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塔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其所在的興教寺為佛教唯識宗重鎮,見證了玄奘師徒共同翻譯闡釋佛經以及在東亞地區弘揚佛教的歷史。
大雁塔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公元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大雁塔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閣樓式磚塔。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的佛教傳播歷史。
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中國化的過程。
小雁塔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始建於8 世紀初,為保存義淨帶回的佛教經像而建,為唐代同類密簷磚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見證了佛教自印度東傳的歷史,也見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流行。
彬縣大佛寺石窟
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建於公元7至10世紀,是唐代都城長安附近中國式石窟藝術的重要佛教遺存,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特別是其唐代大佛雕塑為長安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至關中地區並廣為流行。
其石窟的造像樣式和題材也反映了長安佛教流行的時尚,是中國化的佛教藝術的珍貴遺存,展現了7世紀以後中原作為世界性佛教傳播中心的地位。
麥積山石窟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開鑿於公元5至13世紀,是河西走廊及其周邊地區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群,以其明顯反映中國佛殿建築形象的石窟形式及最早期的經變畫,成為絲綢之路佛教藝術轉折性階段的重要遺蹟。
麥積山石窟中保存的6世紀左右的中國式窟簷、窟體建築,是石窟形式中國化起始階段的代表性物證。
炳靈寺石窟
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公元4至10世紀持續開鑿,因高達27米的171窟大佛和169窟6號龕保存的迄今在中國佛教石窟寺內發現的最早的「建弘元年」墨書紀年題記(420 年)而聞名。
炳靈寺石窟位於當時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附近的位置,使得其佛教藝術受到了同時代西方、南方和中原的多重影響,因此相比於其它佛教石窟寺,炳靈寺石窟也攜帶了更多反映絲綢之路多民族關係的歷史信息。
蘇巴什佛寺遺址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蘇巴什佛寺於公元3至10世紀持續沿用,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佛寺遺址。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稱其為「雀離大寺」,《梁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則記為「 雀梨大寺」(鳩摩羅什之母聽法處),也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載的「 昭怙釐大寺」,為龜茲王家寺院。
蘇巴什佛寺遺址現牆體大部分存在,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天山南麓古龜茲地區的重要佛教建築群遺址,展現了絲綢之路上古龜茲地區長期作為西域佛教傳播中心的歷史。
高昌故城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公元前1 世紀至公元14 世紀絲綢之路東天山南麓吐魯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鎮,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門戶,城內單佛教寺院就曾有五十多處。
作為公元5-7世紀的高昌郡和高昌國國都、7-8世紀的唐帝國西州治所以及9-13世紀高昌回鶻王國的國都,它以城址及周邊的寺廟、石窟寺、墓葬等遺存見證了古代高昌國和高昌回鶻王國等西域民族及其文明,見證了中原王朝郡、州縣等建置對西域廣大地區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保障。
交河故城
位於新疆吐魯番市西10公裡的雅爾乃孜溝村一帶,地處東天山南麓,東距高昌故城37公裡,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4世紀絲綢之路上吐魯番盆地的重要的中心城鎮。公元640年唐開始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成為唐王朝經營天山南麓乃至西域廣大地區的重要行政、軍事、交通、宗教中心。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交河故城內曾經佛寺廣布,各功能區劃中的主要建築單元幾乎都有佛教建築遺蹟, 現在交河故城殘存的佛教遺蹟仍有80多處。
克孜爾石窟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是公元3至9世紀開鑿於天山南麓古龜茲地區的佛教石窟。
4世紀開始建造的克孜爾石窟「大像窟」是世界同類洞窟中現存開鑿年代最早者。這種在開鑿大像窟並在洞窟內雕塑大佛的傳統對新疆以東地區石窟的開鑿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有可能影響了阿富汗等地區。
圖文來自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