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泥森林裡修復生態,這個叫做「城市荒野」的工作室在上海都做了...

2020-12-03 好奇心日報

上海浦東有一片 3000 平米的生態保育區,和大尺度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相比,這個不足半個足球場大小的保育區有些侷促,夾在高架橋和居住小區之中。但這裡容納了 260 種本土植物和 180 種本土動物,斐豹蛺蝶、黑脈蛺蝶、扁鍬甲和金錢蛙出沒其間。

「城市荒野工作室」是它的營造者。2015 年,他們與浦東綠化局合作了「宜嘉苑生態保育區」,鏟掉原本的綠地,重新設計、管理和引種。不同於傳統造園者,他們沒有一張「花卉採購清單」可供勾選。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類活動,大量本土物種不斷消失。

保育區內,為了復育蝴蝶種植的竹葉椒來自太湖的一個島嶼,這種植物為許多蝴蝶幼蟲提供食物。「你在上海已經找不到它了」,30 歲的郭陶然是工作室的創始人之一,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專訪時,他向我們描述如何在這個現代化都市的邊緣和角落追蹤本土物種。

這像是一個現代版本的「植物獵人」故事,幾個世紀前,富有探險精神的植物學家乘坐「奮進號」到達未知地,將那裡的種子帶回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直到今天,邱園的植物學家仍在進行系統性的種子收集。

郭陶然們的「未知地」就在上海。

保育區的一個夏夜,「不請自來」的金錢蛙

岑卜村位於上海西郊澱山湖畔,這裡是城市荒野工作室的物種考察地之一。近年來,這個村子因為螢火蟲變得熱鬧起來,但過多的遊人也造成螢火蟲數量銳減。

郭陶然和同伴們在這裡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和水生植物「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另有水鱉科的一種一年生植物「龍舌草」(Ottelia alismoides),生在一段溝渠中。根據 2016 年發布的「上海數字植物志」,原產上海的龍舌草如今已經極為罕見。

他們在公眾號上發布的考察手記都頗有趣味。岑卜村的這棵龍舌草有了強烈的「求生意志」:根系已經腐爛,植物漂在水中,孤零零一朵花,在金魚藻的包圍下「艱難求生」。另一趟白龍港之行有些輾轉,只收集到了一種「鼠尾草」(Sporobolus fertilis)——並不是每次踩點都能有所得。哲學系畢業的郭陶然幾句閒筆,介紹起了「另一面」上海,這裡有灘涂、蘆葦和亞洲最大的汙水處理廠,每天處理 356 萬人產生的汙水。

收集到的紅板歸種子

紅板歸

收集到的溼生植物物種在大棚內進行發芽實驗

郭陶然在大棚內種植麝鳳蝶的寄主植物馬兜鈴,用以繁殖麝鳳蝶

大棚內種植的竹葉椒,引來柑橘鳳蝶在此繁殖

2018 年初,他們把植物基地搬到了城郊閔行區,一個佔地 4 畝的大棚,物種考察獲得的植物和種子在大棚內匯集,繁殖收種。經清洗篩選、乾燥處理,放入乾燥劑和除氧劑,密閉封存在冰箱裡。工作室有了自己的「種子庫」,目前已收集了 120 多種。但很多種子數量有限,一些已經被篩選種在了宜嘉苑保育區內。

宜嘉苑將原本綠地上的植物全部剷除,這種「強幹預」是為了消滅入侵物種。根據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對上海植物的普查,本土植物中約有 290 種分布範圍極小、數量稀少的植物很可能已經消失,而入侵物種的數量卻從 279 增至 367 種。

「前幾年有新聞報導,一些人買下了一塊地,什麼也不做,就讓它自然生長。聽起來很有情懷,但一看照片,自由生長的全部都是『一枝黃花』這樣的入侵物種」,郭有些後悔前期的「強幹預」還不夠,沒有打土壤封閉劑,建成後保育區的一項日常維護就需要清理這些新冒頭的入侵物種。

在密密麻麻的金魚藻中「求生存」的龍舌草

發現龍舌草就是在這段溝渠裡,相比於金魚藻,龍舌草們更大的「敵人」是城市化進程

在水泥森林裡修復生態,這像是一句浪漫的口號,但郭陶然和同伴們面對的問題不僅於此。既有的市政建設是其一,宜嘉苑保育區原本是一片綠地,其中一片水塘下有軍用電纜,為了避開,需要另闢一處水塘。

