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2019-01-30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溶解性有機物(DOM)是水體中有機碳最大的儲存庫,是地球水圈中有機碳的主要載體和生物體的主要底物,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的貢獻。DOM的組成結構和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碳循環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可以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有色溶解性有機物(CDOM)是DOM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水體中,是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物質。

  CDOM主要由富裡酸、腐殖質和芳烴聚合物等物質組成,是水生生態環境中最大的溶解有機碳庫。水體中的CDOM主要有外源和內源兩個部分,外源主要由陸生植被降解後形成的腐殖質由河流攜帶進入水體中;內源主要由浮遊植物的光學降解形成。目前關於內陸湖泊CDOM的研究多集中在單一的淡水湖泊中,對於鹹水湖泊的CDOM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全國範圍的鹹水湖泊CDOM研究還鮮見報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學科組的科研人員歷經4年時間,對分布在全國的234個湖泊進行了野外調查採樣,對全國範圍內的936個淡鹹水湖泊CDOM樣品利用紫外吸收技術、三維螢光技術及螢光區域積分分析法,對比探討了淡鹹水湖泊的CDOM組分及其主要來源。研究表明鹹水湖泊CDOM含量明顯高於淡水湖泊的CDOM含量,類腐殖質和類富裡酸是湖泊CDOM螢光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並且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CDOM螢光強度顯著降低。該研究表明淡鹹水湖泊CDOM的分布有顯著差異性,這對於今後分析內陸湖泊在碳循環過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該論文「Characterization of CDOM in saline and freshwater lakes across China using spectroscopic analysis」以東北地理所研究員宋開山與博士生尚盈辛為共同第一作者,宋開山為通訊作者,由副研究員溫志丹、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教授Pierre-Andre Jacinthe等共同完成,成果發表於國際水資源領域期刊Water Research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金項目(41730104)、中科院「人才計劃」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XDA19070501)等共同資助。

  論文信息:Song Kaishan, Shang Yingxin, Wen Zhidan, Jacinthe Pierre-Andre, Liu Ge, Lyu Lili and Fang. Chong. Characterization of CDOM in Saline and Freshwater Lakes across China Using Spectroscopic Analysis. Water research, 2018, 150: 403-417.

