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鑑定氧同位素可揭示太陽系起源

2020-12-05 科學網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氧是地球上蘊藏最豐富的元素,大約佔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地球上的氧具有三種穩定同位素形式:氧16、氧17和氧18。氧16佔地球上氧總量的99.762%,氧17佔0.038%,氧18佔0.2%。目前,科學家聲稱,發現了關於氧元素的新線索,進而可揭示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中許多原始星體上的礦石比地球上氧同位素具有完全不同的比率,其中包括碳質球粒狀隕石,科學家推測在太陽系早期大量存在著罕見較重的氧同位素。美國伯克利實驗室化學科學公司的穆薩·阿梅德說,「作為一位化學家,氧同位素比率將幫助我們理解太陽系的起源問題。為什麼地球上礦石中氧同位素比率會出現顯著差異,這一點使科學家們迷惑許多年。」

 

不同氧同位素模型將解釋其間的差異性,其中包括太陽系同位素比率形成奇特的恆星,或者通過核反應過程形成不同類型的恆星,這種太陽星雲的化學處理過程將提高氧同位素的比率。像這樣的進程被命名為「同位素自屏蔽隔離」。太陽星雲中富含氧分子的一氧化碳,當它被真空紫外線解離時,自屏蔽隔離被認為是相關氧分子生成的關鍵性因素。

 

在外太空的灰塵和氣體分子星雲中已觀測到自屏蔽隔離現象,當充沛的真空紫外線從附近的恆星滲透進入分子星雲,將把一氧化碳分子分解成為碳原子和氧原子。不同同位素吸收真空紫外線光子具有輕微的能量差異,然而,在接近星雲邊緣的區域,一氧化碳和大量的氧16同位素吸收了大量被氧16吸收的光子,因此氧16位於星雲中更深的位置。但是氧17和氧18,吸收了不同能量,卻並未產生屏蔽隔離,在星雲內部,相關更多的一氧化碳分子和較重同位素被解離,同時,較重的氧原子被釋放出來。

 

研究人員期望太陽系早期存在一個類似的進程,伴隨著年輕的太陽輻射真空紫外線,一氧化碳將在原太陽的炎熱區域發生作用,或者在更遠的寒冷區域起作用。是否真空紫外線的自屏蔽隔離真實工作於該狀態下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氧同位素比率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準確的答案,該提議未進行實驗方法測試。阿梅德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馬克·蒂蒙斯與我們取得了聯繫,使用光波線9.0.2(beamline 9.0.2)進行了方向測試,先進光源機構(Advanced Light Source)提供真空紫外線光子可以精確地調諧一氧化碳分解時產生的多樣性能量。」

 

化學家蒂蒙斯調查太陽系氧比率已有30多年,他是美國「起源號」宇宙飛船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他對太陽風的樣本進行了研究分析。他認為如果不深入認識宇宙天體氧化學進程,將無法理解太陽系如何形成和進化的。

 

伴隨著太陽系早期一氧化碳的光解作用,水在太陽系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基於許多複雜的化學反應,太陽系最古老的礦石中將鎖定較重的氧同位素,隨後這些氧同位素形成於其他太陽系的星體中。阿梅德解釋稱,第一階段是一氧化碳發生光解作用,形成氫、氧原子,氧和氫原子結合形成羥氫氧基HO,該分子很快與氫結合會形成水分子。以上原子和分子是構成星體灰塵粒子的基本成份,因此,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在某些模式下可以轉換氧同位素成為矽酸鹽。不同的氧同位素將持續通過該階段測試,我們的實驗重點關注第一階段所發生的變化。

 

測試者通過一個測試艙發送超純淨一氧化碳,每個一氧化碳分子在4個不同波長狀態下暴露於同步加速器產生的真空紫外線光子波中,一氧化碳分子在每個波長下暴露的時間很長,在3-16小時之間。當碳和氧原子解離時,氧原子很快與完整的一氧化碳分子結合形成二氧化碳,然後收集在液氮冷卻容器中。這些實驗樣本由研究小組成員蘇布拉塔·查克拉博爾蒂送至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查克拉博爾蒂採用化學方法從二氧化碳中移除氧分子,然後他通過質量光譜測定法測定同位素比率,依據分子的質量分離同位素。

 

