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2020-08-16 中國青年報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薛濱團隊研究人員以太湖流域的水生植物和神農架大九湖泥炭地的溼地植物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碳氧同位素的組成變化特徵及其環境影響因子,為該區域利用植物碳氧同位素更準確研究湖泊現代環境變化和古環境演變提供了實驗支持和數據支撐。

通過對太湖流域內水生植物的δ13C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水生植物不同組分(全樣、綜纖維素與α纖維素)的δ13C在季節上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在空間上河流地區水生植物的δ13C較湖區水生植物的δ13C偏輕,差異較顯著(圖1)。通過分析水生植物不同組分的δ13C與環境要素之間的關係,發現水體pH是影響水生植物δ13C變化的主要因素,其中水生植物α纖維素組分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較植物的全樣和綜纖維素組分更敏感,更適用於作為研究湖泊生態環境變化的載體(圖2)。而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植物中的木質素和抽提物等次級組分對全樣的δ13C信號具有一定的幹擾,與其他次級組分相比,α纖維素組成成分單一、理化性質相對穩定,有固定的分子式,對環境變化響應更為敏感。這對於利用水生植物碳同位素更準確地研究湖泊環境變化提供了數據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

此外,通過對神農架大九湖泥炭地的溼地植物α纖維素進行δ18O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植物不同部位(全樣、莖和葉)的δ18O不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泥炭地表水的δ18O是影響植物δ18O變化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該地區植物生長季(4月至10月)的月平均溫度對植物δ18O的影響不容被忽略(圖3與圖4)。因此,該地區植物的δ18O可以保存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利用源水的δ18O和溫度的信號。這為該地區沉積物中纖維素δ18O的氣候意義解譯提供了現代過程的參照與對比,同樣對於我國其他泥炭地纖維素δ18O的古氣候信息解析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學技術部基礎性工作專項等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1、2

圖1 太湖流域採樣點位置示意圖

圖2 水生植物不同組分的δ13C與環境要素之間的相關性

圖3 植物不同部位的δ18O與氣候要素之間的相關性

圖4 不同植物、大氣降水和泥炭地表水的δ18O在時間序列上的對比

來源:中科院

相關焦點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 大氣碳同位素雷射在線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劉玉柱教授領導的雷射光譜/雷射質譜課題組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合作,在大氣碳同位素的雷射在線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地理資源所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該項目集中院內多家優勢力量,強化學科交叉,全力攻關,三年來,通過對長江中下遊100多個湖泊的調查、研究,在湖泊的底泥內源汙染及釋放機制、富營養化湖泊內源汙染控制及生態修復的理論和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進展,為我國即將開展的大規模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提供了科學儲備和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填補國際湖泊學有關淺水湖泊的研究空白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濱珊瑚(Porites)是重建熱帶海洋氣候環境演變的重要研究載體,利用濱珊瑚骨骼碳酸鈣中的氧同位素組成(δ18O)可重建海水錶層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變化。然而這種重建往往受海水δ18O值變化的影響。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學科理論 261參考文獻 261第15章 湖泊生態學研究進展 2651 引言 2652 湖泊生態學發展歷程 2652.1 以湖泊資源開發利用為目標的湖泊綜合調查研究階段 2662.2 以湖泊生態系統穩定與保護為目標的應用生態學研究階段 2673 湖泊生態學研究進展 267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2019-01-30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目前關於內陸湖泊CDOM的研究多集中在單一的淡水湖泊中,對於鹹水湖泊的CDOM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全國範圍的鹹水湖泊CDOM研究還鮮見報導。
  • 2018年穩定同位素技術應用交流會圓滿成功
    祝賀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圓滿成功   五月的北京,陽光明媚美好,樹木鬱鬱蔥蔥。2018年5月15日,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功召開。
  • 不同類型溼地脫氮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溼地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在截留汙染物和改善水質等方面備受全球關注。溼地可以通過植物吸收、土壤固定以及土壤微生物過程(包括反硝化和厭氧氨氧化)等多種途徑削減氮汙染,其中,反硝化途徑通過將硝態氮還原為氮氣進入空氣,從而永久性去氮。當前研究對溼地的脫氮作用已有一些了解,但對不同水文條件下環境和生物因素影響的溼地脫氮速率仍知之甚少。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地理資源所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該研究以波長掃描光腔衰蕩光譜(WS-CRDS, Picarro Inc.)
  • 公認檢測技術 穩定同位素技術可鑑別假葡萄酒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穩定同位素食品分析實驗室負責人鍾其頂介紹了目前國際上同樣採用穩定同位素技術鑑別葡萄酒摻水造假的現象。    穩定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數相同,但質量數不同的核素,這些核素的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特性具有差異。
  • 同位素分離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氘作為氫的穩定同位素,是核聚變反應堆的主要燃料之一。同時,氘在民用工業及現代科學研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氘在海洋中的天然豐度僅為156.25ppm,其分子形狀、尺寸及熱力學性質等與氫相似。因此,從氫同位素混合物中分離、純化和濃縮氘分子具有挑戰性。
  • 地化所在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吸收利用的無機氮主要為硝態氮和銨態氮。在混合氮源下,植物對兩種無機氮源利用的份額因植物種類、生長發育時期以及所處的環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確定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有助於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和減少環境汙染,為植物的環境適應性和無機氮利用機制的研究提供了銳利武器。而量化植物對兩種氮源利用區別貢獻一直是目前研究的難點。
  • 化學所在一氧化碳真空紫外光解離的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另一方面,CO的光吸收和光解離還被認為是造成太陽系中C、O同位素異常分布的直接原因,從分子層面理解這一現象形成的機制對於研究太陽系的演化歷史以及行星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量的光譜學研究已經證明稀有同位素取代(13C、17O和18O)會顯著影響CO分子吸收譜線的位置和強度以及光解離效率等;而對於同位素取代會對解離產物的量子態布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還不清楚,而這是理解C、O同位素在太陽系中異常分布的最重要參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