  論文連結 

  溶解性有機物(DOM)是水體中有機碳最大的儲存庫,是地球水圈中有機碳的主要載體和生物體的主要底物,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的貢獻。DOM的組成結構和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碳循環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可以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有色溶解性有機物(CDOM)是DOM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水體中,是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物質。
  CDOM主要由富裡酸、腐殖質和芳烴聚合物等物質組成,是水生生態環境中最大的溶解有機碳庫。水體中的CDOM主要有外源和內源兩個部分,外源主要由陸生植被降解後形成的腐殖質由河流攜帶進入水體中;內源主要由浮遊植物的光學降解形成。目前關於內陸湖泊CDOM的研究多集中在單一的淡水湖泊中,對於鹹水湖泊的CDOM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全國範圍的鹹水湖泊CDOM研究還鮮見報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學科組的科研人員歷經4年時間,對分布在全國的234個湖泊進行了野外調查採樣,對全國範圍內的936個淡鹹水湖泊CDOM樣品利用紫外吸收技術、三維螢光技術及螢光區域積分分析法,對比探討了淡鹹水湖泊的CDOM組分及其主要來源。研究表明鹹水湖泊CDOM含量明顯高於淡水湖泊的CDOM含量,類腐殖質和類富裡酸是湖泊CDOM螢光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並且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CDOM螢光強度顯著降低。該研究表明淡鹹水湖泊CDOM的分布有顯著差異性,這對於今後分析內陸湖泊在碳循環過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該論文「Characterization of CDOM in saline and freshwater lakes across China using spectroscopic analysis」以東北地理所研究員宋開山與博士生尚盈辛為共同第一作者,宋開山為通訊作者,由副研究員溫志丹、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教授Pierre-Andre Jacinthe等共同完成,成果發表於國際水資源領域期刊Water Research。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金項目(41730104)、中科院「人才計劃」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XDA19070501)等共同資助。
  論文信息:Song Kaishan, Shang Yingxin, Wen Zhidan, Jacinthe Pierre-Andre, Liu Ge, Lyu Lili and Fang. Chong. Characterization of CDOM in Saline and Freshwater Lakes across China Using Spectroscopic Analysis. Water research, 2018, 150: 403-417.
  論文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有色可溶性有機物的溫室氣體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湖泊是內陸碳循環的樞紐。溫度上升和富營養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浮遊植物大量滋生,這部分浮遊植物自身分泌及死亡後釋放大量溶解性有機物(DOM)。這部分DOM生物可利用性強,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能快速礦化。
  • 超高解析度質譜等技術揭示暴雨徑流顯著增加湖庫溶解性有機物和...
    超高解析度質譜等技術揭示暴雨徑流顯著增加湖庫溶解性有機物和溶解性有機碳輸入 2020-11-24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暴雨徑流過程直接導致大量懸浮物及有色可溶性有機物(CDOM)輸入至水庫,CDOM是溶解性有機物(DOM)中能夠強烈吸收紫外輻射的那部分有機物。高濃度CDOM的存在,使水體酸臭刺鼻且在水處理和分配過程中鏽垢過濾系統、釋放致癌伴生物、增加飲用水管網消毒劑用量。千島湖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位於錢塘江上遊新安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而對於深水湖泊/水庫而言,湖泊水溫差形成的湖泊熱力分層及循環還是引起水體各種理化過程(如溶氧分布、底泥營養鹽釋放)、上下層水流混合和對流等動力現象的主要因素。因此,全球變暖引起的湖泊增溫首先會改變湖泊熱力學結構,影響溫躍層深度、厚度、強度、湖泊熱力分層和熱力循環,進而進一步影響湖泊生態系統其它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最終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 一半鹹水一半淡的班公湖,究竟是什麼湖,為啥那麼多人念念不忘?
    中國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其中不同的湖泊和山脈充滿了中國風味,但許多人更喜歡去那些受歡迎的景點,畢竟這裡的設施更完善,可以有更經濟的旅行體驗,而國內很多有特殊意義的湖泊往往很少去,這些地方有的很難到達,有的不方便去,今天我要說的是一半鹹水一半淡的班公湖,究竟是什麼湖,為啥那麼多人念念不忘?
  • 科學用鹹水也能讓荒漠變綠洲
    俄羅斯、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國有工業化生產;2000年以來,以色列在內蓋夫沙漠中利用鹹水建立了優質魚類養殖與蔬菜生產複合系統,運行正常;日本佐賀大學利用鹹水栽培冰菜取得成功,已經進行商業化生產。在我國,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做了長達近20年的探索和積累。
  • 一分為二的湖泊,中國一側全是淡水,鄰國霸佔三分之一卻是鹹水
    國土遼闊,四面環山,風景如畫,許多中國人都沒到過中國的任何地方,更別說能到中國的任何地方去了解許多情況了,但喜歡到處旅遊的遊客一定有一個嚮往的地方,那就是西藏,西藏位於西藏高原的西南部,我覺得很神聖,是人們心靈被洗禮的地方。
  • 神奇湖泊——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之迷
    湖泊按湖水性質分類可分為鹹水湖和淡水湖,但是在中亞地區,卻有這樣的一個湖泊,其湖水一側是鹹水,一側是淡水,這個湖泊就是巴爾喀什湖。究竟為何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湖泊,讓我們一點點來剖析。1.8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發源於中國的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為什麼湖水有的鹹有的淡
    我們都知道海水是鹹的,我們的日常飲用水是淡的,為什麼水有的鹹有的淡呢?原來各種水中都含有鹽分(礦物質),我們把含鹽量在2.47%以上的水稱為鹹水,在0.3%以下的水稱為淡水,在0.3%~2.47%之間的稱為半鹹水
  • 世界上最「獨特」的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我國控制大部分
    世界上最「獨特」的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我國控制大部分江河湖海,是地球上所有水源的大本營。江河水大部分為淡水,海水是鹹水,唯有湖泊最特殊,既有淡水湖也有鹹水湖。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的鄱陽湖,最大的鹹水湖是青海湖,但今天介紹的這個湖最為獨特,一半淡水一半鹹水。
  • 含氯揮發性有機物(Cl-VOCs)廢氣處理的研究進展
    含氯揮發性有機物(Cl-VOCs)廢氣處理的研究進展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系統調研了Cl-VOCs廢氣處理的研究進展。在各種導致環境汙染的因素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volatileorganiccompounds)已成為大氣汙染的一個重要源頭。VOCs包括BTEXs(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醛類、酮類和氯化烴類等。目前,含氯揮發性有機物(C1一VOCs)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農藥、醫藥、有機合成等領域。
  • 印染廢水處理方法研究進展
    由於印染廢水成分複雜、有機物含量高、難生化降解,印染廢水的處理已成為廢水處理領域的一道難題。本文綜述了目前用於印染廢水處理的生物法、萃取法、吸附法、化學氧化法及高級氧化法(溼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臨界水氧化法、芬頓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等方法的特點和研究進展,並指出開發多種方法聯合使用的聯用方法是未來發展趨勢。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盧銳 於維強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機催化研究組徐傑研究員和路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合成新路線以生物質基粘康酸為原料,經與乙醇和乙烯發生連續的酯化反應、Diels-Alder反應以及脫氫反應,直接合成對苯二甲酸二乙酯。
  • 【視點】鋁鹽,鐵鹽及鈦鹽強化混凝去除中國典型微汙染水源水中天然有機物的效能及機理研究
    「編者在【18年12月05日】NOM文獻簡報關注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黃鑫博士關於鋁鹽,鐵鹽及鈦鹽強化混凝去除中國典型微汙染水源水中天然有機物的效能及機理的研究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該項目集中院內多家優勢力量,強化學科交叉,全力攻關,三年來,通過對長江中下遊100多個湖泊的調查、研究,在湖泊的底泥內源汙染及釋放機制、富營養化湖泊內源汙染控制及生態修復的理論和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進展,為我國即將開展的大規模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提供了科學儲備和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填補國際湖泊學有關淺水湖泊的研究空白做出了重要貢獻。
  • 遼寧90後女教師取得科研重大突破,研究獲國家認可!
    近日,瀋陽理工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劉慧婷博士在含鎘系顏料有色微塑料於天然水體中的光致鎘釋放過程及尺寸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資助,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於環境學高水平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機催化研究組徐傑研究員和路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深入認識淺水湖泊中水生植物殘體降解機理,有助於湖泊科學管理和治理修復。儘管關於湖泊中植物殘體分解的相關研究較多,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於植物殘體在湖泊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分解過程,植物殘體的光降解過程常常被忽視,光對生物降解的影響更是未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