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君主狂熱崇佛,會昌滅佛大傷元氣,佛教再也不復盛況

2021-01-09 歷史人物花名冊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漫長時,得到了相當廣泛的傳播。佛教在中國的地位在六朝時漸臻穩固。在周武帝禁絕佛教之後,隋文帝又力信佛教佛教再度興盛起來。唐代佛教更是發展到了頂峰,具有不同特點的各個佛教宗派也都在這個時期相繼形成。唐代佛教的興盛與唐朝皇帝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唐朝實行儒、釋、道三家並用的政策,不僅在政策上,還在經濟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唐朝歷代皇帝特別是一些有作為的皇帝都很崇奉佛教。

唐代的開國君主高祖李淵就十分崇奉佛教。李淵在做隋朝鄭州刺史時,二兒子李世民時年九歲患病,李淵親自到寺廟祈禱,李世民的病好了之後,他認為這是佛的「保佑」,為了還願他造了一尊佛像送到廟裡供奉。在他登基做了皇帝之後武德二年1619)在京師聚集高僧,設立「十大德」管理天下僧尼。之後,大臣傅奕多次上書請求滅佛,同時也鑑於當時寺廟的混亂狀況唐高祖在武德九年(626) 下《沙汰僧道記詔》,只允許每州留寺、觀各一所。 其實他是通過這種手段來整頓、淨化宗教組織。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他大力倡導佛教。唐太宗自稱是菩薩弟子表示要皈依三寶,為了扶植佛教他專門頒發《佛速教經》他在敕令中說《遺教經》是佛在涅槃時所說之經,其中勸誡弟子十分詳細,但有些弟子對他卻不夠崇奉,因此他下令由政府找人寫經,所需的紙,筆墨等都保證供應。印成之後凡官在五品之上及各州的刺史每人發給一卷,如果看見僧尼行為與經文不符,宜公私相勸令其遵行,唐太宗出於政治目的,還下令在舊戰場建寺廟七所,度僧三千,超度雙方亡靈,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從印度求法回國,朝廷為他組織了大規模的譯場,開始翻譯佛經,在當時影響很大。

武則天上臺扶政之後,把對佛教的崇拜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女人一直是不能做皇帝的,一向以「牝雞司晨,唯家之索」引以為戒,因此武則天做皇帝則名不正言不順。而恰在這時,佛教的《大雲經》使武則天看到了希望。據《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中記載,載初元年(690), 即武則天當上皇帝的第六年,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其中有一段經文說「爾時眾中,有一天女,名曰靜光......佛言天女......以是因緣,今得天身。舍是天形,即以女身,當王國土,得轉輪王......得大自在......汝於爾時,實是菩薩,現受女身。」武則天得到《大雲經》之後,如獲至寶,於是立即「制頒於天下, 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大赦天下」。作為對佛教的回報,武則天大興佛事,廣建寺院,鑄造佛像。在得到《大雲經》之後,又過了四年,即公元693年,印度僧人菩提流志又譯出《寶雨經》十卷。在《寶雨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東方有一個天子去見釋迦,釋迦告訴天子說,我涅槃之後到第四個五百年,如果佛法欲滅時,你便到東北方摩訶支那國去做菩薩,現女身,為自在主,令修十善,建立寺塔,又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沙門。這段話的時間雖然有些問題,因為佛滅到武則天時只有一千一百七十年,但地點很具體,就是指中國。武則天在得到這本經書之後,大加附會,認為所說的現女身,做自在主的就是自己。因此在同年秋天,加尊號為金輪聖神皇帝」 以顯示自己做皇帝是佛的意思,並表示自己對佛教的信奉,另外武則天還親自參加了《華嚴經》的翻譯工作,並為之作序。她還對當時的高僧如神秀和慧能禮遇有加。

唐玄宗繼位之後,有感於佛教勢力的過於膨脹,曾經一度下令減汰僧尼,但還是很尊崇佛教,他在位時期佛教宗派如三論、天台、唯識、華嚴、禪宗等都已相繼建立。從開元四年(716)開始印度一些僧人善無畏、金剛智等來到長安,他們在玄宗的支持下,創建了中國式的另一派佛教「密宗」。玄宗還請不空大師到宮中給自己行了「灌頂禮」 ,從此玄宗成了菩薩戒弟子。開元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佛教也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

玄宗之後,除武宗廢佛外,其餘諸帝基本上都信奉佛教。唐憲宗時期,崇佛活動達到了新的高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迎佛骨」 的事情。當時傳說,鳳翔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 裡面有佛的一根手指骨,塔門三十年開一次,開則「歲豐人泰」,憲宗聽說之後決定迎佛骨入京,在元和十三年(818), 他派太監領著一隊和尚到鳳翔寺迎取佛骨,佛骨到京之後,先在皇宮裡供奉三天,然後分送各地寺廟禮敬供養。

