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是治本之策-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9 光明數字報

    每年春季,部分北方城市楊絮、柳絮飄揚,汙染人居環境,影響居民健康。漫天飛絮反映出當前綠化模式存在哪些問題?破解這一問題應從何處著手?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林科院森林經理及統計研究室主任、首席專家陸元昌。

 

    記者:當前的綠化模式存在哪些問題?

 

    陸元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楊柳飛絮是大自然的一個正常現象,飛絮是楊柳樹的雌樹種子在飛,絮是種子的衍生物。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的森林覆蓋率約為6%,需要快速綠化,所以就大量使用速生楊柳樹種。這些幾十年前營造的樹種進入成熟期,春天楊柳樹一開花,環境中的楊柳絮就多了起來,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反思起來,我們的問題是先大量採用楊樹、柳樹等速生樹種造林,之後又沒有隨著形勢變化,通過增加樹種的方式來改進綠化造林的方式,綠化樹種的選擇較為簡單,生態建設的步伐沒有跟上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步伐。近年來在治理楊柳絮危害的過程中所採取的辦法並未解決根本問題,比如徹底伐除楊柳樹或通過消除楊樹雄株而導致雌株敗育等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利用掛吊瓶給楊樹輸入抑制劑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可行,但從生物和經濟方面看難以大面積執行。

 

    記者:如何科學選擇城市綠化的樹種?消除飛絮是不是要對楊柳樹一砍了之?

 

    陸元昌:春天的楊柳飄絮不是個簡單的問題,所以不能採取「一砍了之」的簡單方法。首先,春天的楊柳飄絮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本身不是問題,只是它的濃度在空氣中超過一定的閾值,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城市擴張速度太快,硬化面積過大,也是造成環境對楊柳絮的吸附和消融功能減弱的重要原因。

 

    面對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伐除老齡楊柳樹或疏伐一些特殊地區過於單純和過密的楊樹群,減少楊柳絮的數量,是無可厚非的應急控制措施。但是綜合性問題需要綜合的措施加以應對,比如現在普遍採用在某些重要或特殊的楊樹綠化地段、在飛絮時段用霧化水槍直接清理,地面灑水吸附,及時清掃等都是有效消減楊柳絮的直接措施。這些直接幹預是減少飛絮對人影響的有效措施,只是直接處理飛絮的措施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效果也不能持久。我們不能由此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定要認識到,楊柳飛絮是春天的自然現象,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消除,通過綜合措施使其減低到一定濃度之下,就不會形成顯著的幹擾,一定要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

 

    記者: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楊柳絮漫天飛舞的問題?

 

    陸元昌:加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增加樹種多樣性和景觀斑塊多樣性,才是消除楊柳絮不良影響的根本方法。人類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的發展一定要與上層的陸地生態系統有基本的均衡格局,楊柳絮成災的現象就是我們過多強化了速生樹種的比例,而其他樹種、野生動物、鳥類、小動物、土壤微生物、溼地、棲息地、食物鏈等陸地生態系統的成分退化了,所以治理也要從生態系統自身結構調整的角度展開。

 

    從深層看,城市綠化體系就是人工—自然複合型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主體結構,而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的基本特徵。增加城市綠化中的物種和景觀斑塊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是治理飛絮的根本途徑。在那些只有楊樹或柳樹的綠化區域內,特別是城市街道,應該增加其他的綠化成分和綠化樹種。但是簡單地把楊樹砍了換種其他樹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有可能造成另一種單一性並引發另一種系統失衡的問題。合理的辦法是在利用楊樹的速生性實現快速綠化後,在楊樹的株行間種植處於生態演替後期的其他樹種,簡單說就是較為耐陰、早期生長較慢但較為長壽的樹種,比如楓樹、櫻桃樹、槐樹、銀杏、櫟樹、椴樹等樹種,形成多樹種的混交綠化帶,垂直層上形成大喬木-小喬木-灌木-草本的立體綠化結構,和楊樹形成交錯的空間配置,在不影響綠化面積條件下減少楊樹的比例,並對飛絮產生吸附和阻隔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過城市和平原地區的合理規劃增加綠化體系中「野生動物島嶼」的食物源(比如橡子果、櫻桃、核桃)和棲息地,從而增加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鳥類和小動物等野生生物這一關鍵要素;同時要儘可能分割和減少集中連片「鋼筋水泥城市區」的硬化面積,增加並嵌入溼地、溪流、綠地、綠帶的成分,提高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支持作用,是城市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發育和消減楊柳飛絮濃度的綜合性治理措施。

 

