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2020-10-30 科學參考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7期「中國科學院野外臺站」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普定站」)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普定地處貴州高原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屬中亞熱帶季風溫暖溼潤氣候區,是我國南方喀斯特典型代表區域。

普定作為全國科技發展規劃重點項目《我國巖溶分布發育規律及其改造利用》中 4 個喀斯特典型研究區域(山西娘子關、貴州獨山、貴州普定、廣西都安)之一,自 1975 年開始就已經開展觀測研究工作,且是自「五五」時期「巖溶會戰」至今唯一開展喀斯特觀測研究未曾中斷過的地區。至今積累了長達近 40 年的觀測數據,記錄著我國南方喀斯特高原表生過程環境變化(如石漠化土地退化和植被恢復)信息。

2006 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貴州省科技廳基於長期定位開展喀斯特觀測科學研究、應對我國氣候變化、西南石漠化治理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需求,在普定原有工作基礎上共建普定站。2014 年 7 月,經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評定,普定站正式成為 CERN 臺站,2017 年獲批水利部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

1 主要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表生作用過程;

2. 喀斯特石漠化恢復生態學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技術;

3.全球變化下的喀斯特生態系統服務與可持續發展。

2 研究成果與科學貢獻

普定站根據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特點,以普定縣後寨河流域為研究小流域,通過對不同尺度、多類型與不同人類活動幹擾方式下喀斯特生態系統組成要素的長期監測與控制實驗,揭示貴州高原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探索在全球變化及人類活動背景下喀斯特生態系統的自維持機制與主要限制因子,預測喀斯特生態系統的演替趨勢,構建生態系統優化管理模式,提升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探索喀斯特退化生態系統自然和人工修復的途徑和機理並進行示範,為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1. 系統地論證了碳酸鹽巖原地風化成土二階段模式與形成演化機制,提出了喀斯特原地風化成土的主要物源證據,為揭示喀斯特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自維持機制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

2. 闡明了喀斯特生態系統脆弱性的本質,實現了對石漠化發生、演變的內外動力學機制的深刻解析,給出了石漠化的科學定義和科學內涵。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部委頒布和制定國家石漠化治理規劃及督察提供重要依據,推動了全國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

3.利用近 40 年長期流域觀測數據揭示了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的雙重碳匯效應,科學解析了喀斯特作用碳匯效應、通量及驅動機制,引領國際巖石風化碳匯效應的研究。系統地獲得了南方喀斯特地上植被碳儲量與碳匯潛力原創數據和認識,推動了喀斯特地區土壤學和植物學方面的發展。系統地論證了西南喀斯特碳循環過程與全球變化響應與反饋機制,為喀斯特地區生態修復和植被恢復提供了理論支撐。對於認知喀斯特地區碳匯的調控機理,評估喀斯特地區碳匯潛力及其對全球碳匯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4.提出了喀斯特地表、地下「二維」水土流失方式,揭示了喀斯特地區水土流失特點、產流機制及其河流泥沙來源,為喀斯特水土流失防治和表層水資源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5.構建了喀斯特生態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圍繞西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展「觀測—研究—示範」,推動喀斯特生態環境研究的學科發展。

3 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普定站建站以來,在喀斯特生態環境研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表圈層相互作用研究領域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培養了大批從事喀斯特生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的科研人才,形成了一支穩定的科研隊伍。

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 1 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3 人,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 1 人,「傑出青年」4 人,「優秀青年」1 人,貴州省管專家 4 人,中國科學院「西部青年學者」(A 類)1 人,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各 1 人。

4 科研能力與技術平臺

普定站自 2010 年納入 CERN 管理以來,迎來了更為全面和快速發展的時期。在中國科學院、貴州省的共同支持下,對臺站的平臺能力和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級,形成了「一站多點式」的網絡布局,包括:

1.主站區。面積為 168.47 畝,其中徵用土地面積為 28.28 畝,擁有 3000 平方米生活試驗綜合辦公樓,具有辦公、實驗、樣品/標本儲藏、會議室、住宿、餐飲和體育設施,可保障約 40 人駐站長期開展野外研究和實驗。

2. 喀斯特流域綜合觀測研究區(後寨河流域)。後寨河流域是我國喀斯特研究的代表性流域,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就已對該流域開展了研究觀測。流域內布局有 4 個氣象觀測站、10 個地表、地下河流水文水化學長期觀測站、6 個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全坡面觀測場、3 個表層巖溶泉觀測點、5 口地下水觀測井、3 座渦度相關(EC)通量觀測塔、1 套雙波段水熱觀測大孔徑閃爍儀(OMS)、代表區域近頂級植被(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 2 公頃天龍山大樣地,以及代表不同人為幹預方式的 6 類輔助觀測樣地。可以進行氣象要素觀測、土壤樣品採集與常規分析、植物生長狀況監測、植物樣品處理與常規分析、水土流失與土壤水分等觀測,滿足對野外生態環境要素長期觀測需求。此外,利用中國科學院科研重點設施建設項目還建成了包括大氣汙染物在線觀測平臺、洞穴-土壤-植被-大氣物質能量通量平臺、喀斯特關鍵帶水-碳-氮模擬觀測平臺、喀斯特不同巖土組構與土地利用類型蒸滲觀測平臺在內的多項系列觀測研究平臺。

3.石漠化綜合治理和農業生態旅遊試驗示範區(梭篩和隴財)