但到了武宗時期,武宗崇信道教,希望能夠服食仙丹成仙。在道土趙歸真、劉玄靜的煽動下,武宗在會昌五年(845) 下令滅佛。武宗滅佛還有經濟上的考慮,當時佛教的勢力十分強大,佔有大量的地產,許多百姓為逃避賦役,大量託庇寺院,使國家的稅收大量減少,再加上一些寺院還發放高利貸,侵奪民田,一些僧侶不受戒規,殘害百姓,因此武宗決定滅佛。會昌滅佛共毀廢大,中寺院四千六百餘所,小寺廟四萬餘所,焚毀了大量的佛經並強令僧尼還俗二十六萬多人,還沒收了寺院的大量田產和佛像等。會昌滅佛使朝廷增加了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武宗之後雖然也有皇帝想恢復佛教,但佛教已經元氣大傷,再也恢復不到以前的盛況。

會昌滅佛是「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四次「法難」中最嚴厲的一次,從此佛教在中國的強勁發展勢頭再也沒有恢復。

相關焦點

  •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許多唐朝的官員就十分自覺且嚴格地吃素,例如著名的詩人、曾經擔任過尚書右丞的王維就是如此,史書加載他「與弟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曾擔任過宰相的裴休也是如此,「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釋典,……中年後不食葷血,嘗齋戒屏嗜欲」。唐朝時如此的官員還有許多,由此可見,唐代的人們確實是由衷地信奉佛教的。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程樂松:提及佛道爭論,先要把兩個東西分開:首先是佛道之爭與夷夏之爭的區別;其次是將佛理和佛教分開。湯用彤先生說:「佛說其有二端,一者為教,二者為理。」澎湃新聞:南北朝時最著名的佛道之爭大抵就是北魏太武帝的滅佛,有人認為篤信天師道的太武帝聽信崔浩的蠱惑轉而打擊佛教,也有人提出滅佛的真正原因是背後的經濟因素,太武帝滅佛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 為何北魏太武帝要滅佛?佛道之爭是表象,佛教與王權的矛盾是核心
    北魏太武帝滅佛一事,「佛道之爭」只是表象,在事件背後,還有佛儒之爭、佛教與王權的矛盾這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北魏太武帝一開始對佛門並不反感,他態度的轉變經歷了四件事,這也是他執意滅佛的原因。
  • 賈國勇丨佛鈴聲聲(散文)
    那一天,我開車從南陽向魯山進發,準備前往魯山的文殊寺參學,卻被331省道路旁金瓦丹柱的丹霞寺牌坊所吸引,因緣殊勝,我還聽到了丹霞天然禪師禪杖上的佛鈴聲聲。早就知道丹霞天然禪師是六祖慧能弟子青原行思下第二世,唐代的著名禪師,法號天然,因為開山丹霞寺弘利生,被後人稱之為「丹霞天然」,可以說,在我心中早已嚮往,就把車停了下來,說要進山一拜。
  • 佛教:因為天冷,這位唐代高僧居然燒木佛取暖,反而成了經典!
    #佛教#禪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例如,唐代高僧丹霞天然禪師,就以燒木佛取暖這樣極端「大逆不道」的方式,高揚本心自性,「即心即佛」,而成歷史上著名的禪宗公案。丹霞天然禪師是唐代著名禪師石頭希遷門下弟子,他原本要拜在另一著名禪師馬祖道一門下,不過馬祖認為他的老師應是石頭,於是就把他介紹到了南嶽石頭希遷處。他在石頭處侍役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謁馬祖,受「天然」法號。
  • 唐代莆田「伏虎祖師」:數十條讖語一一應驗被尊為閩派堪輿鼻祖
    ,當即雙手合十讚嘆道「此古闢支佛也!」這一天,正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這個呱呱墜地的小孩,正是日後對莆田乃至八閩佛教有著深遠影響的囊山寺開山祖師——妙應禪師。祖師俗名黃文矩,字崇法、子薰,世居莆田黃巷(今涵江國歡鎮黃霞村),法名「文矩慧日」禪師,亦名「涅槃」,後被賜封為「妙應」、「圓智」等。
  • 佛教小故事:丹霞燒木佛
    丹霞天然禪師是唐代著名禪師,因曾駐錫南陽丹霞山(今南召縣丹霞寺),故稱丹霞天然,或丹霞禪師。他原來學習的是儒學,但在科舉途中偶遇禪僧,轉入佛門。曾先後參學馬祖、石頭等法師。禪師就叫人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一看,嚇得大叫說:「燒了佛,這個罪過有多大!要有因果的啊!」可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鬍子、眉毛不久掉下來,還脫了一層皮。佛像是丹霞禪師叫人燒的,可因果反而到了當家師的身上去。這就是禪宗裡面一個著名的奇怪公案,即「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的公案。
  • 佛教: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中的根本佛?至高無上,能力強大