    總之,楊柳絮是城市綠化的生態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生態系統自身的建設和調整才能根本解決。而調整的關鍵是增加樹種的多樣性、提高野生生物的食物源和棲息地水平,形成生態系統的能量和物質的良性循環,這是城市綠化景觀生態系統建設中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治理飛絮的根本出路。

 

    (本報記者 李慧)

 

相關焦點

  • 生態的價值、責任與潛力-光明日報-光明網
    【學習新語·生態文明筆談】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考察青海時對青海人民的囑託,也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化的新要求。
  • 淺談:城市森林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中國有關學者將城市周圍或附近一定範圍內以景觀、旅遊、運動和野生動物保護為目的的森林稱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標   城市森林應有其相應的指標,如果沒有指標,城市只有較少樹木都可稱為城市森林,那麼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內涵。城市森林的指標應包含以下5個方面:   (1)生物量的主體地位。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北京延慶投入逾50億元打造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魏夢佳)北京世園會舉辦地北京市延慶區近日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記者從延慶區獲悉,當地通過3年持續努力,累計投入專項資金50.1億元,共完成新增造林3200公頃,形成了林城相依、林水相融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守護生態珍寶,深圳正向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 河南省級森林城市擴容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我省森林城市建設再結碩果。11月27日在鄭舉行的河南省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全體會議暨省級森林城市授牌儀式上,省林業局授予鞏義市、新密市、泌陽縣等12個縣(市)「省級森林城市」榮譽稱號。加上去年首批獲評的15個省級森林城市,河南省級森林城市數量達到27個,省轄市國家森林城市達到16個,走在全國前列。
  • 北林大《森林生態系統(英文)》躋身JCR Q1區, 國際影響力提升
    光明網訊(記者 鄭然) 9月17日, 由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國際影響力記者見面會在京召開。作為目前我國唯一一份進入JCR林學領域Q1區的期刊,在國際和國內的相關學術領域和期刊界引起了極大關注。
  • ...成就」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翟麗寒冬時節,河北省內丘縣鵲山湖碧波如鏡,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湖畔的樹林裡、蘆葦叢中,不時有鳥群飛起,清脆的鳴叫聲劃破冬日的空寂。
  • 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翟麗  寒冬時節,河北省內丘縣鵲山湖碧波如鏡,在陽光下泛著銀光。
  •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公布
    我市將著力打造環城近郊森林隔離圈,在主城區外圍大力推進植樹增綠工程,營建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城市森林景觀。到2025年,鄭州森林覆蓋率增加4.6個百分點,達到37.96%。8月5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公布,描繪出我市森林生態建設的美好藍圖。
  •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
    打造環城近郊森林隔離圈、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規劃建設10處地方特色的植物主題公園……近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以下簡稱《規劃》)公布,未來,綠城鄭州將形成「一圈一帶、兩核三區、六片多廊」的綠化結構,打造鄭州大都市生態圈。
  • ...成就】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翟麗寒冬時節,河北省內丘縣鵲山湖碧波如鏡,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湖畔的樹林裡、蘆葦叢中,不時有鳥群飛起,清脆的鳴叫聲劃破冬日的空寂。遠處,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河道,一靜一動,將這片國家級溼地公園景色映襯得如詩如畫。
  •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圖片由韶關市自然資源局提供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面開展水田墾造和拆舊復墾工作,進一步完善農田生態系統。針對南雄市、始興縣紅砂嶺地區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問題,開展綜合生態治理,建設一個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即使同一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在不同的生態系統管理方式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結構和功能特性。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揭示森林系統內物種之間的競爭和共存原則,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徵,包括系統及其與外界之間的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生物多樣性狀況、系統穩定性和生產力水平等。
  • 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及其實現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受動性」來看,人因自然而生,受著各種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存和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生態環境。由水、土地、生物以及氣候等形成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從「能動性」來看,人在不斷地改造生態環境,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的實踐活動使自在生態環境向自為生態環境轉變,成為一種帶有人類實踐烙印的「人化生態環境」。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深圳「曬出」生態狀況圖:生態系統擴張減速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阮煜琳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首次「曬出」深圳市生態資源的家底,表明最近幾年,該市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於穩定,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 我市紮實推進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建設
    茂名網訊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牢牢把握森林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擴大城市生態空間,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弘揚優秀生態文化,全面鋪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建設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著力推進宜居宜業森林城市建設
  • 上海將建近七百平方公裡城市森林
    2002年9月18日09:38  揚子晚報   2002年09月18日  上海9月17日電 上海市市長陳良宇在今天開幕的「上海城市森林與生態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時表示,
  • 太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進入新階段
    據了解,自2019年12月國家林草局對太原創森工作正式備案以來,太原市把大力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作為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深化經濟結構轉型、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點工作來抓,全市創森工作迅速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