5 開放與交流

基於長期的觀測研究歷史、健全的科研基礎設施和便利的科研工作條件,普定站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喀斯特生態環境研究領域的一張名片,成為國內外重要的喀斯特研究數據積累基地、野外科研共享平臺和學術交流以及人才培養基地。

早在「五五」和「六五」期間作為我國高原喀斯特典型代表,普定就吸引了來自奧地利、法國、德國等國巖溶和洞穴專家開展觀測和研究工作,在國內也先後有南京大學、成都地質學院、巖溶研究所等 20 餘家單位在後寨河流域開展觀測研究。近年來,「973」項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與適應性生態系統調控」(2006CB403200)、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於水-巖-土-氣-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區碳循環模式及調控機理」(2013CB9567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貴州省政府聯合基金項目、科學技術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等諸多研究項目先後在普定站實施。

普定站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昆明植物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河海大學、貴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緊密合作關係,開展了長期合作研究,每年參加或舉辦多次國內學術會議。

依託中-英地球關鍵帶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喀斯特關鍵帶站網構建等國際合作項目,與斯洛維尼亞喀斯特研究所,羅馬尼亞洞穴研究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埃克斯特大學、斯特靈大學,以及美國肯塔基大學等建立了長期夥伴關係。

為國內外科研人員提供實物資源、信息資源下載與訪問、標本查閱與借用等方面的服務。近 5 年該站為其他研究機構提供了 120 餘人次超過 80GB 的數據服務,與外單位合作發表文章佔到普定站發表文章總量 40% 以上。

作為貴州省科普教育基地,普定站一直秉承服務公眾的重要使命,積極開展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文化的傳播,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例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拍攝「地理 · 中國」專題節目《白水臺之謎》、中央電視臺農業與軍事頻道(CCTV-7)參與拍攝「聚焦三農」專題節目《石漠化之戰》等節目中,普定站對石漠化發生原因、形成過程和治理之路進行了科學的詮釋,為西南地區「石漠化之戰」勝利提供了重要「情報」。每年接待來自大專院校教學實習及中、小學冬夏令營活動師生約 500 多人次。目前,有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學院等 4 所高校將普定站設為常年教學實習基地。


文章源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7):934-936.

相關焦點

  • 加強喀斯特關鍵帶長期觀測研究,支撐西南石漠化區生態恢復與民生改善
    >王世傑* 彭 韜 劉再華 倪 健 陳 喜 張信寶 劉長成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面積約 54 萬平方公裡,佔世界陸地面積的 12%,是我國乃至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中,其連片裸露碳酸鹽巖面積最大
  • 喀斯特地表水系統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再華帶領的喀斯特作用水-碳循環研究小組以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建立的5種不同土地利用控制下的喀斯特泉在該研究中發現,喀斯特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受碳限制,其原因是高pH水環境中,由輪藻和水綿組成的水生生態系統無法有效利用和轉化DIC中的HCO3-,而傾向利用溶解態CO2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2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在2004—2006年庫姆塔格沙漠野外科學考察基礎上,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庫姆塔格站」),於2007年開始籌建,2009年正式批准加入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陸地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站網,2015年入選「荒漠化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2018年被評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優秀生態站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磴口站」)始建於1982年,前身為「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三北』防護林營造技術」的3個地面氣象站,2006年形成「一站四點聯測」布局,隸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 王學路一行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10月21日下午,在副校長王學路的帶領下,科學技術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行9人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考察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建設與發展》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因所做貢獻突出,1999年實驗站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試點站),2002年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2006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
  • 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以下簡稱「黑河遙感站」)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2018 年獲批甘肅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黑河遙感站立足黑河流域,是一個完整的封閉系統,包含了上遊的冰雪、凍土和高寒草原,中遊的人工綠洲,以及下遊的荒漠和天然綠洲等陸地生態系統,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自 2007 年起,黑河遙感站就已經開展了系統性的流域尺度觀測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至今已有 10 餘年的觀測數據積累。
  • 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
    1982 年 10 月,為了解決「沙臨城下」的嚴重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策勒縣召開了沙漠化治理現場辦公會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成立策勒站,開展沙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開展野外觀測、科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技術示範的重要基礎性平臺。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依託河南大學建設的「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大別山國家站」)獲批立項建設。
  • 「喀斯特樣本」亮了—新聞—科學網
    26年前,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的科研人員走進深處大石山林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環江縣),立下「軍令狀」: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王克林等人基於對這裡生態承載力的研究後,做此論斷。 「如何既減緩石漠化,又能保障老百姓的生計?」廣西當地官員問他們。 「必須要切斷惡性循環的鏈條。」王克林等人建議,在環江縣城北3公裡處、以土山為主的肯福屯開展「異地扶貧」的試驗示範。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如何實現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全球)、從短期到長期的觀測,獲取全球尺度生態系統觀測數據,認知區域乃至全球生態系統動態變化規律,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是當前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國際生物學計劃(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1964—1974 年)的實施,逐步形成了生態學領域「大科學、大數據」理念,即通過實施大科學工程,獲取海量觀測數據,開展協同科學研究。
  • 亞熱帶生態所召開「地球關鍵帶」中英重大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
    6月5日至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英重大研究計劃「喀斯特關鍵帶水文-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機理及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機制」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格拉斯哥大學、阿伯丁大學、斯特林大學、蘇格蘭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30名學者參與交流。亞熱帶生態所副所長譚支良代表主辦單位致詞。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