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森林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2020-11-30 綜合快報小斌

  在目前以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人文因素計劃(IHD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和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ES)為核心的全球範圍內廣泛開展的全球變化研究中,有關碳循環與溫室氣體的研究是主要焦點之一。   自工業化革命以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一方面人類的生產活動每年將大量的碳排放到大氣中;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界的一些改造活動(如森林砍伐)使得碳排放量增加、吸收能力降低。這兩方面的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大氣中CO2濃度呈不斷升高的趨勢,CO2質量分數已由工業化前(1750年)的(280±10)μg/g增加至當前的367μg/g。隨之而來的是溫室效應增強。據IPCC 2001年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全球大氣的平均溫度在過去的100年中上升了約0.6℃,而且在未來幾十年內人為的增暖率將保持在每10年增加0.1~0.2℃的幅度。

  1 城市森林的內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國甘迺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這一名詞。1965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業」(Urban Forestry)的概念。美國林業工作者協會對於城市森林的定義為「城市森業是林業的一個專門分支,是一門研究潛在的生理、社會和社會福利學的城市科學,目標是城市樹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務是綜合設計城市樹木和有關植物及培訓市民」。中國有關學者將城市周圍或附近一定範圍內以景觀、旅遊、運動和野生動物保護為目的的森林稱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標   城市森林應有其相應的指標,如果沒有指標,城市只有較少樹木都可稱為城市森林,那麼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內涵。城市森林的指標應包含以下5個方面:   (1)生物量的主體地位。綠地生態系統中5m以上的喬木生物量達到和超過城市綠地總生物總量的50%。   (2)生態效益的主體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調節氣溫、淨化環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體地位,功能大於或等於城市綠地總功能的50 %。   (3)枝葉覆蓋率的優勢地位。喬木覆蓋面積大於或等於城市綠地總面積的40 %。

  (4)景觀格局的合理性。景觀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塊分布均勻,並有綠色廊道連接為一個整體,有利於物種的交流及生物運動。   (5)經營的可持續性。大小森林斑塊應保持地面土壤裸露,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證城市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使葉落歸根,形成枯落物層,促進物質循環,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 城市森林建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森林已成為我國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對城市生態系統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調節作用。目前,通過在全國12個示範點的城市森林建設,以及對城市森林的建設理論、發展規劃、構建模式、樹種選擇、城市森林功能與效益、評價指標等方面的系統研究,對我國城市森林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示範和推動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設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要體現在以下5方面:   (1)維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受過汙染的區域內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氣就能保持新鮮。據日本科學家測算,1hm2常綠闊葉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針葉林為22tCO2和16tO2,落葉闊葉林為14tCO2和10tO2。另據管東生等人對廣州城市綠地的研究計算,廣州城市綠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當於人口呼吸釋放碳量的1.7倍,而綠地的放氧量為2242788t/a,相當於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淨化空氣,削減噪音。城市森林對粉塵顆粒有著很好的過濾、吸附和阻擋作用,故能減少城市空氣的粉塵汙染。據測定,在居住區牆面種有五爪金龍的地方與沒有綠化的地方相比,室內空氣含塵量減少了22%。在用大葉榕樹綠化的地段則含塵量減少18.8%。各種植物對於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氣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帶還能消減城市噪聲,提供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綠籬、喬灌草混合結構帶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貝或6至8分貝。   (3)調節城市小氣候,消除城市「熱島效應」。由於植物葉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陽輻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有效地降低溫度、調節溼度,減輕或消除城市「熱島效應」。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蔭道下,夏季能夠降低氣溫3℃左右,縮短高溫持續時間3-8小時。   (4)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為開發建設活動,使城市的風沙和水土流失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深圳、珠海、中山等三個城市,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達845.7km2,直接經濟損失達9.5億元。城市森林的阻擋、截留雨水,減弱風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貯水保土的作用。據有關資料,松樹樹冠可攔截雨水40%,闊葉樹可攔截20%。   (5)保護生物多樣性。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尤其是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再加上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呈持續性下降趨勢。城市在人才、技術、設施和資金等方面都具有優勢,有義務也有條件保護生物多樣性。由於城市森林範圍較廣,所以它能夠較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而真正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的和諧相處。

  3結語   「城市森林」這門學科的出現時間不長,但其發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視卻是空前的。這說明人類已經意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城市森林的發展和建設。波蘭的華沙在市郊營造了6.7萬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引進我國的泡桐樹作為城市綠化樹種,建成了長150km、寬115km的環城森林綠帶;朝鮮的平壤和我國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積已分別達到城市總面積的86%和40%。據全國綠化委員會公布的《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表明,2001年我國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已達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83m2。城市森林的這種發展形勢無疑是非常積極的,但是它所面臨的問題也是較多的。今後如何更好地建設和發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門和科學工作者共同關心和研究的重點問題。

