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探秘:她,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年間,時局並不太平,政權兩分,但魏強大,南齊式微。後宣武帝拓跋恪(元恪)南下出兵伐齊,佔據數地,北魏國勢盛極一時。
當時百姓信奉佛教,官宦子女都以出家修行為榮。北魏的寺廟有萬所之多,其中的「富家」僧徒更是不計其數。當時有名的寺廟都會充作書院,教導那些個豪門子弟。
各個僧尼寺廟之間常有切磋比試,以華國寺為首,多年格局未被打破。後來有一個名為瑤光寺的小寺廟出了一名才貌俱佳的女弟子閨名喚作承娘者,一篇佛經論著拔得頭籌,為瑤光寺立下功勞。主持欣喜,問承娘有何心願,承娘答:願以女子之身,為眾男兒所不能為。主持大驚,自以為窺其心智,遂不再過問世事,閉門修行。
承娘當時不過二八妙齡,生活富足,正是心高氣傲時候,話說出口其實並沒有想那麼多。
承娘的父親是文臣,而她卻自小嚮往策馬揚鞭的將軍,當年皇帝南下伐齊的時候,承娘就想要女扮男裝披甲上陣。可惜對自己管束太嚴,除了每日去修行,承娘只能在閨房做女工。
閒時承娘寫下一首長詩,卻被姑媽發現了。姑媽是正統的女子,又早早出家做了尼姑,每日宣講的都是女子當如何寧性靜神,如今看到自己的侄女寫這麼「有失體統」的東西,哪裡能不生氣呢?
姑媽怒而要求承娘銷毀詩作,跟自己一同皈依佛門,食齋茹素。承娘心性高傲,不願被時局束縛,反而將詩作流傳於市集。那是知書達理
的乖乖女第一次對命運的反抗,也是男權社會之下作為一個女子的第一聲呼喚。但是,這一切讓姑媽損失了顏面。
姑媽常入宮講經,她知道承娘不願被世俗束縛,於是趁機在宮中暗暗透露出侄女的心性和美貌。皇帝元恪時常聽人說起司徒家的承娘是如何貌美如花、溫柔小意,時間久了就動了心,暗示自己將要迎承娘入宮。
承娘的父親司徒大人是個老老實實的「忠臣」,馬上叩首表示皇上看上承娘是她的榮幸,只是承娘幼年對忠勇大將軍楊將軍動過心,若楊將軍不娶,怕是小女不肯死心。皇帝愛惜楊將軍的才華,並沒有治罪,反而為他賜婚。
隔年年初,皇帝下旨升了司徒大人的官職。就這樣,承娘稀裡糊塗地被一頂轎子抬入宮城。
初入後宮,承娘對那個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是有憧憬的。畢竟,那是南下伐齊,並收復三州的男人啊。而皇帝信奉佛教,對在寺廟大比上奪得頭籌的承娘很是喜愛。
然而宣武帝已經有了皇后。高皇后對後宮的女子多有不善,不希望有人跟自己搶皇帝的寵愛。當時後宮的妃子們都很是收斂,不敢有爭寵的行為,除了承娘。承娘是個聰慧的女子,她很會討宣武帝的開心。高皇后挑不到承娘的錯處,只好把目光放到她的家人身上。
承娘在瑤光寺修行的時候,曾經有一名交好的小沙彌。高皇后找到他,威逼利誘讓他詆毀承娘的名聲。宣武帝是皇帝,皇帝都會有疑心病,更何況,承娘的父親就曾經說她戀慕過楊大將軍。
自己喜歡的女人曾經竟然是個不成體統的,宣武帝很是生氣,但顧念情誼,並沒有用治罪,只是疏遠了承娘。
這場危機,被承娘化解了,但是也埋下了一個隱患。承娘並不想死,事實上沒有人願意去死。經過這一場變故,承娘也認清了現實:男人的寵愛靠不住,皇帝的寵愛更靠不住。今天他為了一個小沙彌可以疏遠自己,明天就可能為了這樣那樣的理由死無葬身之地。
於是,承娘開始為自己積累人脈。當年一同在瑤光寺修行的同僚大多仰慕於她,又因為在大比上奪魁,所以被眾公子王孫知曉。自詡風流的男子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一位才女被賜死,多番周旋,又以佛家思想勸說宣武帝,所以當承娘所生的兒子被冊封為太子後,宣武帝也沒有下旨處死她。
這,讓承娘嘗到了甜頭。公園515年,先帝因病去世,太子元詡即位,太子年幼,由太后胡承華掌權聽政。承娘,就是胡承華。至於那個先皇后高氏,既然對先帝情深不渝,那就去瑤光寺為先帝祈福去吧。
她是個極其有野心和抱負的女子,恨不生為男兒身,可是她表面上卻是個溫柔似水的女子,因為恰當的示弱會在這男權的社會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好處。承娘掌權十數年,為了北魏兢兢業業。她先是以雷霆手段根除先帝末年留下的弊病,又多番結交讓幼帝在朝廷站穩腳跟。
可惜,皇帝是會長大的。皇帝長大了,不管她是如何為江山鞠躬盡瘁,不管她是如何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她都要把這辛苦打下的基業交到那個只知道吟風弄月的小子手裡。
攻訐她的罪名一個接一個的被杜撰出來,不守婦道、荒淫無度是殺死一個女人最利的刀。而對於承娘來說,這把刀,握在自己的兒子手裡。她為他培養起來的侍衛,送給他安身立命的人馬,此刻全變成了他用來對付她的東西。
元詡帶侍衛將自己的母后堵在寢宮,逼她放權。胡承華指了指面前的兩盞酒杯,笑道:「我兒,你可知上天究竟想把這江山交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