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齊魯|山高谷深崖壁上,深藏57龕唐代佛教造像

2020-12-08 齊魯網

石門坊摩崖造像群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西10公裡的石門坊風景區內,在石門山谷的最北端、唐代崇聖寺遺址的北部懸崖峭壁上。這裡山高谷深,自古以來佛教文化較為繁榮。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臨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文物工作者,對該造像群進行了複查,並形成了《山東臨朐石門坊摩崖造像群調查簡報》。

就此次調查統計看,崖壁共有大小佛龕57龕,另有兩龕因崖壁脫落僅剩龕額,合計59龕,分布在長約40、高約5米的峭壁上。懸崖脫落明顯,整個造像崖壁區為石灰石巖層,由於底部巖層石質較軟,風化嚴重,脫落處已成洞穴狀,洞穴上部的石壁尚有龕眉痕跡。

造像皆為很淺的石龕,這些石龕大小不等,內容各異,最大的石龕高1.03、寬0.68、深0.29米,最小的僅高0.18、寬0.1米。造像種類有佛、菩薩、羅漢及護法像中的天王、力士等形象。造像多有題記,據統計,能辨識字跡的題記28處,另外兩處題記字跡漫漶不清。從可辨識的年號看,除一處為明代外,餘均為唐天寶時期(742~756年)開鑿。

由造像題材可以看出,唐天寶年間彌陀與觀世音在民眾中的信仰還是十分流行的。

石門坊摩崖造像群造像年代集中,造像者身份與目的清楚,即造像者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少,多為普通民眾,不見群體或官方造像。造像目的或為亡者託生西方淨土,或為病者保佑康復,或為親人祈福。

大量的彌陀與觀世音造像題材反映了天寶年間佛教信仰的主體。從雕塑藝術角度看,雖然沒有體量很大的造像,但是多數造像雕琢精美,衣紋線條走向清晰,層次感強,具有較高的雕塑藝術價值。

造像均呈肥美之態,反映了唐代人們的審美風尚與追求。多數造像題刻字跡工整,有些題記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從題記書寫排序看,雖然由右向左書寫居多,但也有幾處題記為由左向右,似乎並沒有嚴格的限制和固定模式。

