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生態系統複雜性研究獲進展
城市生態學是當前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社會意義。城市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活動對城市和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
「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
12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瀋陽召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鴻烈院士、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科技部有關專家領導、項目參加單位領導、項目專家,以及特邀嘉賓和課題骨幹等80餘人出席了會議。
-
淺談:城市森林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目前以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人文因素計劃(IHD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和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ES)為核心的全球範圍內廣泛開展的全球變化研究中,有關碳循環與溫室氣體的研究是主要焦點之一。
-
...生態水文調控、水生態系統構建等措施,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
為進一步構建健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打造滇池水質提升的示範區,2019年,昆明滇投公司實施了滇池草海生態修復示範項目——河口水質改善區及清水產流區示範項目,在草海水域打造總面積為0.78平方公裡的「草型清水態」示範區。那麼「草型清水態」示範區是如何改善草海水域水質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中科院「農業生態系統氮磷循環與調控」創新國際團隊通過驗收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長沙對「農業生態系統氮磷循環與調控」創新國際團隊進行了驗收評估。專家組長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邵明安研究員擔任。 會上,專家組成員、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介紹了專家組的成員和創新國際團隊項目驗收的相關要求。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王克林介紹了創新團隊的基本情況。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農業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而來,並在人類的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它是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由生物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但亦有所不同。生物組分是以人工馴化、栽培的農作物、家畜、家禽等為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分中增加了「人」這個大型消費者,同時又是環境的調控者;環境組分則是部分受到人工控制或是全部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
「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項目
10月10日至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基金委生命學部于振良處長、項目主任趙桂玲參加了論證會。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同領域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孫建新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張大勇教授、北京大學賀金生教授、樸世龍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曉敏研究員、李勝功研究員應邀出席會議。
-
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全球變化下的喀斯特生態系統服務與可持續發展。2 研究成果與科學貢獻普定站根據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特點,以普定縣後寨河流域為研究小流域,通過對不同尺度、多類型與不同人類活動幹擾方式下喀斯特生態系統組成要素的長期監測與控制實驗,揭示貴州高原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探索在全球變化及人類活動背景下喀斯特生態系統的自維持機制與主要限制因子
-
賀金生課題組揭示青藏高原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以往的研究表明,區域尺度上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通常隨植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生態系統多功能性不僅受地上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也受土壤動物、微生物等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驅動,但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地上、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了解甚少。不僅如此,氣候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理也不明確。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守護生態珍寶,深圳正向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
改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是治本之策-光明日報-光明網
每年春季,部分北方城市楊絮、柳絮飄揚,汙染人居環境,影響居民健康。漫天飛絮反映出當前綠化模式存在哪些問題?破解這一問題應從何處著手?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林科院森林經理及統計研究室主任、首席專家陸元昌。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與會專家指出,近年來儘管我國陸續開展了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過程與機制研究,但這些研究大都以分散點上研究為主,數據密度明顯不足,且大都以地上部分研究為主;具有可比性的,按照一致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的國家尺度土壤固碳功能及潛力的研究尚屬空白。
-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0日,上海市林業局組織專家對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進行驗收。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園等5個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
-
...張錫輝課題組揭示基於磷化氫的全球生態系統磷循環動力學作用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張錫輝教授課題組發文在學界首次從磷化氫角度系統解析自然界磷循環現象,清晰地揭示了磷化氫在全球生態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自1988年在汙水處理廠汙水中檢測到磷化氫以來,世界各地的學者進行了大量包括陸地、海洋、極地、城市等環境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磷化氫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區的磷化氫濃度高於農村地區的磷化氫濃度,甚至在南北極的空氣樣本中也發現了出乎意料的高濃度磷化氫。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堅持把握並善於運用生態系統思想,來構建我國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就是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總方向,以「城市生態系統命運共同體」為指引,以「多元共治」為方法,貫穿「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系統治理目標理念,牢牢把握經濟與社會環境發展共贏的要求,注重發揮生態環境效益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實現讓人類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治理目標。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
-
《風景園林》2020-10專題導讀|生態系統服務
本期生態系統服務專輯的5篇文章各具側重點,但都聚焦在生態系統服務理論應對重點生態風險的研究。:基於城市生態問題的關鍵生態系統服務診斷、整合生態資源供給與人類社會需求的生態源地識別、遵循生態系統服務交付過程並結合城市發展規劃的廊道提取與網絡結構修正、兼顧網絡功能與結構價值最大化的生態用地多情景開發。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Davidson(2014)綜述了全球研究溼地退化的文章,並估算20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全球溼地退化速度為以往退化速度的 3.7 倍,相比 20 世紀初退化溼地的面積增加 64%~71%。保護自然溼地並恢復退化的溼地生態系統,是恢復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彭少麟等,2003)。溼地喪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有物理幹擾、生物幹擾和化學幹擾等。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影響
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活性氮通過大氣沉降進入生態系統,顯著改變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
《鹽田區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SZDB/Z 342...
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制定鹽田區城市GEP核算標準,使核算過程更加透明化、清晰化和規範化,也使GEP核算有理可循、有據可依,核算結果更讓人信服。除此之外,標準的制定是以合規、合理的手段來保護研究成果,為完善以技術標準為依託的自主創新體系打下基礎,為城市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提供技術理論支撐,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政府績效考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