引進昆蟲同樣不簡單。復育蝴蝶在技術上並不那麼困難,美國加州的水生生物學家 Tim Wong 用了三年時間復育了珍稀的美洲藍鳳蝶。Tim 在另一個城市的植物園裡借到了蝴蝶的食物「加州馬兜鈴」,在城郊找到了蝴蝶幼蟲,回到自家後院設置了一個可以遠離天敵蜘蛛和蠼螋的模擬環境。「後院實驗」很順利,如今他已經開始向外輸送復育成功的美洲藍鳳蝶。

浦東保育區的環境則更複雜,一些趨光性的昆蟲會撲向一旁高架橋上的路燈,比如綠尾大蠶蛾,光照也會影響一些在夜間交配的昆蟲。

保育區的另一邊是居住區。有人在水塘裡偷偷設置了「地籠」,這種自製工具可以捕捉小龍蝦。去年水塘換水,工作人員發現之前投放的魚苗幾近消失,郭陶然猜測有人電魚,殺傷性更大。

兩年多的營造,這個迷你保育區逐漸成型。按照傳統園林景觀的審美,它並不「好看」,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灌木叢。郭陶然們則欣喜於逐漸增多的蝴蝶、甲蟲、蛙類,水生植物開始此消彼長。

加州生物學家 Tim Wong 在自家後院營造的蝴蝶生境(圖 / Instagram: @timtas1c)

從卵、毛蟲、蝶蛹到成蝶的美洲藍鳳蝶((圖 / Instagram: @timtas1c)

金杏寶是上海科技館的老館長,一次她接待了新加坡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一位德國專家,後者表示對「一切人工的東西」不感興趣。相比博物館內相對碎片化的展陳,他更想在上海找到一些「野」的東西。宜嘉苑生態保育區成了城區內「野」的一站。

金杏寶曾在接受《城市中國》雜誌採訪時談到其間差異,近年來博物館的展陳越來越倚重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看似炫目但乏善可陳。金杏寶舉例德國漢諾瓦中學生物中心(Schulbiologiezentrum Hannover),講解員向人們展示一棵枯木的「死亡」,扒開樹皮講解蟲子,在落葉裡找尋活物,或是觀察鳥類如何在枯枝間築巢,這裡有極其形象的生物鏈。

宜嘉苑保育區內,枯木同樣不會外運。郭陶然還將園外一些被風掛斷的柳樹搬進來,鑽孔,種上真菌,這些朽木被分解後會成為鍬甲等昆蟲幼蟲的棲息場所。「以前上海有很多獨角仙和花金龜,但落葉清理太頻繁了,它們的幼蟲無法生存,長此以往土壤也少了有機物,越來越貧瘠。」郭陶然稱,這個保育區的原則是,進入保育區內的物種,自然分解,「死也要死在裡面」。

保育區內樹樁生長的「靈芝」

近年來,「博物學」似乎成了一門顯學,組織自然教育活動的機構慢慢增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阿拉善基金會為城市荒野工作室這樣的機構提供了資助,他們組織論壇、活動,成為議題製造者。

追溯更早則是上海這座城市對自然博物的「興趣」。1906 年,原籍福建的唐啟旺受聘於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館和徐家匯博物館(後更名為震旦博物館),前後五代唐門人專職標本製作。為了製作魚類標本,他們在菜市場蹲守,甚至有魚販會主動送上捕到的奇特魚類。

有媒體人曾回溯舊時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靈光」,相對「臺前」的講解員會參與「幕後」的物種採集、研究、學習,在面對公眾時,這些講解員可以提供很多看似無用卻足以引發好奇心的信息。細節如展櫃的設置和展籤的撰寫裡也有「人情味」,並不冰冷。這在今天分工愈發明細的博物館內不多見了。

在上海,從事自然博物教育的官方和民間機構漸起。不同於一些低門檻以遊戲、體驗為主的導覽,觀鳥協會、螢火蟲環境保育志願者小組、城市荒野工作室等機構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公眾。

