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蹟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9月5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宣布,在未來4年裡故宮將致力於改變既有展陳格局。9月29日,故宮從斷虹橋到冰庫的西部通路將率先開通,此後皇家冰 庫、御膳房、太子居住的毓慶宮也將陸續開放。與此同時,故宮城牆開放長度也有望增加,更多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及藝術品將陸續與廣大遊覽者見面。
從2002年到今天,故宮的開放比例已經從30%大幅增長到了65%,到2016年年末,這一比例將進一步增加到76%,並計劃在2025年達到85%。擴大開放面積,增加了公眾所享有的文化資源,意味著遊人能更好地體驗明清皇城文化。
這樣的開放計劃對公眾有百利而無一弊。然而不同觀點認為,一處古蹟開放程度越高,保護難度就越大,所面臨的風險也越多,在不開放的條件下,對文物和古蹟的保護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這種觀點頗受認可,很多名勝古蹟都是部分開放乃至完全封閉的。
一味強調文物保護,將開放視作一種威脅,就因噎廢食了。文保工作者不能忘記保護文物與古蹟的初衷。文物與古蹟的價值在於它們代表了人類文明的豐 碩果實,傳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蹟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充分開放文物古蹟,可以給人以文化的浸潤、歷史的教育、思想的啟迪。如此種種,是被封條封鎖的古蹟和深藏庫房之中的文物所無法做到的。「國有文 物保護單位應當儘可能向公眾開放;由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使用的,應當創造條件實行局部或者定期開放」,已被寫入《文物保護法》送審修訂 草案中。新法律在未來對各地文保單位的要求,體現了將保護文物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的思路。
當然,像秦始皇陵這樣依然深埋地下的古蹟,別說對外開放,哪怕進行考古發掘,都可能會對文物造成嚴重損害。如果開放必然損害文物,當然要以留存文物為重。
去年9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向《學習時報》透露,全國4296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有超過50%未向公眾開放,這2000多家不對外開放 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不可能都有保護困境。歸根結底,還是這些單位對文物古蹟的開放不夠重視。文物古蹟被佔用也是開放難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的文保單位打著 「為保護而不開放」的旗號,遮掩其它的問題,是值得人們關注的。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