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象組織報告稱2013年溫室效應氣體量創新高

2020-11-24 中國網

中國網9月11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報告稱,大氣中造成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3年達到了一個新的峰值。

三種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量最大,而這次的增速是近三十年來的觀測中從未有過的。

觀測到的初步數據表明,這一驟增現象可能是由於二氧化碳的地球生物圈縮小導致其吸收量的減少,以及其排放量的穩步增長。

公示溫室氣體量以明確溫室效應影響已經是世界氣象組織一年一度的慣例。這次的結論也預示著目前海洋酸化的速度近300年來是前所未有的。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亞羅表示,「我們必須要扭轉這種局勢,減少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的廣義衡量排放。」

聯合國科研機構的負責人認為「在面對氣候變化加速時必須進行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這次任務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公報指出,這種導致氣候變暖的現象被稱之為放射強制,增加量為34%。主要成因是溫室氣體的長時間作用,只不過是除了二氧化碳的另外兩種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

最近一次檢測中這兩種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達到前工業時代(公元1750年前)的142%,其中甲烷高達253%,一氧化二氮也達到了121%。

海洋酸化

一般來說,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都被海洋吸收了,餘下的一些則是被地球的生物圈吸收,從而適當的減緩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長。儘管如此,海洋依然在為這一特別的後果付出巨大的代價。

亞羅說:「如果說全球氣候變暖還不能成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充分理由的話,海洋酸化的嚴重後果足以說服我們。」

科學家認為,海洋酸化將會對海洋生物體系造成複雜後果,尤其是對珊瑚、藻類、貝類以及不同種類的浮遊生物有嚴重影響。

海洋的酸化將阻礙這些生物築巢、構建身體外殼及骨骼材料(通過鈣化),因為它們的鈣化能力將會隨著酸性的增強而降低。(實習編譯:王藝靜)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組織: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原標題:世界氣象組織: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新華網日內瓦9月9日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   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初步數據顯示,受地球生物圈吸收量降低及排放逐步增加的影響,2012至2013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2.9ppm,為1984年以來的年度最高增幅。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創新高 或有更多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溫室氣體公報》稱,大氣中溫室氣體水平再創歷史新高,且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跡象。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報告說,作為大氣中主要的長壽命溫室氣體,2017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5.5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高於2016年的403.3ppm。此外,甲烷和氧化亞氮這兩種長壽命溫室氣體的濃度也有所上升。所謂「長壽命」是指在大氣中滯留時間長。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9月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
  • 世界氣象組織稱全球溫室氣體含量創新高
    > 新華網日內瓦11月21日電(記者 劉洋 王昭)世界氣象組織
  • 聯合國氣象組織: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破壞性影響不可逆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2日在官網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報告指出2017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再次創下新高。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表示,國家有法律義務防止和緩解氣候變化。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中國氣象網訊 1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溫室氣體公報》 (報告全文見文末),2014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次突破記錄,其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97.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與水汽互相作用放大溫室效應。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新華社日內瓦11月25日電(記者劉曲)世界氣象組織25日發布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指出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次刷新紀錄,溫室氣體水平持續增長已成長期趨勢,未來將導致愈發嚴重的氣候變化。  二氧化碳是大氣中主要的長效溫室氣體,可在大氣中滯留數百年。
  • 《2013中國溫室氣體公報》:濃度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1月9日,中國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開發布《2014年中國氣候公報》和《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
  •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2017年全球氣溫創新高
    (Wolfgang Rattay/視覺中國)中國網新聞11月8日訊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導,在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際,世界氣象組織(WMO)6日在波恩公布了地球氣候變暖的最新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將再次成為有天氣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目前的數據,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左右的前工業化時期上升了大約1.1攝氏度。
  • 2018年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多年來穩定持續增長
    相比之下,2009年至2018年這十年間,這三種氣體的平均年增長量為二氧化碳2.26ppm,甲烷7.1ppb和一氧化二氮0.95ppb。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11月25日發布2018年度《溫室氣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07.8ppm(1ppm=百萬分之一),甲烷氣體濃度達到1869ppb(1ppb=十億分之一),一氧化二氮氣體濃度達到331.1ppb,分別是工業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7%、259%和123%,且增幅均高於過去十年來的平均增幅。
  • 世界氣象組織:2013年有望入圍全球十大最熱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11月13日發布《2013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稱,2013年有望入圍自1850年有現代氣象記錄以來的十個最熱年份。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13日在這份長達18頁的最新報告的發布會上指出,根據初步觀測評估結果顯示,在2013年的前九個月,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高出0.48攝氏度。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這一數值與2003年同期水平相當,目前暫時將並列為第七個最熱年份。相關預測在整合今年最後三個月的數據之後或可能出現變化,但出入不會太大。
  • 《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發布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人與自然·數據)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劉毅)根據中國氣象局9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幹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1886ppb
  • 世界氣象組織: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創新高 首次達到400ppm
    報告稱,1990年至2015年間,來自工業、農業和家庭活動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長壽命溫室氣體,使導致氣候變暖的「輻射強迫」效應上升37%。具體而言,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水平為工業化前的144%,2014至2015年二氧化碳的增加值大於上一年和過去10年增量的平均值。
  • 世界氣象組織: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2018年1月至10月全球溫度變化幅度示意圖。(來源:世界氣象組織官網)新華社日內瓦11月29日電(記者劉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在即,世界氣象組織29日發布報告稱,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溫和酸化、極端天氣等並無弱化跡象,要實現控制全球升溫的既定目標,必須做出前所未有的改變。
  • 2018年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中新網11月26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1月25日,聯合國新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8年,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又創歷史新高,增幅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幅,且「沒有任何減緩的跡象」。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稱,未來,人類將面臨更高的氣溫和更極端的天氣。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的政策解讀
    SZDB/Z 69-2012《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規範及指南》(以下簡稱「原指南」),規定了組織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的原則和要求,自2012年發布以來,有效指導了管控單位和核查機構碳排放量化及報告工作,為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及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聯合國: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氣候變化或變本加厲!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數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水平達到了另一個新的記錄。這一趨勢沒有逆轉的跡象,這推動了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更極端的天氣。根據WMO最新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7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濃度(CO2)達到百萬分之405.5(405.5ppm),高於2016年的403.3 ppm和2015年的400.1ppm,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濃度也有所上升,尤其是甲烷還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同時,一些臭氧消耗物質的濃度也有所上升,科學家們還不確定這些復甦的有害化學物質來源何方。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過去五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
    當地時間4月22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最終報告。在去年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之前,WMO曾發布初步報告,最新報告對WMO每年發布的氣候狀況聲明作了補充。這份報告證實,2015-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時期升高1.1℃,比2011年至2015年這五年平均氣溫升高0.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十年都比過去十年更為溫暖。WMO發言人表示,今年迄今為止,全球氣溫每月是有記錄以來最暖或者第二暖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