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裡,城市荒野工作室為「上海故事」展區設計了一系列講解性的課程,相較其他火爆的展廳,「上海故事」相對冷清。許多人認為上海沒有好的自然環境,沒有特殊的動植物。周寅是工作室的專職講師,在這個展區,他為人們講解上海隱藏的野生動物,如何繁衍生息,如何與人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

瓦松原本常見於老房子的瓦片上,隨著樓房的興建,瓦松逐漸從市區消失

寶藍色的小甲蟲是中華蘿藦葉甲,以蘿藦的葉片為食,蘿藦作為一種雜草被綠化工人清除,這種漂亮的小甲蟲也隨之消失

中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是城市荒野工作室的「常客」,活動大多迅速爆滿。周寅是復旦大學的植物學博士,從事水生植物繁殖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但對孩子們而言,他的代號是「蛙哥」。郭陶然畢業於上海大學哲學系,因為喜好昆蟲被送了一個同樣孩子氣的稱號「蟲哥」。

2017 年,他們與普陀區一所小學合作,開發了一套課程,講解上海的本土物種與市民生活,從衣食住行到房屋建造使用的木料。女子出嫁時打造的樟木箱就來自本土物種香樟樹,蘆葦也可以編制一些玩具……這些生產生活資料裡有一座城市的歷史。

香料是他們找到的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又一個「小切口」,梳理香料家族與世界殖民史的關聯。麥哲倫與菲律賓土著因為丁香和肉豆蔻發生衝突,身中毒箭而死,但船隊載著香料回到了西班牙。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則是今日餐桌常見的大蒜,當時被稱為「胡蒜」。

從他們對香料的一段文字中,你或許能了解他們如何講述自然的故事:

「香料的共同特點是體態小、難保存、難獲得。香料的英文『spice』,有一層意思是『獨特、無可替代』,與『特殊』(special)是同根詞。它的化學物質歸根到底是使香料成為香料的東西。香料利用這些對付蟲害,卻讓人類感到了強烈的誘惑。人類使用香料不光於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還用於保存食物。因為它們的珍貴稀有而變為上流階層的身份象徵。哥倫布希望尋找的黑胡椒在當時就被稱為黑黃金。」

20 世紀著名的「植物獵人」 Ernest Henry Wilson,他們的足跡伴隨殖民擴張,和地理大發現。如今,人們願意像曾經探索遠方一樣探索我們居住的城市嗎?(圖 / Arnold Arboretum)

城市荒野工作室曾製作了一本《上海夜間生物觀察手冊》,免費發放了 4000 冊。他們花了三年時間找尋夜間生物的蹤跡,拍攝圖片。手冊還推薦了滬上幾處夜間生物的觀測地點。今年這本手冊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但在這之前,他們詳細講解了夜觀設備和正確的夜觀方式,如何不幹擾昆蟲的生活。

自然觀察是工作室最受歡迎的課程。去年 5 月,他們邀請了 12 位小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在奉賢一片樹林裡找尋螢火蟲。「螢火蟲保育小組」的創始人姜龍發現了這片樹林,這也是目前上海發現的最大一處螢火蟲自然棲息地。

社交媒體時代,螢火蟲棲息地通過社交媒體被廣而告之。長居城市的人們渴望親近自然,但突然湧入的人流卻給螢火蟲帶來危機。

2017 年 6 月,郭陶然的同事在奉賢一片人工幹預較少的廣玉蘭林地踩點,他在落葉裡發現了一對正在交配的螢火蟲,後經證實是雌雄光螢。1982 年上海曾有發現雌光螢的記錄,除了「黃脈翅螢」和「條背螢」之外,這是上海本土的第三種螢火蟲。它的雌蟲不能飛行,活動範圍非常有限。「也許它們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很久很久,或許曾經在上海很多地方都生活著雌光螢,但還沒等人們發現它,就因為環境變化消失了。」

郭陶然在微信推文中解釋他們的疑慮,擔心一旦公布發現雌光螢的消息,許多「昆蟲愛好者」會聞風而動。

夜探溼地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更多的公眾能夠知道這一消息,因為這裡被規劃為未來的公園綠地,一旦開始施工,必然會破壞這裡的棲息環境。也許當公園建成的那一天,就是雌光螢從上海消失的那一刻。」

