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12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瀋陽召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鴻烈院士、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科技部有關專家領導、項目參加單位領導、項目專家,以及特邀嘉賓和課題骨幹等80餘人出席了會議。

會議由瀋陽生態所黨委書記姬蘭柱主持。所長韓興國向與會的領導和專家表示感謝,並對項目參加單位如何做好項目運行提出具體要求。科技部基礎司張峰處長從973項目管理的角度,希望項目在今後實施過程中繼續關注973項目的研究定位,在緊密結合國家需求的基礎上,深入開展科學基礎研究;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根據項目和課題的研究目標圓滿完成任務;同時,加強學術交流與討論,真正實現數據共享。孫鴻烈院士回顧了本項目立項的背景和意義,寄望通過項目的實施能夠在人工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生態功能提升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蔡運龍教授代表項目跟蹤專家組,對項目實施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期望。

啟動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朱教君研究員及各課題負責人分別詳細匯報了項目立項背景、預期成果以及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領導、專家組對實施方案進行了認真地評議,提出具體的建議和要求。之後,項目組根據專家的建議和要求,進行內部討論,就項目組數據共享、平臺建設、課題間協作等事宜達成了共識,進一步明確了課題骨幹的研究內容和目標,初步形成項目和課題管理辦法,為接下來的課題啟動和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會議期間,項目專家、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趙士洞研究員為項目骨幹和瀋陽生態所科研人員作了題為「中國的森林與林業」的學術報告。報告以翔實的數據和圖片展示了我國森林分布以及林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並提出林業發展問題的出路。

人工林佔我國森林總面積1/3,規模居世界之首。然而,人工林生態系統存在著諸多問題:生產力低、生產功能(木材生產)與生態功能不可持續、生態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其關鍵是缺乏對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關係的認識。為此,「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將以我國重要樹種人工用材林(杉木、落葉松與楊樹)為對象,闡明人工林生產力低下的環境要因與形成機制,明確結構調控對人工林生態系統養分平衡的影響機制,揭示人工林生態系統主要生態功能與木材生產的權衡關係,提出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優化、功能提升調控對策,為實現人工林功能高效、穩定提供科學支撐,並促進「人工林生態學」學科的發展。

本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大學、南昌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11個單位參加。

相關焦點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我國人工林規模居世界首位
    這是世界人工林大會首次落戶亞洲,由我國主辦。人工林是全球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採伐天然林資源、提供木材供給的有效補充,同時還在生態修復、景觀重建和環境改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幾十年來,世界各國通過人工造林或再造林,發展工業用材林、生態公益林等各種不同用途的人工林。
  • 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調控研究
    摘要:城市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中最為複雜的類型,藉助於先進的科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是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的發展趨勢。本文試圖將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自組織理論的觀點應用於城市生態系統中,探究系統自組織演化的條件、動力和途徑,以期從不同側面來探索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城市生態系統;自組織理論;競爭協同;序參量;城市生態調控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城市生態的研究開始進入了系統研究和綜合治理的階段。
  • 2017中國林科院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3項
    從生態系統到個體水平上,發掘抗性資源,揭示生態系統產生調控生物災害的功能機制,建立優化調控結構與功能模型。從可燃物積累與樹種燃燒性及氣象條件入手,研究人工林火災燃燒擴散機理及其影響。    揭示災害系統內生物間的協同、競爭和互作關係,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對災害發生的響應和抵禦機制,是本項目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成功實踐 我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精準破題
    通過分析研究試點單位培育模式、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社區矛盾處理、失敗經歷等方面的49個案例,更深入地了解了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專題調研為項目推進提供了基礎支撐。2017年9月,《中國人工用材林可持續經營指南》出爐。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大量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力,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表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在調節全球碳循環、減緩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自然森林群落中,群落結構遠比草地生態系統複雜。
  • 科學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比想像更緊密
    本報訊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連明研究組、李德銖研究組與加拿大、美國的科學家合作,以玉龍雪山沿海拔梯度樣帶為平臺,研究了不同空間尺度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 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許多特殊的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原特有動植物提供了廣袤的棲息地,並在調節氣候、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對保障我國乃至東南亞生態安全具有獨特的屏障作用。然而,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出現了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現象,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物組分是以人工馴化、栽培的農作物、家畜、家禽等為主,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分中增加了「人」這個大型消費者,同時又是環境的調控者;環境組分則是部分受到人工控制或是全部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2.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農業生物具有較高的淨生產力、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較低的抗說性由於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是人工培育與選擇的結果,經濟價值較高,但抗逆性差,往往造成生物物種單一、結構簡化、系統穩定性差,容易遭受自然災害,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農業管理技術的調控來維持和加強其穩定性。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搶救百萬年歷史的天山野果林 保住後備基因庫
    近日,在伊犁植物園,面對茫茫林海,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所副所長張元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正在執行的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正試圖遏制這一頹勢。2016年,科技部啟動「天山野果林退化生態系統保育與健康調控關鍵技術」項目,為期5年,由國內十餘家科研單位聯合攻關。張元明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他說:「項目執行近3年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 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3個項目啟動實施
    」等3個項目啟動實施工作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2)針對蛋白質機器系統進行建模與系統動力學分析,發展系統關鍵節點與控制方案分析計算方法,發展調控機器系統的多靶標藥物設計方法和軟體。(3)研究蛋白質機器與配體的多重對映關係,發展化合物潛在靶標預測方法以及化合物的毒副作用預測方法,為活性化合物的生物效應評估和老藥新用途發現提供預測技術與軟體。
  • 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2014 年 7 月,經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評定,普定站正式成為 CERN 臺站,2017 年獲批水利部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1 主要研究方向1.2 研究成果與科學貢獻普定站根據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特點,以普定縣後寨河流域為研究小流域,通過對不同尺度、多類型與不同人類活動幹擾方式下喀斯特生態系統組成要素的長期監測與控制實驗,揭示貴州高原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探索在全球變化及人類活動背景下喀斯特生態系統的自維持機制與主要限制因子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科研人員在熱纖梭菌的纖維小體調控因子SigI/RsgI的結構功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究竟幾何?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應對形勢愈發緊迫  由於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正面臨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 12個 省份 服務增效主要在4...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荒漠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
  • 「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徵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啟動...
    「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徵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啟動會在青島召開2019-03-11 11: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3237 3月5日,由黃海水產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徵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1 主要研究方向 持續穩定開展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系統的自然演替及其人為幹預下的變化規律、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荒漠化監測、沙旱生種質資源保存及沙區資源高效利用、綠洲可持續經營等研究,及時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踐應用,為沙區林業生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與技術服務
  • 樹種單一致生態失衡 沐川洪雅等地人工林松鼠成災
    高順富的憂慮,只是目前四川多地人工林生態失衡的一個縮影。樂山、眉山、西昌等大面積的人工林,先後出現過嚴重鼠害(或蟲害)。,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功能減弱。只有藉助自然力量對已退化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恢復,才能徹底擺脫「綠色荒漠」問題  最根本的是,在造林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著眼長遠拯救林業資源多樣性,莫讓單一的人工純林成為「綠色荒漠」。
  • 科技扶貧與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融合的機制與實現途徑
    生態衍生產業的培育,減少了人類對脆弱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利用,也促進了區域生態環境總體狀況及生態系統結構與服務功能的顯著改善。-水土過程-服務功能提升-適應性調控」的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建成了廣西環江喀斯特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環江站」),建設喀斯特關鍵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創新石漠化治理與生態衍生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形成了科技扶貧的長效機制,並為環江喀斯特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地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