    在佛教的密宗中,有著諸多菩薩、天神以及佛,但是這些神靈都由一個至高無上的本尊佛所領導,這尊佛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在佛教密宗有著非常高的地位,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佛尊,也是佛教密宗中所信奉的最高神靈。無論是金剛界曼茶羅還是胎藏界曼茶羅中,大日如來都是處於最中央的地位,所有佛、天神、菩薩都由大日如來所出,所以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中的根本大佛,地位之高且無法動搖。大日如來,意為佛光普照的意思,也有意為無上榮耀還有光明照耀,在漢地可以意為毗盧遮那佛、毗盧舍那佛等等。這尊佛象徵著無上的真理,最為真摯的佛理。
  • 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
    寫在前面: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信徒數量是最少的,只有5.5億人,並且大多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地區。而中國的佛教徒,不乏富商大賈,至少在中產以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很多人說,佛教是一個理性宗教,近乎「無神論」,而有錢階層是中國最理性的階層。基督教就不一樣了,所有一神宗教,都不是理性的宗教。
  • 不斷深入與擴張:唐代甘蔗種植與製糖業發展,以及對糖作用的認知
    唐代在烹飪方面發現了一系列調料,當時的富裕階層大飽口福,蔗糖更多地食用是飲食變化的一個反映,意想不到的是:佛寺對蔗糖製品的興趣也在不斷地增加。唐朝初年佛教全盛時期,南詔國王在長安宮廷中獻演一個舞蹈,名叫《甘蔗國王》(King of Sugarcane),蘊涵了「佛對眾生的開示,一如甘蔗,眾生皆享其甜潤」。由於佛陀在一個種植甘蔗的地方生活、布道,他的格言和教義中富含與甘蔗相關的隱喻。
  • 風華齊魯|山高谷深崖壁上,深藏57龕唐代佛教造像
    石門坊摩崖造像群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西10公裡的石門坊風景區內,在石門山谷的最北端、唐代崇聖寺遺址的北部懸崖峭壁上。這裡山高谷深,自古以來佛教文化較為繁榮。
  • 佛教:梁武帝,四次捨身棄道歸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爭議的帝王。他與南齊同族,仕齊,齊末大亂之際任雍州刺史,遂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晚年他信奉了佛教,以帝王之尊傾力推崇,有皇帝菩薩』之稱,「幾可謂以佛法治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佞佛過度,荒政害民,造成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以致百姓窮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於公元579年將他餓死於臺城。可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不過僅對佛教來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
  • 明教的第一次大起義為何發生在混亂的五代時期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樞權威不再,戰爭帶來的災難讓底層民眾更熱衷於在宗教中尋找安慰和寄託,這一時期的摩尼教在北方的發展達到高峰,不過好景不長,武宗滅佛後當時所有宗教都遭受到池魚之殃,從此之後摩尼教才開始以一個地下教派的形式在民間低調擴散。
  • 唐代陀螺儀解答千古謎團!
    至此,法門寺的地位大升,達到了國寺的地位,而佛指舍利的迎奉也升了規格。從高宗、武則天、肅宗、德宗、憲宗到懿宗,先後六次迎奉佛骨至皇宮內廷供養。迎奉佛骨,耗資巨大呀,費時頗長,在有識之士看來,這都是勞民傷財之舉。所以在憲宗迎奉佛骨舍利的時候,發生了韓愈諫佛事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當憲宗聲勢浩大迎佛骨之時,全國掀起了狂熱的禮佛風潮。王公士庶,奔走施捨;百姓則廢業破產、燒頂灼臂以求供養。
  •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
    一些故事也以輪迴作為主題,比如唐代袁郊的《三生石》等。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提出,《西遊記》是弘揚道教的,講的是道教的「金丹大旨」,至於對道士的「污衊」,那是全真教派對正一教派的不滿。道家學者李安綱說,西方屬金,虛屬金,金表示元氣。元氣生時,容易走失在外,去西天取經,是將元氣引回之意,他說《西遊記》中蘊含了很多道教術語,不是道家內行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