儘管上海開始建設郊野公園,試圖保護自然風貌。但許多學者批評,由於涉及工程、苗木,諸多利益,這些本該限制建設、限制人類活動的公園到最後還是淪為大興土木。

位於浦東的上海科技館旁有一片次生溼地,被城市開發暫時遺忘了十多年,它沒有門牌號,人們稱它為「科技館小溼地」。這裡一度成為滬上各個官方和民間機構組織自然觀察的地點。去年,規劃公示,這裡將被建成「上海博物館(東館)」,搭配三棟商用塔樓。

小溼地的去向引發城市規劃學者、建築師、自然科學家、自然教育活動機構的關注,有學者從建築設計的角度提出,可否增加落地柱樁,整體抬高建築物以保留小溼地,但也有學者反對,認為這並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人們討論在城市開發與自然之「野」之間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但目前,相關研究和可行性調查都很薄弱。面對「高效率」的開發,小溼地已成絕唱。

如郭陶然一樣的物種保育者似乎永遠在和時間賽跑。

(文中未標明出處圖片均由城市荒野工作室提供,題圖:Takao 599 Museum、Paul Jarvis on Unsplash)

相關焦點

  • 通州|野兔、刺蝟、狍子、貓頭鷹……這裡將變身「城市荒野」等待探秘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裡的東方廠址於近期對外開放,有著「東方」情懷的遊客紛至沓來。 明年年初,東方廠址周邊將進行生態修復保護育核,完全通過自然修復的力量實現森林的演替。
  • 上海市園科院課題獲自然資源部大都市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
    近日,自然資源部大都市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開放課題申請。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天淵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城市荒野工作室)、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十餘家單位的課題組進行了課題申請。
  • 問策上海2025|郭陶然:期待上海能在生態方面引領全球
    從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後,我就留在了上海。2013年,我和合作夥伴創辦了「城市荒野」工作室,主要做自然教育和生態修復。人們可能認為,在上海這樣的都市,已經沒有什麼是「自然的」、「野趣的」,但其實不然。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對於城市洪澇防控而言,生態修復的作用在於通過軟工程的方式構建綠色基礎設施(GI),以生態手段加強流域積存能力,降低洪峰流量及流速、推遲洪峰,消除傳統的灰色硬工程內在的風險。恢復自然水循環,既是生態修復的目標,也是手段。為了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將生態智慧、生態修復融入到城市建設與空間規劃中,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日常。
  • 在城市裡退化,所以去荒野中進化
    大約在70萬年前,北京猿人來到了周口店,整個世界猶如盤古開天地前的混沌,那個時候整個地球都算是荒野。我們的祖先——這些身高不過150cm左右的人類,卻在這樣的蠻荒之地生活了差不多50萬年——他們在洞穴居住,抱團取暖,後來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種,學會了用石頭製作各種工具,靠獵殺動物為生,甚至擒獲兇猛的劍齒虎。
  • 上海「城市森林」建設計劃今天正式啟動
    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 李榮) 上海市副市長馮國勤今天在閔行浦江鎮「森林規劃區」種下了第一棵香樟樹。這標誌著上海歷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城市森林」建設計劃正式啟動。上海將在今後近20年內新增近200萬畝林地,連片縱橫的「森林」將環抱上海多層次的城鎮結構之中。  據規劃部門說,上海城市綠色生態建設,將由城區的綠化、新城的園林化,向整體生態層面的「森林化方向發展」。上海「城市森林」計劃最終在2020年完成後,上海森林覆蓋率將高達30%以上。
  • 在水泥森林裡熱愛綠葉和小動物
    鋼筋水泥的時代,是一個博物學作古的時代,是一個隱士湮滅的時代,也是一個自然理想瀕臨滅絕的時代。這個時代在不斷地誤解和誤讀中扭曲了真實和虛幻,淪落成不貞潔的聖女和清白的娼妓。孩子們無處得知世界的樸實,以為它原本就是火柴盒堆砌。成人們放大著世界的狡詐,一起編織這迷宮一樣的騙局。偏偏有一群已屆成年的孩童,在鋼筋水泥裡玩起了消逝已久的遊戲。用挖掘珍寶的方式探索起生命的奧秘。
  • 上海欲建「城市森林」交易市場
    「城市森林」交易市場   2002年10月24日01:22    新華社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李榮) 「城市森林」建設計劃將在今後3年內使上海林地面積一下子增加100萬畝;至2020年城市森林覆蓋率將陡增近20個百分點。
  • 植物牆室外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室內立體淨化空氣,這個可以有
    我們生活的城市裡,高樓林立,鋼筋水泥,華燈初上時,車水馬龍,擁擠依舊,壓力大時,看著這些高樓大廈真的好累,會力不從心,單純地只想擁抱綠色田園。無奈沒有大房子大花園的我們只能絞盡腦汁想想辦法?阿fai在西班牙旅行的時候,就被馬德裡的Caixia Forum的綠植牆吸引到了,甚至可以說這個綠植牆是我那趟旅行中的驚喜。這麼大面積的綠植牆,讓很多路過的人們駐足觀賞拍照,阿fai通過這面綠植牆甚至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它把大自然的清新帶到了城市的中心。讓人會產生一種錯覺,如同在森林深處的錯覺。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長期以來,受持續增長的人口壓力、高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活動、自然資源大範圍開發利用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地區生態系統退化嚴重。