝的信仰,也在明代達到了頂峰。

  不僅明朝皇帝普遍信奉道教,其實宋朝的大多皇帝也是信奉道教。宋真宗時期,因為和遼國戰爭失意,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到道教上面,並宣稱夢到神仙趙玄朗,並尊趙玄朗為趙氏祖先,開始大力推廣道教。

  

  上圖_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到宋徽宗時期,對道教的信奉,更是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且花費巨大,大興土木,興建宮觀。此外,他還熱衷於為神仙人物加封賜號。

  除了明朝和宋朝,唐朝更是把道教作為國教。縱觀中國歷史,雖然有些皇帝也信奉佛教,但是大多數皇帝痴迷於道教。而民間正相反,百姓們信仰最多的卻是佛教。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幾百年發展,到南北朝時,開始興盛起來。杜牧在詩句中記錄了這一盛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唐朝時,出現了玄奘、慧能等一些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師,這極大的促進了佛教的繁榮和傳播。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比較著名的滅佛事件,因為當時的寺院和僧侶太多,他們佔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資源,而且又不用交稅,已經嚴重阻礙到國家的發展和稅收情況。

  所以,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不惜動用國家武力強制改變這一現狀,而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佛教的繁榮情況。到了明朝的時候,更是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現象。

  雖然,道教在民間也很有影響力,但是和佛教相比,還是要差一些。

  

  上圖_ 佛教畫像

  

  上圖_ 佛教畫像

  那麼,為什麼歷史上大部分的皇帝信奉道教,而百姓卻大多信奉佛教呢?

  

  道教宣揚世人可以通過修行,今生得道成仙,這自然讓很多人趨之若鶩。

  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渴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去海外尋求長生不老藥。漢武帝、唐玄宗晚年都服用仙丹,都是希望可以長生不老。

  佛教不宣傳今生會長生不老,它宣傳人來到世間是受苦的,而這正符合廣大人民的現狀,抓住了人們的心理。

  佛教還宣傳因果報應,今生受苦,是因為前世沒有好好修行。今生的命運很難改變,只有今生好好修行,來世才會有好運。這成為人民的精神鴉片。

  

  上圖_ 大般涅槃經 (部份)

  

  作為皇帝,後宮自然有很多女人。很多皇帝,都沉溺於美色。而佛教主張禁慾,這自然不會受到皇帝們的歡迎。

  皇帝們白天要忙於政事,後宮妃嬪又多,晚上行房時,有時難免身體會吃不消。但是,很少有皇帝會控制自己。而道教的房中術,以及煉丹術,都可以解決皇帝的問題。更何況,道教還有採陰補陽之說,這更會受到皇帝們的歡迎。

  而對於廣大平民來說,道教的這些東西,是不太現實的。

  

  上圖_ 薩天師又稱薩真人,中國道教信仰的神仙之一

  

  古時候的平民,大多生活窮苦,經常為解決溫飽問題發愁。而道教是講究煉丹的,煉丹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的,沒有經濟基礎,就無法取得煉丹原材料。

  廣大平民,一年四季都忙於農事,也沒有時間去研究這些。

  

  佛教之所以在民間,影響力一直比道教大,就是因為其理論體系、教理教義、宗教儀軌等各方面都比道教完善。

  道教中的神話人物比較亂,經典書籍也缺少。很多方面,道教都是在借鑑佛教的,比如地獄、輪迴等思想。

  道教還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就是通過修行,今生可以得道成仙。這種思想宣傳久了,信徒多了,如果沒有成功案例,自然會動搖人們的信心,影響信徒的發展。

  

  上圖_ 道教人物畫

  

  上圖_ 道教人物畫

  

