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溫學發研究組最新SCI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Huang Lvjun, Wen, X.F.*, 2014. Tempor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δD and δ18O above an arid artificial oasis cropland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119, doi:10.1002/2014JD021891)上。

高時間解析度的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數據可促進全球和生態系統尺度大氣和生態水文過程的理解,也是模型驗證和同位素衛星反演偏差估算的重要工具。該研究以波長掃描光腔衰蕩光譜(WS-CRDS, Picarro Inc.)技術為基礎,在2012年5月至9月對位於典型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甘肅張掖人工綠洲玉米生態系統大氣水汽δD和δ18O比值與通量進行了原位連續觀測。

研究結果表明:(1)季節尺度上,大氣水汽δD和δ18O月均值表現出先上升後降低的趨勢,而大氣水汽d月均值表現出穩定的降低趨勢。日尺度上,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受大氣夾卷、局地蒸散和露水等因素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日循環模式。(2)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偏離降水平衡預測值的程度與降雨量(P)、相對溼度(RH)和氣溫(T)具有顯著相關性。單次降水過程中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存在明顯的「降雨量效應」。(3)大氣水汽δD和δ18O與水汽混合比(w)存在顯著對數線性關係,但R2僅為17%和14%,而d 與RH和T顯著相關,這表明受氣團平流影響較小,而受局地水汽的影響較大。整個觀測期間,局地蒸散使近地表大氣水汽δD和δ18O富集,平均蒸散同位素驅動力分別為102.5和23.50 mmol m-2s-1 ‰。但是,大氣夾卷的「稀釋作用」仍使大氣水汽δD和δ18O平均值分別出現10.1和2.24‰的貧化。局地蒸散和大氣夾卷均對大氣水汽d 日變化施加了正向驅動力。

相關的SCI論文和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

1. Huang Lvjun, Wen, X.F.*, 2014. Tempor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δD and δ18O above an arid artificial oasis cropland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119, doi:10.1002/2014JD021891.

2. Wen, X.F.*, Y. Meng, X.Y. Zhang, X.M. Sun, X. Lee*. 2013: Evaluating calibration strategies for isotope ratio 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atmospheric 13CO2/12CO2 measurement.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6, 1491-1501.

3. Wen, X.F. *, X. Lee*, X.M. Sun, J.L. Wang, Z.M. Hu, S.G. Li, and G.R. Yu. 2012: Dew water isotopic ratio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cosystem water pools and fluxes in a cropland and a grassland in China. Oecologia. 168, 549-561.

4. Wen, X.F. *, X. Lee, X.M. Sun, J.L. Wang, YK Tang, S.G. Li, and G.R. Yu. 2012: Inter-comparison of four commercial analyzers for water vapor isotope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29, 235-247.

5. Xiao Wei, Lee Xuhui*, Wen Xuefa*, Sun Xiaomin, Zhang Shichun 2012. Modeling biophysical controls on canopy foliage water 18O enrichment in wheat and corn. Global Change Biology, 18, 1769–1780.

6. Zhang, S.C., Sun, X.M., Wang, J.L., Yu, G.R., Wen, X.F. *, 2011. Short-term variations of vapor isotope ratios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rocess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1,401-416.

7. Wen, X.F., Zhang, S.C., Sun, X.M.,Yu, G.R., Lee, X., 2010. Water vapor and precipitation isotope ratio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115, D01103, doi:10.1029/2009JD012408.

8. Wen, X.F., Sun, X.M., Zhang, S.C., Yu, G.R., Sargent, S.D., Lee, X., 2008.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water vapor D/H and 18O/16O isotope ratios in the atmosphere. Journal of Hydrology, 349, 489-500.

9. 溫學發*, 孫曉敏, 王建林, 於貴瑞, 李勝功. 2012. 水汽氫氧穩定同位素通量的模擬裝置與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授權號: ZL201110004555.X.

10. 溫學發*, 孫曉敏, 王建林, 張心昱, 於貴瑞, 李勝功, 李旭輝. 2012. 恆定氫氧穩定同位素比值的水汽發生器及用途. 國家發明專利, 授權號: ZL201010223551.6.(來源: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地理資源所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高時間解析度的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數據可促進全球和生態系統尺度大氣和生態水文過程的理解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
  • 地理資源所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
  • 「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北京理加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在長春召開。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及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等40餘人參加了會議,交流會由東北地理所閻百興研究員主持。
  • 2018年穩定同位素技術應用交流會圓滿成功
    祝賀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圓滿成功   五月的北京,陽光明媚美好,樹木鬱鬱蔥蔥。2018年5月15日,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功召開。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大氣碳同位素雷射在線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劉玉柱教授領導的雷射光譜/雷射質譜課題組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合作,在大氣碳同位素的雷射在線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南海所開發一種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方法—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張黎研究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解析沉積物對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等方面獲重要進展。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採購...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分析儀器/質譜儀 採購單位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
    主講:朱祥坤題目: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時間:2017年12月7日下午14:30地點:地球科學學院學術報告廳朱祥坤,1985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質學專業。地球化學家,牛津大學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主任、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實驗室主任。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主要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有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球與太陽系的早期演化、地圈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海底熱液活動與成礦作用、造山帶與巖石圈演化、同位素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等。
  • 理加聯合成功參加第三屆全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討會及技術研修班
    2016年11月28日-12月1日,第三屆全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討會及技術研修班暨中國生態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深圳金百合大酒店成功召開。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以及健康舒適的生存環境,而且在維持全球氣候穩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大氣有機碳和元素碳穩定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穩定碳同位素被廣泛用於地球化學研究,同時也是解析大氣汙染源及大氣化學轉化的有效途徑。
  • 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