阿梅德說,「這項研究成果非常令我們吃驚,我們證實了真空紫外線自屏蔽隔離進程對於太陽系最古老星體氧同位素比率特徵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礎性物理化學足以生成高比例較重的同位素,這種比率的同位素與太陽系早期環境的礦石樣本很相似。研究人員推斷太陽星雲中寒冷區域很可能產生大量較重的氧同位素分子,但是該區域並不經過同位素自屏蔽隔離。阿梅德說,「同位素比率並不會告訴人們為什麼太陽系早期會與現今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目前在實驗室裡我們還有更多的科學研究需要進行。關於氧化學反應的一個進程是我們希望下一步測試氧、水和矽酸鹽之間的反應,這將生成太陽系最初的巖石結構。」

相關焦點

  • 紫外光或可點明太陽系起源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0月20日報導,在一個探索太陽系起源的項目中,研究人員將太陽的組成與太陽系中最古老物質(未變質隕石中的難熔包裹體)的組成進行了對比,確定了紫外光對於行星形成的重要影響。通過分析氧同位素,研究人員確定了太陽、行星和其他古老太陽系物質的成分差異,並得出結論:太陽系中氧同位素異質性是從原太陽分子雲中繼承而來的。
  • 45億年前隕石包含生命基本物質 或揭示地球生命起源
    在45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初形成的一塊隕石,可能有助於我們了解地球的生命起源。在太陽系誕生期間的動蕩時期,太空巖石聚集在不斷增長的太陽引力場周圍,並高速碰撞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行星、衛星和流星。科學家分析了這一時期形成的一塊隕石,它在45億年後墜落在地球上。對這塊被稱為Orgueil的葡萄柚大小的古老隕石進行分析,揭示了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對揭示年代至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規律,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檢驗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和指導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樹木年輪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作為一種新的古氣候代用指標被廣泛地用於重建過去氣候變化。我國最長的樹輪寬度年表大都基於祁連圓柏所建立。
  • 地月同源說被推翻,最新研究證明兩者氧同位素成分和含量不同
    月球到底是是如何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將之俘獲的?這些問題一直就是人類極其關注的自然科學的謎題之一。關於月球的起源,歷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假說和理論,包括「俘獲說」、「分裂說」、「大碰撞說」、「同源說」等等。而其中最流行的兩種假說就是「地月同源說」和「大碰撞說」。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太陽系起源之謎,有了最新解釋辦法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0月20日報導,在一個探索太陽系起源的項目中,研究人員將太陽的組成與太陽系中最古老物質(未變質隕石中的難熔包裹體)的組成進行了對比,確定了紫外光對於行星形成的重要影響。通過分析氧同位素,研究人員確定了太陽、行星和其他古老太陽系物質的成分差異,並得出結論:太陽系中氧同位素異質性是從原太陽分子雲中繼承而來的。
  • 是誰「創造」了太陽系?科學家研究發現,太陽系的「母親」是它!
    是誰「創造」了太陽系?科學家研究發現,太陽系的「母親」是它!關於太陽系的起源沒有爭論,因為所有的恆星都出生在一個星雲中,但是星雲在哪裡產生了我們的太陽系?最近,美國媒體報導說,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產生太陽系的星雲的來源,或者發現了它。太陽系的母親。那麼這裡發生了什麼?當科學家研究隕石時,他們發現了一種同位素。
  • 撞擊美國的隕石中發現2600多種有機物:鈾同位素鑑定接近真相
    編者按:2018年1月16日撞擊美國密西根州漢堡草莓湖的隕石被發現,鈾同位素鑑定等分析後,確定隕石中有2600多種有機化合物,且形成時間在45億年前。這個發現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相,地球生命進程的啟動與這顆隕石的同伴有關。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802期隕石撞擊為地球帶來了有機化合物,這個說法已經得到證明。
  • 「隼鳥2號」首獲來自「龍宮」氣體 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起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5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從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內的樣本容器中收集的氣體是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氣體樣本,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來自深空的氣體樣本,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的起源。JAXA稱,已於6日在澳大利亞伍默拉軍事禁區附近的沙漠中回收了脫離「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返回地球的一個微型太空艙。
  • 南極洲隕石中有神秘星塵,新星爆炸和太陽系起源有何關聯?
    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這樣古老的物質只有1/25000英寸,它的形狀和「羊角麵包的形狀」類似,它的發現可以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系起源的一兩件事。顯微鏡下的它是什麼樣子為了研究星塵,科學家們使用了各種類型的顯微鏡,發現它其實是由矽酸鹽(一種矽和氧組成的鹽)和石墨(一種碳)組合而成。