  佛教中的很多佛菩薩,都有普度眾生的大願的。很多和尚,也都積極宣揚佛法,以求普度眾生,積累功德。而道教關注更多的是個人,個人能夠通過修煉,得道成仙。

  他們沒有佛教徒普度眾生的使命感,自然,在民眾中的影響力更差一些。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多道士都是瘦子,而和尚都是胖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為什麼大多道士都是瘦子,而和尚都是胖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說到宗教,不得不說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其實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面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現如今世界各國也有各種各樣的宗教,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國外也有伊斯蘭教、天主教等等。
  • 為何古代僅秦始皇穿黑龍袍、後代帝王大多穿黃袍?真的只是專家說的...
    眾所周知,秦朝時期人們大多崇尚黑色,就連秦始皇的龍袍也是黑色的,那為什麼後面的歷代帝王都是穿紅色龍袍或黃色龍袍呢並且除秦始皇之外幾乎沒有人再穿黑龍袍了,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呢?還是真的如所謂的專家說的那樣,他們不敢穿了呢?其實這跟風水五行八卦有關係,由於秦始皇所在的秦朝屬水德,因此與黑色所對應,龍袍也自然以黑龍袍為宜。
  • 印尼是世界信奉伊斯蘭教最多的國家,華裔為何不信,而信基督教?
    在我們印象中,世界上伊斯蘭教主要在中東和阿拉伯地區,那裡是伊斯蘭教聚集的地方,其實全球信奉伊斯蘭教最多的國家卻不在中東和阿拉伯地區,是在亞洲,但不在中亞,而東南亞,此國就是印度尼西亞。據資料記載,印度尼西亞總人口2.58億,其中爪哇族佔45%,有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若我們依照關於張陵的歷史記載,張陵是沛人客居蜀地,沛這個區域的確和太平道的活動範圍比較接近。陳寅恪先生和柳存仁先生的研究中都已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妨說,道教並不是在特定的歷史時間點上出現的,道教的緣起及其發展起點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道教本身的定義方式。
  • 道教中祭拜的三清道祖指的都是誰?
    大多數的宗教都有它們的神,基督教信耶穌,伊斯蘭教信奉真主—安拉,佛教信奉佛陀,而道教則信奉「三清道祖」。"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
  • 同樣都是吃素,為什麼道士清瘦而和尚大多發福?並非你想的那樣
    相對於我國本地宗教道教來說,知名度並不如佛教,道教最早源起與春秋戰國的方仙道,這是一個崇拜多神教的原生宗教,宗教宗旨主要追求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道教雖在戰國時期為諸子百家,但在漢朝之後才有基本的團體。道教和佛教,在歷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一筆,不過歷經千年的發展,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道教和佛教的人都是禁止吃葷腥的,雖然同樣是吃素,但道士為什麼大多都十分清瘦,而僧人卻大多發福呢?
  • 一個國民長得不像歐洲人的歐洲國家,是歐洲唯一信奉佛教的國家
    該共和國是歐洲唯一信仰佛教的地區。首府埃利斯塔。市內的釋迦摩尼大金寺是歐洲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區處於草原,半沙漠和沙漠帶,地表水極少,其總面積為76,100平方公裡,超過了比利時,丹麥,瑞士和荷蘭總面積的總和。卡爾梅克人系衛拉特人的後裔。屬蒙古人種西亞類型。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一千多年的歷史,佛道兩教之間的爭辯是非常激烈的,從來就沒有和睦過,加上政治因素的推波助瀾,它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緊張。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興盛。戰火紛飛、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往往是宗教滋生的溫床。人們面對現實的無力感,便需要有宗教來聊以寄託。佛教這種宣揚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精神,尤其適合這種戰亂社會狀況。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印度河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的懷抱中成長,它匯合了無數的冰川和雪山化成的明澈之水,穿過高山,走過平原,最後奔向浩瀚的大海,奔向生命的歸宿,映襯的則是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進程。印度河平原可謂是人間少見的淨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衝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是印度歷史最悠久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在印度河流域中形成的印度河文明是古代的農耕文明。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起源的本土宗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深受百姓推崇;而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發展以來,其受歡迎、推崇的程度與我國本土道教不相上下。眾所周知,道教推崇自由、修身養性,佛教信永生輪迴。可就是這樣兩個涇渭分明的宗教,為何就在素食主義上取得了共識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 「仙丹」帝國:這個朝代的皇帝,為什麼沉迷長生不老藥?
    後來,唐憲宗時的朝臣李藩也說,「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但因為服用丹藥而亡,李世民在唐朝皇帝中只是開了先例而已,此後,他還將有四位子孫在當上皇帝後,因為服用丹藥以致暴斃或被殺。長生不老和丹藥,將是此後困擾唐朝皇帝的終極毒藥。2在李世民以前,服用丹藥的歷史由來已久。
  • 漢朝皇帝做一夢,從印度傳來佛教,和道教在皇宮鬥法
    死在路途上的中國人和印度人,比到達目的地的人還要多。據說,在求神、拜佛的香客中,死亡率竟然高達九成,出去的人中,十個人裡面能回來一個就算不錯了。大家對於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是很熟悉的,對西天來到中國的神仙們,知道的就不多了。實際在歷史上,從印度來到中國的僧人、商人和官方使者是非常多的。
  •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菩薩皇帝」,40年未近女色,死因卻成了千年笑柄
    在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裡,誕生了很多王朝,很多帝君,有英勇能幹,也有荒淫無度,還有碌碌無為的皇帝,有好的就有壞的,那些昏庸無度的皇帝也往往遭人唾棄。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一位奇葩皇帝,為何要用奇葩二字呢,因為他出淤泥而不染,40年未近女色。
  • 佛教:梁武帝,四次捨身棄道歸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爭議的帝王。他與南齊同族,仕齊,齊末大亂之際任雍州刺史,遂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晚年他信奉了佛教,以帝王之尊傾力推崇,有皇帝菩薩』之稱,「幾可謂以佛法治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佞佛過度,荒政害民,造成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以致百姓窮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於公元579年將他餓死於臺城。可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不過僅對佛教來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
  • 歷史上劉莊在夢中夢見金人,為佛教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那個I時候,精通儒家學術的人,得知皇帝如此尊崇儒術,就從各個地方背著書I籍趕往京城。光武帝在京城修建了一所太學,設置了五經博士,讓那些精通經書之人在裡面講學。京城中的學術氣氛立即變得濃厚起來,儒家的忠孝節義等學說對維護專制統治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光武帝死了之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繼承王位。漢明帝不但信仰儒家學說,而且還信仰佛教,利用佛教的教義來更好地維護他的統治。
  • 唐代君主狂熱崇佛,會昌滅佛大傷元氣,佛教再也不復盛況
    唐代佛教的興盛與唐朝皇帝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唐朝實行儒、釋、道三家並用的政策,不僅在政策上,還在經濟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唐朝歷代皇帝特別是一些有作為的皇帝都很崇奉佛教。唐代的開國君主高祖李淵就十分崇奉佛教。李淵在做隋朝鄭州刺史時,二兒子李世民時年九歲患病,李淵親自到寺廟祈禱,李世民的病好了之後,他認為這是佛的「保佑」,為了還願他造了一尊佛像送到廟裡供奉。
  • 野史探秘:她,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野史探秘:她,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年間,時局並不太平,政權兩分,但魏強大,南齊式微。後宣武帝拓跋恪(元恪)南下出兵伐齊,佔據數地,北魏國勢盛極一時。當時百姓信奉佛教,官宦子女都以出家修行為榮。北魏的寺廟有萬所之多,其中的「富家」僧徒更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