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而來源於根系分泌物及其脫落物的根際沉積碳,由於其代謝周轉快,具有複雜性和多變性,儘管已有一些研究,但還不十分清楚這部分碳的命運(圖1)。另外,微生物可以通過多條固碳途徑進行CO2同化,其中,卡爾文循環是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在調節大氣CO2濃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土壤中也存在相當數量的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

  基於此,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等的資助下,整合14C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技術(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結合室內培養實驗與稻田長期定位試驗,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應用14CO2連續示蹤技術,從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不同養分條件對光合碳傳輸的影響以及光合碳的分解動態三方面來揭示光合碳向土壤碳庫的輸入與轉化調節機制(圖2)。結果表明,在水稻拔節灌漿期內,通過水稻的根際沉積作用,有4-6%的光合碳進入土壤有機碳庫,這部分新碳對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貢獻為2-4%,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貢獻為9-18%。同時,水稻光合碳的輸入抑制了稻田土壤原有有機碳的礦化分解,表現出明顯的負激發效應,這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結果發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Ge et al., 2012, 48: 39–49)。而且,不同施氮水平亦對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在不同碳庫中分配產生影響,結果表明,在較高的施N水平下,水稻地上部對碳的積累能力相對較強,水稻光合碳通過根際沉積作用輸入到土壤中的14C-SOC的含量亦相對較高,施N水平明顯促進了水稻新鮮根際碳的沉積,且高氮水平下根際沉積的碳量高於低氮與中量氮水平。同時,水稻生長過程中,根系分泌物促進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增加,施N水平顯著影響土壤MBC的更新率,而對DOC更新率的影響較小。研究結果發表在Plant and Soil(Ge et al., 2014, DOI: 10.1007/s11104-014-2265-8)。該研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輸入對土壤不同碳庫的貢獻,解析了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動態去向,研究為深入解析稻田碳循環及土壤微生物在光合碳轉化中的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在稻田土壤微生物固碳(同化大氣CO2)功能方面,研究人員利用14C連續標記技術,結合密閉系統培養土壤開展工作(圖3),研究表明,無論是80d還是110d的培養期,在光照處理下,農田土壤微生物均具有可觀的CO2同化能力,據估算,他們的CO2日同化速率在0.01-0.1gCm−2之間。如果推算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理想狀態下,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的年碳同化量在0.3-3.7Pg。然而,遮光處理的土壤,其微生物的碳同化功能被完全抑制了。研究結果發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e et al., 2013, 113: 70–78)。同時,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的光合固碳作用只發生在表層土壤,但表層同化碳可以向下傳輸,這可能為底層的化能自養微生物提供碳源和電子供體,從而誘導化能自養微生物參與碳同化過程,從而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光能、化能自養固碳的雙重協同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Wu & Ge et al., 2014, 98: 2309–2319)。

  同時,通過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組成、結構和數量進行了分析,闡釋了稻田土壤微生物固碳的分子生物學機理,明確了功能微生物種群結構(圖3)。結果表明,稻田土壤固碳細菌的優勢種群可能是紅假單胞菌、慢生根瘤與勞爾氏菌菌等,而藻類則以黃澡和硅藻為主,明確了稻田土壤參與CO2光合同化的功能基因(cbbL)及其豐度(0.04~1.3×108 copies g-1),研究結果發表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Yuan & Ge et al., 2012, 78: 2328–2336)。同時,依託稻田長期定位試驗,研究發現,在田間條件下,稻田土壤也存在相當數量的細菌cbbL基因拷貝數及較高的RubisCO酶活性。根據酶活性估算,年碳同化量在100-450kg/ha之間,這與室內14C-CO2連續標記培養實驗得出的碳同化量相當,這為我們估算田間條件下,土壤自養微生物的CO2同化速率提供了可能性,研究結果發表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Yuan & Ge et al., 2012, 95: 1061–1071)和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Yuan & Ge et al., 2013, 49: 609–616),同時建立了「超聲破碎分離提取」土壤固碳關鍵酶RubisCO活性的提取方法,創建了基於土壤RubisCO活性測定的自然土壤微生物碳同化速率的估算方法(碳同化速率=0.16×RubisCO活性–0.001)。研究結果發表在Pedobiologia(Wu & Ge et al., 2014, 57: 277–284)。因此,該研究揭示了一個以往被忽視的土壤有機碳的重要輸入途徑,同時改變了土壤微生物在稻田生態系統中僅擔負有機質分解、礦化功能的長期認識,亦豐富了微生物的基本功能和在碳循環過程中的作用。

 

圖1 稻田土壤有機碳來源

 

圖2 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與在土壤中轉化示意圖

 

圖3 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同化大氣CO2)及其生物學機制技術框架圖

相關焦點

  • 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稻田土壤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然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無定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從整個生物圈的物質、能量流來看,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是一支絕不容忽視的生物固碳力量。因此,研究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態環境效應具現實意義。 cbbL基因編碼的核酮糖-1, 5-二磷酸梭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爾文循環中的關鍵酶,該酶催化卡爾文循環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應。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歷史上,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歷過頻繁、大規模的人為幹擾,絕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別是低海拔地區的原生地帶性植被多已消失殆盡,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大多破碎化嚴重,亟需開展保護和修復。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相對貢獻的定量化研究有助於深入理解複雜幹擾下森林景觀變化的驅動機制,對區域森林管理政策和中長期土地利用規划具有重要意義。   3、完成了贛江流域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其機制和原因一直存疑。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對於理解微生物群落調節生態系統水平功能的機制十分重要。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卡爾文循環(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是光能自養生物和化能自養生物同化CO2的主要途徑,以及陸地生態系統初級產物合成的最主要途徑,在調節大氣CO2濃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對全球碳循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到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