相關焦點

  • 改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是治本之策-光明日報-光明網
    每年春季,部分北方城市楊絮、柳絮飄揚,汙染人居環境,影響居民健康。漫天飛絮反映出當前綠化模式存在哪些問題?破解這一問題應從何處著手?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林科院森林經理及統計研究室主任、首席專家陸元昌。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守護生態珍寶,深圳正向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 河南省級森林城市擴容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我省森林城市建設再結碩果。11月27日在鄭舉行的河南省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全體會議暨省級森林城市授牌儀式上,省林業局授予鞏義市、新密市、泌陽縣等12個縣(市)「省級森林城市」榮譽稱號。加上去年首批獲評的15個省級森林城市,河南省級森林城市數量達到27個,省轄市國家森林城市達到16個,走在全國前列。
  •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
    打造環城近郊森林隔離圈、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規劃建設10處地方特色的植物主題公園……近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以下簡稱《規劃》)公布,未來,綠城鄭州將形成「一圈一帶、兩核三區、六片多廊」的綠化結構,打造鄭州大都市生態圈。
  •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公布
    我市將著力打造環城近郊森林隔離圈,在主城區外圍大力推進植樹增綠工程,營建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城市森林景觀。到2025年,鄭州森林覆蓋率增加4.6個百分點,達到37.96%。8月5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規劃(2019—2025)》公布,描繪出我市森林生態建設的美好藍圖。
  • 北京延慶投入逾50億元打造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魏夢佳)北京世園會舉辦地北京市延慶區近日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記者從延慶區獲悉,當地通過3年持續努力,累計投入專項資金50.1億元,共完成新增造林3200公頃,形成了林城相依、林水相融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0日,上海市林業局組織專家對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進行驗收。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園等5個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
  • 西安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森林覆蓋率實現48%
    國家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範圍內形成以森林和樹木為主體,城鄉一體、穩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於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項建設指標達到規定標準並經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批准授牌的城市。城市森林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保持城市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氣體、滯塵降塵、驅菌滅菌、降低噪音、保育土壤、涵養水源等方面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
  • 國外城市森林建設經驗
    一、將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現代城市發展趨勢表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傳統意義上交通、住房等灰色空間的擴展,還應該包括森林、水為主題的綠色空間、藍色空間建設。國外城市森林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其把城市森林作為城市有生命的生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一規劃建設。
  • 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調控研究
    摘要:城市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中最為複雜的類型,藉助於先進的科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是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的發展趨勢。本文試圖將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自組織理論的觀點應用於城市生態系統中,探究系統自組織演化的條件、動力和途徑,以期從不同側面來探索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城市生態系統;自組織理論;競爭協同;序參量;城市生態調控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城市生態的研究開始進入了系統研究和綜合治理的階段。
  • 中國構建城市森林生態系統15年:因城施策 城林相融
    中新社記者 孫翔 攝  白果、柚子,一北一南兩個地方的民眾分享著城市行道樹帶來的不同果實。數據顯示,自2004年啟動以來,中國387個城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旨在「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記者近日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實地走訪,感受多地民眾「城林相融」的生活空間。
  • 上海建「城市森林觀測站」,用數據揭示城市「綠肺」價值幾何
    「上海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90年代的3%,提高到現在的15%,但過去我們只能定性地知道森林的生態價值,現在則有了定量依據。」3月9日上午,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潘士華這樣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正在建設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 我市紮實推進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建設
    茂名網訊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牢牢把握森林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擴大城市生態空間,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弘揚優秀生態文化,全面鋪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建設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著力推進宜居宜業森林城市建設
  • 城市生態系統複雜性研究獲進展
    城市生態學是當前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社會意義。城市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活動對城市和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 【創森學習】國家森林城市基本知識
    >國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項建設指標達到規定的要求並經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准授牌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國對一個城市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評價,是最具權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平的榮譽稱號。二、什麼是「創森」?「創森」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簡稱。
  • 安義縣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宣傳手冊
    創建省級森林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快「生態立省、綠色發展」和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步伐,改善城市森林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而提出的創建活動。
  • 森林城市獲「濱海生態環境保護範例獎」 五度入選「SCAHSA·颯颯獎...
    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森林城市憑藉出色的城市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發展,用環保理念貫穿城市規劃、開發建設和城市運營,榮獲「2020年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SCAHSA·颯颯獎)濱海生態環境保護範例獎」。  這是森林城市連續五年獲頒該國際獎項。2019年,森林城市憑藉綠色環保建築及智慧城市建設榮獲「全球綠色智慧城市獎」。
  • 分享|福道:城市森林步道設計
    這種失衡的發展已對所有生命的共同福祉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考慮生態、美學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以積極應對這一挑戰。位於中國福州的「福道」森林步行道即是將設計美學與工程效率相結合的範例之一。作為中國首條鋼結構空中步道系統,其成功地將一座曾經的荒山變成了公眾健身走廊,以對環境的最小幹擾和創新的設計方法贏得了國際關注。
  • 駐馬店南陽濮陽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 河南省轄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
    城市融入大自然,出門能見綠、遊憩在林下、休閒進森林,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天藍水綠,擁有更多的森林綠地,已經成為城鄉居民幸福生活的新期盼。2016年年初,在研究森林生態安全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著力」,其中一個「著力」就是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 太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進入新階段
    據了解,自2019年12月國家林草局對太原創森工作正式備案以來,太原市把大力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作為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深化經濟結構轉型、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點工作來抓,全市創森工作迅速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