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2020-12-01 中科院之聲

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汙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因此,定量示蹤大米甲基汞和無機汞的來源及富集過程,對汞汙染地區稻田汞汙染控制及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基於前期建立的土壤樣品乙基化/GC分離甲基汞提取方法(Qin et al., 2018)和水稻植株甲基汞選擇提取方法(Li et al., 2017),選擇貴州萬山汞礦區的稻田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四個生長周期分別採集大氣、灌溉水、根系土和水稻植株樣品,系統研究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

稻田生態系統無機汞與甲基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水稻植株各部位無機汞的δ202Hg及Δ199Hg值差異明顯,其無機汞的來源各不相同(圖1a,b)。根據無機汞的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及模型計算,發現根系無機汞17-42%來自土壤、58-83%來自灌溉水,葉片和果實的無機汞幾乎全部來自大氣(~100%),而水稻莖同時受到土壤、灌溉水和大氣汞的影響。不同生長周期水稻植株各部位的甲基汞汞同位素特徵(δ202Hg和Δ199Hg)較為接近且逐漸趨向土壤甲基汞(圖1c,d),水稻根部從土壤吸收甲基汞的過程以及植株各部位之間的甲基汞傳輸不存在明顯的汞同位素質量分餾和非質量分餾。根據水稻植株各部位與大氣、土壤、灌溉水甲基汞的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推斷,水稻植株中的甲基汞均來自於灌溉水-土壤系統。這與團隊前期研究結果一致,而汞同位素研究提供了更為直接有力的證據。

研究系統揭示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圖2),並定量計算灌溉水、土壤和大氣對水稻植株各組織甲基汞和無機汞的貢獻比例,展示了形態汞同位素應用於環境研究的潛力,為理解水稻富集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機制以及稻田土壤汞汙染控制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以Isotopic Fractionation and Source Appointment of Methylmercury and Inorganic Mercury in a Paddy Ecosystem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地化所博士生覃重陽為論文第一作者,地化所研究員李平和馮新斌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圖1.不同生長時期水稻組織和大氣、土壤、灌溉水的無機汞和甲基汞的δ202Hg和Δ199Hg值

圖2.水稻植株各部位和大氣、土壤、灌溉水的無機汞(左)和甲基汞(右)汞同位素分餾特徵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 2017),選擇貴州萬山汞礦區的稻田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四個生長周期分別採集大氣、灌溉水、根系土和水稻植株樣品,系統研究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稻田生態系統無機汞與甲基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水稻植株各部位無機汞的δ202Hg及Δ199Hg值差異明顯,其無機汞的來源各不相同(圖1a,b)。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27 星期五
    科研進展1、研究發現降水變化調控北半球高山樹線爬升速率2、瀋陽自動化所等在深度學習泛化能力研究中獲進展 3、新疆理化所在玄武巖纖維高性能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4、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5、國家納米中心在圓偏振發光材料性能的提升及應用研究中獲進展6、營養與健康所等發現IGF2R調控「質子改道」賦予巨噬細胞抗炎潛能7、合肥研究院在提升有序Double Half-Heusler熱電性能研究中獲進展 8、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新型醯化氨基寡糖類降糖、降脂活性候選藥物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 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關於Mo同位素在巖石化學風化過程中的具體分餾機制仍然不清楚,同時,風化產物中偏輕的δ98Mo的長期穩定儲庫仍未找到。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結果顯示,這3種被動採樣器得到的氨同位素組成具有一致性,但它們都顯著低於擴散管主動採樣系統(DELTA,參比標準),且差異穩定在15.4±3.5‰(圖2)。這一差異雖然超出了預期,卻意外地刻畫了氨氣同位素分子擴散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餾效應。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  基於此,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等的資助下,整合14C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技術(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結合室內培養實驗與稻田長期定位試驗
  • 專家觀點 陳玖斌:土壤環境重金屬汙染的同位素示蹤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陳玖斌博士/教授專家介紹:天津大學地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科技部「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科院「百人計劃」研究員。獲國際地球化學學會Kharaka獎。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不同學者對導致這種分餾效應的成因及其機理仍存在很大爭議。
  • 為什麼自然界巖漿系統未發現溫度梯度導致的鎂同位素分餾
    但是,Richter效應只在實驗室中有記錄,雖然自然界巖漿系統存在溫度梯度,而自然界並沒有對應的Richter效應觀察現象。     為了解決這一理論與觀察事實的矛盾,本研究做了系列理論分析與計算。文章認為實驗室以純熔體相為實驗條件得出的Richter效應不能直接應用於自然界條件。
  • 江桂斌團隊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穩定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倩、江桂斌研究組近期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doi: 10.1038/nnano.2016.93; Impact Factor35.267,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為該工作唯一完成單位
  • 亞熱帶森林沉降汞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汞匯,也是全球汞循環過程中活躍的關鍵地帶之一。從全球角度而言,森林生態系統能夠以凋落物的形式從大氣中轉移1000Mg-1200Mg的汞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約佔全球大氣汞儲庫的20%。凋落物中的汞進入森林土壤系統中之後的歸趨,一直以來存在諸多爭議。
  • 「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北京理加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在長春召開。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及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等40餘人參加了會議,交流會由東北地理所閻百興研究員主持。
  • 地理資源所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高時間解析度的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數據可促進全球和生態系統尺度大氣和生態水文過程的理解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新型同位素體系——碳酸鹽團簇同位素(clumped isotope,以Δ47值量化表示)具有指示礦物形成溫度而無需假設海水δ18O值的特性。因此,團簇同位素已逐漸發展成新型的地質溫度計,並開始在古氣候研究中得到應用。由於珊瑚骨骼碳酸鹽在形成過程中通常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使得同位素組成無法達到熱力學平衡,結果導致濱珊瑚的Δ47值比在相同溫度條件下形成的無機碳酸鈣的值要偏高。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金屬Mg和Fe同位素理論上可以為其成因提供制約,這是因為:Fe是該礦床的主要組成元素;分離結晶和部分熔融不會顯著地使Mg同位素分餾,但會引起Fe同位素變化;液態不混溶產生的兩相具有不同的聚合度,富Si相理論上會產生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的現象。雖然前人對中國西南攀枝花和白馬巖體中的Mg-Fe同位素已進行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