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編譯 七君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15-162b-EarthAtmosphere-CarbonDioxide-FutureRoleInGlobalWarming-Simulation-20151109.jpg大家天天都可以在新聞裡面聽到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這兩個名詞
-
溫室效應也能讓海平面降低?
全球變暖是當下的熱門話題,而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是溫室效應。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已經向地球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40%以上。工業革命開始時二氧化碳的濃度為228ppm,而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40ppm以上。
-
可怕的溫室氣體
2015年地球健康狀態報告,研究人員發現2015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達到最高水平,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海平面上升創造最高紀錄。,其實溫室氣體不僅僅是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以外,還有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以及全氟碳化物等。我們來看看溫室氣體這個大家族都有哪些成員吧。1.甲烷 甲烷是另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廣泛存在於天然氣、沼氣、煤井、油田之中,火山噴發、溼地腐爛、農作物堆肥、反芻動物消化代謝以及人類的一些活動都會產生甲烷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就是二氧化碳的20多倍。
-
溫室氣體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海洋?
人類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海洋發生的一切我們似乎並不那麼關心。相較於渺小的人類,海洋浩瀚無垠,所以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活動並不能影響海洋。但是不然。人類每年生產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有25%左右會被海洋吸收,這是海洋為人類提供的又一免費服務,幫助人類控制全球變暖。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④ | 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存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陽光,減少陽光的入射,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起著保溫作用。兩者相比,前者大於後者,因此總的效應是使氣溫降低,這就是所謂的陽傘效應。
-
什麼是溫室氣體?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它們?
它們導致溫室效應,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它們是溫室氣體。簡單地說,溫室氣體是地球大氣中捕捉熱量的氣體。他們讓太陽能通過,但然後他們捕獲大氣中的熱量。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很低(而且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但這一比例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一直在上升。
-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大多無毒,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但它能引起全球環境的重要變化,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的65萬年中,溫室氣體濃度基本穩定,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著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溫度。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已有研究顯示,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可以在根本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帶來顯著的人群健康協同效應(Haines et al.,2009;Watts et al.,2015)。因此,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中國氣象網訊 1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溫室氣體公報》 (報告全文見文末),2014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次突破記錄,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97.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與水汽互相作用放大溫室效應。
-
國際氣象組織報告稱2013年溫室效應氣體量創新高
中國網9月11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報告稱,大氣中造成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3年達到了一個新的峰值。三種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量最大,而這次的增速是近三十年來的觀測中從未有過的。
-
...海區儲存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海冰消融將致甲烷濃度增大溫室效應...
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11月22日,國際大氣環境領域著名期刊英國《大氣環境》在線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論文。 甲烷是一種對氣候有顯著變暖效應的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力值是二氧化碳的25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甲烷是一種濃度恆定的自然大氣成分,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才發現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對流層中甲烷含量在增加,目前的含量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倍多。
-
溫室效應如何作用於全球?
紅外線對溫室效應來說是一個特別關鍵的概念。地球接收到太陽光的照射變得非常溫暖,其中紅外射線反射到大氣層及外太空,同時也降低了地球的溫度。在大氣層當中存在這樣一些氣體,它們能夠把紅外線吸收並反射回地面,這樣就減慢了地球表面降溫,使地表溫度提高。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9月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 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將加重氣候災害疊加效應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19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加劇,許多地區未來面對的氣候災害威脅將不僅僅限於某一種,很可能是多種災害同時發生且影響加重。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大量研究往往關注單一種類氣候災害帶來的風險,但僅關注一小部分的災害類型可能會導致忽略這些災害與其他災害產生的合併效應,從而導致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評估不全面。
-
溫室氣體增加與人類的關係
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嗎? 是的,工業化時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事實上,觀測到的大氣CO2濃度的升高並不代表人類活動的所有排放量,它只佔1959年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CO2的55%。
-
溫室氣體正在對南極降溫!因為特殊環境會引發「負溫室效應」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由於這種反常的氣溫分布,會讓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水蒸氣持續地將熱量散發到太空之中,進而對這裡起到降溫作用。科學家們稱這種效應為「負溫室效應」,這項研究被發表於7月11日的《自然合作期刊·氣候與大氣科學(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
人造樹有望降低大氣溫室氣體含量(圖)
科研人員一直在尋找消除空氣中的溫室氣體、降低全球氣溫的方法,那麼這種具有超強吸附性的人造植物是否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儘管二氧化碳無色、無味,而且是純天然氣體,但它卻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麻煩。儘管它在空氣中所佔比例很小按體積計算只佔所有氣體的0.04%,或百萬分之395,但它卻對地球大氣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因為和氮氣或氧氣不同,二氧化碳分子儘管可以讓光線通過,但卻會吸收太陽的熱射線,形成溫室效應。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消除部分溫室氣體、調節全球氣溫的方法。如果這種方法可行,那麼它不僅會降低大氣溫度,還會帶來其他益處。
-
知新科普:溫室氣體之成因、來源及對環境的影響
在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鬥爭背後,是我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溫室氣體是大氣中任何能夠吸收紅外線輻射的氣體化合物,從而捕獲並保持大氣中的熱量。通過增加大氣中的熱量,溫室氣體負責溫室效應,最終導致全球變暖。01 太陽輻射與「溫室效應」其實,全球變暖在科學上並不是一個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