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坊摩崖造像群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西10公裡的石門坊風景區內,在石門山谷的最北端、唐代崇聖寺遺址的北部懸崖峭壁上。這裡山高谷深,自古以來佛教文化較為繁榮。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臨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文物工作者,對該造像群進行了複查,並形成了《山東臨朐石門坊摩崖造像群調查簡報》。
就此次調查統計看,崖壁共有大小佛龕57龕,另有兩龕因崖壁脫落僅剩龕額,合計59龕,分布在長約40、高約5米的峭壁上。懸崖脫落明顯,整個造像崖壁區為石灰石巖層,由於底部巖層石質較軟,風化嚴重,脫落處已成洞穴狀,洞穴上部的石壁尚有龕眉痕跡。
造像皆為很淺的石龕,這些石龕大小不等,內容各異,最大的石龕高1.03、寬0.68、深0.29米,最小的僅高0.18、寬0.1米。造像種類有佛、菩薩、羅漢及護法像中的天王、力士等形象。造像多有題記,據統計,能辨識字跡的題記28處,另外兩處題記字跡漫漶不清。從可辨識的年號看,除一處為明代外,餘均為唐天寶時期(742~756年)開鑿。
由造像題材可以看出,唐天寶年間彌陀與觀世音在民眾中的信仰還是十分流行的。
石門坊摩崖造像群造像年代集中,造像者身份與目的清楚,即造像者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少,多為普通民眾,不見群體或官方造像。造像目的或為亡者託生西方淨土,或為病者保佑康復,或為親人祈福。
大量的彌陀與觀世音造像題材反映了天寶年間佛教信仰的主體。從雕塑藝術角度看,雖然沒有體量很大的造像,但是多數造像雕琢精美,衣紋線條走向清晰,層次感強,具有較高的雕塑藝術價值。
造像均呈肥美之態,反映了唐代人們的審美風尚與追求。多數造像題刻字跡工整,有些題記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從題記書寫排序看,雖然由右向左書寫居多,但也有幾處題記為由左向右,似乎並沒有嚴格的限制和固定模式。
從造像大多數面部遭到損毀的情況看,或因唐代以來的毀佛運動所致。
[責任編輯:楊凡、楊婷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