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 科研人員對土壤進行取樣。

(中國科學院供圖)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系列重要成果發布會現場。

  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攝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是當前全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已位居全球碳排放首位,節能減排壓力愈發明顯。因此,一張科學嚴謹、具有說服力的碳清單,將是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上贏得主動的重要保障

  北京時間4月18日凌晨3時,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系列研究成果,以專輯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上。這一舉動不僅是中國首次,在亞洲也尚屬首次,在國際上也十分少見。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究竟幾何?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應對形勢愈發緊迫

  由於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正面臨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為此,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明確要求,世界各國要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推動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以此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升溫速率。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締約方,近年來,中國從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出發,制定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增強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戰略思路,並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然而,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續提升,中國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勢必面臨履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CO2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隨著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中國的碳排放量仍在不斷增長,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是緊迫的。」碳專項「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指出,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2011年1月,中國科學院率先啟動了碳專項。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通過系統調查和觀測中國各類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來深入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特徵、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固碳效應,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方精雲介紹,此次項目群發表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

  多個首次實現領跑

  該研究首次在國家尺度上直接證明了人類有效幹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要摸清我國「碳收支」的家底,不僅得管「支出」,從源頭做起節能減排;還得看「收入」,增強生態系統固碳。專家指出,我國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往往被低估了。

  「事實上,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方精雲介紹,例如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所謂「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機制。「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方精雲說。

  據悉,該研究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通過直接證據證明了人類有效幹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草工程以及長江和珠江防護林工程等)和秸稈還田農田管理措施的實施,分別貢獻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總量的36.8%(7.4千萬噸)和9.9%(2.0千萬噸)。

  不僅如此,該研究還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係,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產效率;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的關係,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還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這些研究成果證明,中國這麼多年來為生態環境所做的努力,的確使生態環境向好的方向演化。」方精雲表示,該成果的發表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循環、全球變化、生態學等領域的國際地位,體現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從國際跟蹤和並行到領跑的飛躍。

  翔實數據破解難題

  在這一當今世界調查範圍最大的野外調查項目中,科研人員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及其分布,提供了大量野外實測本底數據

  調查樣方1.7萬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在為期5年的項目執行中,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項目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

  「可以說,這是當今世界調查範圍最大的野外調查項目,為研究中國植被生產力、碳收支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宏觀格局提供了大量野外實測數據,也為我國國土資源規劃、保護與利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願景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本底數據。」方精雲說。

  為充分挖掘這些得來不易的數據,自2015年1月開始,科研人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打破課題間壁壘、實現數據完全共享,在凝練出若干個重大科學問題的基礎上,對所有採集數據統一匯交整理、統一控制數據質量、統一進行數據挖掘,從多個層面系統深入地分析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特徵、驅動因素以及相應的生態系統功能。

  「在中國這樣遼闊的土地上,它的固碳潛力究竟還有多大?」「通過人工辦法實施生態造林工程等來增加碳匯,緩解氣候變化,到底可行嗎?」「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快速下降、碳儲量減少,我們當前在農業生產中對於應對氣候變化還能做些什麼?」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副所長於貴瑞表示,「風風雨雨這麼多年,該項目群研究成果釐清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付出的努力,使我們能夠理直氣壯地展示出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於緩解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美國科學院院士Inder M. Verma認為,該論文為證實生態恢復工程對於中國碳匯的影響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論文的兩位國際評審專家也認為,該研究提供了翔實、獨特的資料庫,將有助於地理學家、生物地球化學家、植物生態學家等在大尺度範圍上,驗證一些以往在小尺度上得到的假說。

  此外,這項成果的發表也為人類幹預促進生態系統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見解,為正在經歷類似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責任編輯:符仲明)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作為頭號碳排放國,中國「固碳」的能力有多強?
    一說到減排,大家就會想到「減少化石能源使用」等手段,其實,「固碳」也是減排的重要手段。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氣之外的碳庫碳含量的措施,能夠將多餘的碳封存起來,不排放到大氣中。目前主要有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兩種方式。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 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雖然近年來,中國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依然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今天凌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系列研究成果,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第十八次年度會議暨生態系統固碳機制、速率...
    各有關單位:茲定於2011年6月18~20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第十八次工作會議暨生態系統研討會。一、會議主要內容1.生態系統固碳機制、速率、潛力研討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已經啟動,CERN部分生態站及其相關研究所大量科研人員參加了該專項的工作。針對「碳專項」的任務目標,通過深入研討和交流,探討生態系統的固碳機制、速率、潛力,對CERN各生態站開展該項工作,為順利完成任務目標打好基礎。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開欄的話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介紹,我國陸地生態圈的巨大碳匯主要是由於我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林區的固碳貢獻,同時他們也發現東北林區在夏季也有非常強的碳匯。「這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劉毅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新增的地面觀測資料,但由於人為排放和陸地生態系統存在很大的時空變化,現有觀測仍顯不足。
  •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本報記者 寇江澤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攝於2020年10月)。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自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