從造像大多數面部遭到損毀的情況看,或因唐代以來的毀佛運動所致。

[責任編輯:楊凡、楊婷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國家5A級景區中的20個佛教景點 山西佔了三個
    河南 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 5A級景區中的20個佛教景點 看看自己去過幾個?
    河南 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 自貢摩崖石刻之洞雲村摩崖造像
    洞雲村摩崖造像位於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洞雲村4組(原屬鴛鴦鄉)東崖坡上,坐東向西,始鑿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分布面積約200平方米。造像一龕三尊,為釋迦摩尼與弟子迦葉與阿難。現為大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隨筆上期有了早年造像賞析鋪墊,現進入隋朝後中國的佛教造像,有相當一部分是上承北朝遺韻,特別是延襲了北齊的藝術風格,使隋初乃至開皇中期之作都沒能擺脫它的影響。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尊阿彌陀佛鎏金銅像,頭作高髻,面龐秀潤,眉細目長。雙眼微開,作靜穆凝思狀。
  • 四川古蹟發現天龍八部 系佛教8種神怪(圖)
    其實,「天龍八部」指代的是佛教裡被教化為護法神的8種神道怪物,而金庸之所以用「天龍八部」為小說命名,其本意也是用佛教中的神鬼來暗指人性的形形色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透露,作為隋唐時期最流行的佛教題材,「天龍八部」在廣元皇澤寺、千佛崖,巴中南龕,安嶽臥佛院、千佛寨等地都有刻畫。
  • 一座不高的小山,因留有多朝代古蹟而成為幹年奇山,連雲港孔望山
    國家4A級景區,連雲港孔望山,說實話,真的是一座不高的小山,但應了古人說過的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因為孔聖人在此登山望海,又有從漢到魏晉、唐、宋、清等各朝代留下的大量的文化古蹟,而成為中國文化史冊上的千年奇山。
  • 張惠明 · 中古時期絲綢之路佛教藝術的施主意願及藝術家的獨創性
    這是典型的涼州石窟的洞窟形制,也是中國早期佛教石窟受印度支提窟影響最常見的窟型。東窟中心塔柱四面均分三層開龕塑像:下層四面各開一圓拱形寶珠龕楣大龕,龕高1.30米,龕內塑一佛坐像。[8]四面龕頂楣拱兩側各塑高浮雕飛天三至四身,凌空而飛(圖2)。此為金塔寺石窟的影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涼州石窟藝術風格的作品,而有學者認為金塔寺石窟的施主就是沮渠蒙遜。
  • 絲綢之路上的這些佛教古蹟,一定不能錯過!
    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其所在的興教寺為佛教唯識宗重鎮,見證了玄奘師徒共同翻譯闡釋佛經以及在東亞地區弘揚佛教的歷史。 大雁塔 始建於8 世紀初,為保存義淨帶回的佛教經像而建,為唐代同類密簷磚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見證了佛教自印度東傳的歷史,也見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流行。 彬縣大佛寺石窟
  • 南天佛國的佛教藝術珍寶
    觀世音菩薩坐像十三世紀 雲南大理國 銅繪漆尺寸:58.5 cm 連底座總高 147 cm法國私家收藏南詔、大理國的佛教造像,門類可分為佛陀、菩薩、天王和明王等,其中最顯耀的即為佛陀。佛陀造像以五方佛為特點,這說明當年佛教密宗盛行。
  • 崖壁上的絲路文化印記
    巖畫,即用金石或顏料在巖石上磨刻、塗畫的圖像,是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在內蒙古陰山地區的崖壁和巖石上,分布著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古代巖畫,構成一條綿延千裡的巖石「畫廊」。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陰山巖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裡。
  • 蒙古地區佛教藝術與彌勒造像——嘉木揚·凱朝
    尊師還請求蒙哥汗,在西藏楚布寺建經堂塑造了高達約50尺高的釋迦牟尼佛(sagjamoni borqan)像,左右塑造了五部佛和彌勒菩薩、文殊菩薩(manshir borqan 蒙古語)、觀世音菩薩(aryabalu borqan蒙古語)等九尊造像。
  •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找尋唐代飲食中的佛教因素,既可以讓今日的我們對唐代的飲食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讓我們對佛教在唐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有一個更加豐富的認識。大家都知道,佛教講究的是以慈悲為懷,因此要絕對地禁止殺生,這是佛教中的八戒之首,因此,吃素以及齋戒就成為了佛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由於唐代的皇帝普遍都推崇佛教,吃素及齋戒也就成為了一種從上至下所有人都必須執行的政治規定。
  • 璀璨的齊魯明珠,古青州的仰天山
    古人云「齊魯大地好風光,一山一水一聖人」。齊魯大地地域遼闊,風景秀美,每一處名勝都讓人怦然心動,而仰天山,這片齊魯大地上因「一竅仰穿,天光下射」而得名的勝地,更是魯中一顆讓人心潮澎湃的璀璨明珠。仰天山森林茂鬱,古蹟薈萃,地形奇特,是難得一見的綜合性景區。
  • 深藏四姑娘山的秘境,美到令人窒息,邂逅童話般的人間仙境
    川西這片土地仿佛深得大自然的深愛雪山、森林、海子草原、湖泊、山谷組成了一幅絕美的畫捲圖源丨ZOL論壇 雨起雲端溝內有37條縱橫交錯的溝壑溪澗,高山雄峙,山水林木秀美迷人,是四姑娘山最有代表性的景區。圖源丨ZOL論壇 雨起雲端溝內兩側皆是山,卻山山不同。很多時候公路似乎被雪山阻擋,但峰迴路轉,則「柳暗花明又一村」。
  • 全球最高彌勒佛造像,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還有雲豹在此活動!
    彌勒佛是佛教菩薩中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被奉為鼻祖。在我們的很多漢傳佛教寺院裡都會常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而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個景點有著全球最高的銅質坐姿彌勒佛造像哦!
  • 觀音道場普陀山 三十二應身渡眾生
    供奉在普陀山普濟禪寺毗盧觀音像毗盧觀音,頭戴毗盧帽,亦稱五幅冠,帽幅上化佛為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身披天衣,結跏趺坐於千葉蓮花臺上。蓮臺的每一蓮瓣上有一小化佛像,作為本佛身現影。菩薩頭戴寶冠,冠下垂紺發,冠中有化佛,結跏趺坐於蓮花臺上,或赤腳持立於蓮花臺上。十一面觀音,別號大光普照觀音。其基本形相是觀音聖像上再加10面相,合為11面。這10面,按佛教說法顯示觀世音菩薩觀照十方。在六道中,攝化修羅道,憐憫眾生愚,而現大光普照之相。佛教協會藏有雕塑十一面觀音像。數珠手觀音,又叫數珠觀音。數珠即念珠,是誦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之法器。
  •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近期,延慶區白河堡(bǔ)水庫持續向下遊輸水,隨著水位降低,這組摩崖造像漸漸露出水面。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白河堡水庫蓄水36年以來,佛爺灣摩崖造像的首次「現身」。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唐代大象來源本土野象唐代的地理區域一共劃分為15道,其中有野象生存活動記載的區域有4道,分別是淮南道、江南道、山南道和嶺南道。這4道區域面積覆蓋範圍是相當大的,大體相當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整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