  • 科學家稱推導太陽系年齡公式有誤 需要重新計算
    【搜狐科學消息】據《連線》網站報導,近日,美國科學家稱,需要改寫推導太陽系年齡的公式。最新測量數據顯示,公式中的一個假定是錯誤的:即某種鈾的同位素在隕星中出現的相對值總是相同的。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格雷戈裡稱,「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甚至更早,無人能夠探測到鈾數量的差別,現在我們能夠測量出其微小的差異。」以前估計太陽系年齡大約是40.5億年,這個數字不夠精確,顯示不出100萬年的差別,但最近科學家進行了更詳細的計算,結果得出太陽系年齡大約是45.672億年。
  • 重大突破,原始隕石或揭示生命起源、太陽系起源,答案在意料之中
    也就是生命的起源生命怎麼來的?宇宙的起源是怎麼樣的?太陽系又是怎麼樣的?這些千古難題確實是不好回答,因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要有科學依據才能讓人信服,才能在在眾多猜測中站得住腳。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沒法解答,不過在科學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因為不斷找到這方面的線索。
  • 地球生命的起源?隕石碎片揭示未知小行星的存在
    在這顆隕石撞擊地球之前,科學家已經成功地預測了這次撞擊,包括時間和地點。這也是首次實現撞擊預測。這些碎片來自一顆名為 2008 TC3的小行星。科學家一直在對其碎片進行研究並於近日發表了相關成果。研究表明,2008 TC3來自一個巨大的、富含水分的母體小行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獲得了一份50毫克的碎片樣本。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 距今50~70億年,比太陽年齡還要早,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物質
    在隕石內部,科學家們發現了由富含鈣、鋁、鈦等礦物質鹽構成的難熔包體「CAIs」——一種被認為是前太陽系星雲時期形成的古老固體物質之一。隕石「阿連德」切片一科學家們進一步對鈣鋁包體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其同位素組成存在異常——氧16同位素過剩,
  • 暗能量沒蹤影,卻發現數百顆潛伏小行星,揭示太陽系起源!
    關於暗能量的發現1998年,兩個研究遙遠星系Ia型超新星紅移的科學團隊發現宇宙正在超過此前觀測到的速度在膨脹,這是繼勒梅特和哈勃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也讓三位科學家獲得了,當然無論哪個都是現代天文學的巨大進步,因為小行星的分布對太陽系起源同樣有著非常重大的幫助。
  • 【中國科學報】鈣華碳氧同位素氣候指代意義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形成的內生鈣華碳氧同位素的相關性差異,這為鈣華高解析度古氣候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目前,該研究成果在英國《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發表。  鈣華具有較高的沉積速率,使得其重建古氣候的精度可達年、季尺度。這有利於對突發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洪水、乾旱、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氣候周期的研究。
  • 天文學家揭示太陽系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天文學家揭示太陽系首個到訪星際天體「奧陌陌」起源 2020-04-14 10:28:50 奧陌陌長約100米,長短軸比例為6:1–10:1,遠遠大於已知太陽系內小天體的長短軸比例,具有極其特殊的狹長外形,它在運動過程中伴隨著快速旋轉,並且自轉軸不固定。  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前,現有的行星系統理論認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統甩出,並且由於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為明亮,可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應多為彗星。因此,天文學家希望利用觀測的手段驗證奧陌陌屬於彗星的猜想。
  • 月巖樣本分析結果挑戰主流月球起源理論
    網易探索3月30日報導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美國和瑞士科學家對在月球礦石中發現的同位素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流行的月球起源理論——巨大撞擊假設可能並不成立。不過,絕大科學家都認同和接受這一假設,不會輕易放棄。瑞典隆德大學行星學家馬賽厄斯·麥爾便表示這項研究雖然具有一定說服力,但他並不準備放棄巨大撞擊假設。
  • 月球形成之謎:科學家發現氧同位素差異,填補「大碰撞說」缺口!
    據《每日星報》3月10日報導,最新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一研究報告稱,科學家分析了月球深層樣品,發現地球和月球具有明顯不同的氧同位素,這個一發現將大大支持了「大碰撞說」理論。什麼是大碰撞說?原因是太陽系中的大多數天體都具有獨特的化學成分,以反應出各自與太陽的距離。另外模型模擬顯示,月亮的70%至90%是來自另外一個天體。但是半個世紀來的各種分析都表明,月球上的鈦、鎢、鉻、銣、鉀等元素同位素特徵都和地球相同,這點和「大碰撞說」矛盾。而地月存在少數不同之處是,月球的鐵含量不多,而產生水所需的氫元素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