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報導了河北衡水563歲安濟橋被鋪水泥磚一事。事情的緣由是兩個月前某自媒體稱,古橋石頭被換成了水泥磚,引發人們高度關注。網友們質疑這是破壞式修復。當時負責安濟橋修繕工程相關負責人向東方今報表示,儘量採用原本橋面石頭進行修復,只是在橋面石頭不夠的情況下,採用可做舊的大青石進行填補。
即便如此,關於安濟橋修復的質疑沒有停下的跡象,所以才有了兩個月後媒體的進一步抽絲剝繭的調查報導,以回應公眾關切。
衡水安濟橋中孔橋面已鋪設新條石。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馮維健攝
無獨有偶,不少網友為了960歲的山西應縣木塔也操碎了心。應縣木塔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的、可登臨的木構樓閣式建築。然而,這個古木建築文化瑰寶的命運正岌岌可危。據人民日報報導,近些年,應縣木塔的傾斜問題成了文物界的老大難。
應縣木塔二層西南內、外槽傾斜現狀。人民日報 任 超攝
隨著城市發展,大量的城市古蹟的保護被提上日程,一方面由於公眾人文素養的提升,公眾關注度極高;另一方面是,相關部門城市規劃思路的轉變,假古董易造,真文物無價。城市古蹟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積澱,是一座城市的文脈之魂。因此,城市古蹟古建築的每一個動作,都能牽動人們的每根神經。
從專業的文物保護來講,為了確保安全,能不修就不修,能不動就不動。
具體到衡水安濟橋和應縣木塔而言,相關部門的工作還可以更細緻一些。衡水安濟橋修複方案是否只有鋪設新條石這一個選擇。這其中相關約束、監督、溝通的機制應儘快建立,畢竟原汁原味的文物才是真的「香」。而近些年來,應縣木塔卻是在多方爭論中,加固方案一拖再拖。這其中有技術決策風險存在,才造成加固方案實施裹足不前。但也佐證了文物保護等部門的尷尬困境。政府應對相關部門政策財政傾斜,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文物保護的隊伍當中。
從國外遺產保護經驗中,人們或許能得到一定的啟示。對羅馬的競技場,義大利並不急於將它恢復原樣,不搞大規模修復,更不重建。在一段羅馬競技場的殘垣斷壁中,人們領略了歷史的魅力,更看到了城市的積澱。
一座城市因為一個古城遺蹟而聞名全球,可見深度挖掘古蹟的文化價值遠勝於對其修修補補。例如,使用光影技術還原真實歷史場景,不大拆大建,適當修復增強人們沉浸式體驗等。如此,讓城市古蹟生命力得到新的延續,成為城市精神的載體。
總而言之,文物保護不單單是一個部門的事,需要理順相關機制,建立監督的渠道,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中擘畫城市古蹟的藍圖。
作者:喬妙妙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