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第十八次年度會議暨生態系統固碳機制、速率...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各有關單位:

茲定於2011年6月18~20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第十八次工作會議暨生態系統研討會。

一、會議主要內容

1.生態系統固碳機制、速率、潛力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已經啟動,CERN部分生態站及其相關研究所大量科研人員參加了該專項的工作。針對「碳專項」的任務目標,通過深入研討和交流,探討生態系統的固碳機制、速率、潛力,對CERN各生態站開展該項工作,為順利完成任務目標打好基礎。

2.生態系統研究開放研討會,包括兩個主題:

(1)生態系統聯網觀測試驗的新技術與新方法,高新技術與創新方法的應用;

(2)長期生態學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組織開展聯網觀測與試驗研究,提升CERN未來整體研究能力;

(3)基於CERN生態站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3.2010年度CERN工作進展報告

面向全國生態學領域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探討提升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信息傳輸的技術水平,發揮生態系統聯網研究的優勢,吸引國內外科學家利用CERN平臺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二、時間與地點

報到時間:2011年6月18日,全天

會議時間:2011年6月19-20日

會議地點:新疆烏魯木齊市石河子大廈會議中心

三、   費用

參會人員住宿、交通費自理。

四、聯繫方式

CERN領導小組辦公室

聯繫人:楊萍、莊緒亮

電 話:(010)68597573,68597540

Email: yangping@cashq.ac.cn, xlzhuang@cashq.ac.cn

CERN科學委員會:

聯繫人:於秀波

電 話:(010)64889820

Email: yuxb@igsnrr.ac.cn

新疆生地所:

聯繫人:劉文江,(0991)7885317,13999218186

聯繫人:馮先偉,(0991)7885315,15099069972

Email:wjliu@ms,xjb.ac.cn fengxw@ms.xjb.ac.cn

CERN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相關焦點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通過系統調查和觀測中國各類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來深入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特徵、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固碳效應,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方精雲介紹,此次項目群發表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其機制和原因一直存疑。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乾旱區生態系統,但其機制和原因一直存疑。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雖然近年來,中國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依然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今天凌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系列研究成果,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優化生態安全格局 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
    一、生態安全格局優化是實現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年度會議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2016年度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擔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及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和研究生,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處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中的植物多樣性尤其敏感,氣候變化改變物種的分布,進而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作為最先部署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之一,中國科學院於2011年1月率先啟動了「碳專項」,並設立了「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旨在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分布。科研人員對樣品碳元素含量進行測定。在PNAS的專輯中,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專輯提到,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極端降水事件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存在顯著區域差異, 一般認為, 極端降水促進乾旱地區生態系統碳積累, 卻不利於溼潤地區生態系統固碳; 但目前對極端降水導致的土壤碳側向輸移和土壤養分流失等間接影響過程的了解十分有限, 致使結果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也通過不同的機制過程影響生態系統碳循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影響程度與這些事件的發生時間存在密切關係, 但這一聯繫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長春市九臺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召開2020年第2次會議暨迎接...
    長春市九臺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召開2020年第2次會議暨迎接省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部署會 2020-06-14 0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程磊磊 盧琦 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服務增效
    1997 年 Costanza 等首次評估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同年 Daily從社會對生態系統的依賴角度闡述了生態系統服務,這些研究激發了學者們對生態系統服務研究的濃厚興趣。 2005 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構建了生態系統評估的基本框架,把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與文化服務 4 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