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在一氧化碳真空紫外光解離的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07 手機光明網

  一氧化碳分子(CO)在星際空間中的豐度僅次於氫氣(H2)分子,排在第二位。CO吸收宇宙空間中的真空紫外輻射以後會解離生成C原子和O原子;碎片原子會進一步和H2分子反應生成碳氫化合物和水,而這些次生分子是組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另一方面,CO的光吸收和光解離還被認為是造成太陽系中C、O同位素異常分布的直接原因,從分子層面理解這一現象形成的機制對於研究太陽系的演化歷史以及行星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量的光譜學研究已經證明稀有同位素取代(13C、17O和18O)會顯著影響CO分子吸收譜線的位置和強度以及光解離效率等;而對於同位素取代會對解離產物的量子態布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還不清楚,而這是理解C、O同位素在太陽系中異常分布的最重要參數之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朱起鶴、高蕻和程敏等自主設計並搭建了一套高分辨時間切片離子速度成像裝置,其能量解析度達到了國際上同類儀器的領先水平(Rev. Sci. Instrum. 2018, 89, 013101);同時,他們基於四波混頻原理搭建了一套高分辨(線寬~0.3 cm-1)可調頻的真空紫外雷射光源(65-200 nm)。利用這些自主搭建的儀器裝置,他們對小分子在真空紫外波段的光解離動力學展開了系統深入的研究(Phys. Chem. Chem. Phys. 2019, 21, 14376)。

  最近,他們在CO真空紫外光解離的同位素效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他們用自主設計和搭建的真空紫外光源將12C16O和13C16O分別激發至相同的高激發量子態,並用切片離子速度成像裝置精確測量解離碎片的平動能,得到了其解離到每個通道的分支比。CO解離有三個可能的通道,分別是C(3P)+O(3P)、C(1D)+O(3P)和C(3P)+O(1D),其中3P表示C和O的基態,1D表示激發態。實驗結果表明,同位素取代會強烈影響CO解離產生的基態和激發態碎片原子之間的相對比例(如圖所示)。在宇宙空間的低溫環境中,基態的C、O原子幾乎不能和H2發生化學反應;而激發態的原子和H2的反應是無勢壘的,因此可以在很低的溫度下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生,並生成碳氫化合物和水。該結果可能會對現有的天體化學模型產生重要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上( Nat. Commun. 2019, , 3175)。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化學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蔣攀,通訊作者是高蕻和程敏。

圖 CO光解離通道分支比的同位素效應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
  • 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分子廣泛存在於宇宙中,其與真空紫外光相互作用是高反應活性星際物質OH的重要來源。
  • 科學家稱鑑定氧同位素可揭示太陽系起源
    像這樣的進程被命名為「同位素自屏蔽隔離」。太陽星雲中富含氧分子的一氧化碳,當它被真空紫外線解離時,自屏蔽隔離被認為是相關氧分子生成的關鍵性因素。 在外太空的灰塵和氣體分子星雲中已觀測到自屏蔽隔離現象,當充沛的真空紫外線從附近的恆星滲透進入分子星雲,將把一氧化碳分子分解成為碳原子和氧原子。
  • 最新論文|真空紫外光電探測器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不同工作機理的超寬禁帶半導體基無濾波真空紫外探測器的品質因數、性能評估方法和研究進展。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賈樂敏,通訊作者為鄭偉副教授。概述真空紫外光(VUV)的波長範圍為10-200 nm。這一波段的紫外線被空氣中的氧氣強烈吸收,只能在真空中傳播,因此被稱為真空紫外光。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延強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 在石墨層間解離能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在石墨層間解離能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簡稱CNMM)鄭泉水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David J.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核黃素單核苷酸(FMN)作為人工去甲基化酶,能夠利用細胞中的氧氣實現核苷、寡核苷酸以及活體細胞水平上的m6A去甲基化。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0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以昀課題組致力於發展新的生物相容光化學方法用於化學及生物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新型光反應發現及新型光化學生物學工具的發展。課題組前期研究工作中建立了可見光引發氧化及還原反應的生物大分子相容性(J. Am. Chem. Soc.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
    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甲醇在TiO2(110)表面上光催化產氫」工作中取得新進展,該成果「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2015, DOI: 10.1002/advs.201500287),總結了近十年來柔性光電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並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 化學所在高性能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場效應電晶體是電子學的基本元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由於其在柔性、大面積、低成本的電子紙、射頻商標和存儲器件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有機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在中國科學院(先導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和相關單位合作,最近在高性能、柔性和噴墨列印高解析度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有關結果均發表在Adv. Mater.上。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此後,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採用聚合物PBDB-T與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混製備光伏器件,研究結果表明,該聚合物十分適合用於製備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基於此,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Org. Elect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