針對這些生態退化區域,國家相繼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重大工程,在提高林草植被、森林覆蓋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 「行業觀察」城市生態修復 ▏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作者:李弘 上海萬涓源環境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經濟師、工程師,上海十方生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曾參與多項水生態修復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研發及工程設計項目。導讀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保障,來自於水的自然循環。人類選擇依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
  •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0日,上海市林業局組織專家對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進行驗收。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園等5個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
  • 生態環境管理大師奧爾多·利奧波德
    利奧波德在野生動物管理、荒野保護、森林遊憩管理、集水區管理、土地倫理等諸多學科領域都是奠基人,是一位全能型生態環境保護大師。        利奧波德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在沙城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進行生態修複試驗,為之後形成生態修復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上海建「城市森林觀測站」,用數據揭示城市「綠肺」價值幾何
    「上海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90年代的3%,提高到現在的15%,但過去我們只能定性地知道森林的生態價值,現在則有了定量依據。」3月9日上午,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潘士華這樣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正在建設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 改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是治本之策-光明日報-光明網
    面對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伐除老齡楊柳樹或疏伐一些特殊地區過於單純和過密的楊樹群,減少楊柳絮的數量,是無可厚非的應急控制措施。但是綜合性問題需要綜合的措施加以應對,比如現在普遍採用在某些重要或特殊的楊樹綠化地段、在飛絮時段用霧化水槍直接清理,地面灑水吸附,及時清掃等都是有效消減楊柳絮的直接措施。
  • 上海將建近七百平方公裡城市森林
    上海將建近七百平方公裡城市森林 2002年9月18日09:38  揚子晚報   2002年09月18日  上海9月17日電 上海市市長陳良宇在今天開幕的「上海城市森林與生態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時表示,
  •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
    目標鄭州定下綠化「小目標」 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根據規劃,近期目標(2019-2023年)為:完成造林40.23萬畝,更新4.00萬畝;苗木花卉1.7萬畝,優質林果15.84萬畝,林下經濟16.98萬畝;森林撫育27.95萬畝,退化林修復6.45萬畝;建設省級森林城市1個、森林特色小鎮4個、森林鄉村
  • 像「醫療植皮」一樣修復生態,上海科創青年研發「大地皮膚」
    新華社上海8月14日電(記者仇逸)「從本科、碩士到博士,我一直從事生態科學研究,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份對環境修復有幫助的事。」瑛菲生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豐毅告訴記者。和許多喜歡待在實驗室裡做研究的大學生不同,王豐毅在實地觀測和勞動中度過了大量學習時間,他看到修復工人的辛苦勞作和並不理想的修復效果後,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 像「醫療植皮」一樣修復生態 上海科創青年研發「大地皮膚」
    新華社上海8月14日電(記者仇逸)「從本科、碩士到博士,我一直從事生態科學研究,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份對環境修復有幫助的事。」瑛菲生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豐毅告訴記者。和許多喜歡待在實驗室裡做研究的大學生不同,王豐毅在實地觀測和勞動中度過了大量學習時間,他看到修復工人的辛苦勞作和並不理想的修復效果後,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 我市紮實推進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建設
    茂名網訊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牢牢把握森林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擴大城市生態空間,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弘揚優秀生態文化,全面鋪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建設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著力推進宜居宜業森林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