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淡鹹水湖泊有色溶解性有機物研究取得進展 2019-01-30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有色溶解性有機物(CDOM)是DOM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水體中,是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物質。 CDOM主要由富裡酸、腐殖質和芳烴聚合物等物質組成,是水生生態環境中最大的溶解有機碳庫。水體中的CDOM主要有外源和內源兩個部分,外源主要由陸生植被降解後形成的腐殖質由河流攜帶進入水體中;內源主要由浮遊植物的光學降解形成。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氣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氣中的甲烷,減緩全球變暖,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能夠通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對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產生影響。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對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動態有重要作用。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N施用周期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並指出了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未來需要開展的一些工作。
-
天津大學膜分離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助力破解「溫室效應」
天津大學大氣環境與生物能源團隊針對「膜分離法捕集二氧化碳」日前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該技術製備的膜材料具備優異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權威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
-
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方案建議
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的國際進展及特點國際上認識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協同關係從21世紀初開始,在2001年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協同效應(co-benefits)」一詞。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作者從減排帶來健康協同效應的原因、減排健康協同效應的研究概況、減排影響健康的機制以及主要影響機制下的研究方法這四個維度,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領域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為氣候和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堅實的科學基礎。應對氣候變化與改善人群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編譯 七君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15-162b-EarthAtmosphere-CarbonDioxide-FutureRoleInGlobalWarming-Simulation-20151109.jpg大家天天都可以在新聞裡面聽到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這兩個名詞
-
海洋能「清除」溫室效應氣體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李虹報導, 據雅虎新聞網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海洋在低大氣層消除溫室氣體的速度超出科學家們預料。英國研究人員對維德角群島的臭氧和甲烷含量進行了一年的分析,他們發現該地區海水霧氣和微生物在清除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在較低的大氣層,臭氧是一種汙染物。
-
排出甲烷氣體引發「溫室效應」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科學家們現在正在想辦法讓奶牛減少打嗝,因為奶牛打嗝時所排出的甲烷氣體,是除二氧化碳之外的第二大容易引發「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 科學家指出,如果能夠找到阻止奶牛在打嗝過程中產生甲烷的方法,那將大幅度減緩地球溫度持續升高的趨勢,有利於人類的久生存。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奶牛每天要消化約68公斤的青草、乾草、青貯和9公斤的濃縮飼料。
-
什麼是溫室效應
因此,這33℃大體就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大氣像被子一樣造成溫室效應之故。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裡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的長波輻射,其中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因此稱為「窗區」。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將加重氣候災害疊加效應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19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加劇,許多地區未來面對的氣候災害威脅將不僅僅限於某一種,很可能是多種災害同時發生且影響加重。 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和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此前發表的數千份研究論文,以評估熱浪、乾旱、山火、洪水等多種氣候災害對人類健康、食物供應、基礎設施等產生的影響。相關報告已刊登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溫室氣體正在對南極降溫!因為特殊環境會引發「負溫室效應」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由於這種反常的氣溫分布,會讓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水蒸氣持續地將熱量散發到太空之中,進而對這裡起到降溫作用。科學家們稱這種效應為「負溫室效應」,這項研究被發表於7月11日的《自然合作期刊·氣候與大氣科學(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協同」表現出多種關聯事物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各自之間配合、協助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正向前進,使個個獲益,整體加強,孕育產出協同效應。「控制」主要是指在《大氣汙染防治法》以「命令一控制」為手段的法律框架下,對溫室氣體進行有效規制。「協同控制」是指基於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之間的關聯性特點,將溫室氣體減排納入《大氣汙染防治法》的框架下,從而獲得同時減排、制度成本降低、管理成本降低的多種協同效應。
-
我國ICF黑腔動理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8.462)發表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慣性約束聚變(ICF)團隊關於ICF黒腔動理學效應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單連強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蔡洪波研究員和谷渝秋研究員。 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的實現必將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璀璨的明珠。
-
煙臺海岸帶所河口研究組痕量溫室氣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N2O和CH4是兩種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雖低於CO2,但增溫潛勢分別為CO2的298倍和25倍。準確估算二者對全球溫室氣體釋放的貢獻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潮灘處於海陸相互作用地帶,物質輸運與轉化極為複雜。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
-
使用結構緊湊的中紅外光源的雷射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據《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了了一個標準的雷射和光子晶片所組成,使用中紅外的光源來探測溫室效應的氣體和其他氣體。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