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2021-01-07 生物谷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Early Cretaceous climate) 的論文。這項他在博士後期間完成的研究表明,恐龍生活時期不全是溫暖的氣候,至少在早白堊世的某些階段(如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繁盛的時期,距今約1.25億年前),中國東北地區為溫帶氣候為主,冬天寒冷。這一結論可能還會對研究這一時期恐龍羽毛的功能提供一些啟示。

他們採集的分析樣品來自恐龍、似哺乳爬行動物、鱷類、龜類和魚類化石的牙齒和骨骼,包括了中國以及日本和泰國相同時期的地層中的化石。通過對樣品中氧同位素的分析,對亞洲地區早白堊世的大氣溫度進行了恢復。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早白堊世這一時期的平均溫度與今天相同緯度的地區氣候大致相當。因此,熱河生物群應當生活在一個較為寒冷的溫帶氣候中,恐龍、鳥類和哺乳類的羽毛或者毛髮能夠幫助這些動物在冬天保持活力。

Amiot博士從2007開始與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研究員以及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禮院士等合作開展博士後研究,重點是對中生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進行氧、碳同位素的分析,從而恢復當時生物的習性和古氣候。他於2010年出站後,在法國科學研究院(CNRS)獲得了終身研究職位。(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PNAS  doi: 10.1073/pnas.1011369108

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Early Cretaceous climates

Romain Amiota,1,2, Xu Wangb, Zhonghe Zhoua, Xiaolin Wanga, Eric Buffetautc, Christophe Lécuyerd,2, Zhongli Dingb, Frédéric Fluteaue, Tsuyoshi Hibinof, Nao Kusuhashig, Jinyou Moh, Varavudh Suteethorni, Yuanqing Wanga, Xing Xua, and Fusong Zhangb

Abstract

Early Cretaceous vertebrate assemblages from East Asia and particularly the Jehol Biota of northeastern China flourished during a period of highly debated climatic history. While the unique characters of these continental fauna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various speculations about their biogeographic histo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ir possible climatic causes. Here we address this question using the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apatite phosphate (δ) from various reptile remains recovered from China, Thailand, and Japan. δ values indicate that cold terrestrial climates prevailed at least in this part of Asia during the Barremian—early Albian interval. Estimated mean air temperatures of about 10 ± 4 °C at midlatitudes (~42 °N) correspond to present day cool temperate climatic conditions. Such low temperatur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of cold marine temperatures during this par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as well as with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the temperate fossil wood genus Xenoxylon and the absence of thermophilic reptiles such as crocodilia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he Jehol Biota is thu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its evolutionary and biogeographical history but is also due to rather cold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linked to the paleolatitudinal position of northeastern China and global icehouse climates that prevailed during this par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對揭示年代至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規律,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檢驗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和指導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樹木年輪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作為一種新的古氣候代用指標被廣泛地用於重建過去氣候變化。我國最長的樹輪寬度年表大都基於祁連圓柏所建立。
  • 中國發現最大帶羽毛恐龍化石 比北票龍大40倍
    BrainChoo繪圖  記者許琦敏  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遼西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帶羽毛恐龍,該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它發育出原始的絲狀羽毛可能是為了適應白堊紀早期的寒冷氣候。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這一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成果。
  • 盤點中國最著名恐龍:華麗羽王龍顛覆學界
    Brain Choo繪圖  光明日報北京4月5日電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了迄今為止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雖然這種羽毛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但這可能顛覆學術界的傳統觀點: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依蘭發現大面積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此次發現的僅有趾跡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繼24日依蘭隕石坑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25日,科研人員宣布在哈爾濱市又發現了一處史前遺蹟——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具體地點還是在依蘭。  當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在依蘭縣境內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這是我省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大型恐龍羽毛華麗或與白堊紀早期氣候相關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這種恐龍之所以有華麗的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
  • 地球那些事兒|地球自轉軸漂移引發侏羅紀東亞大乾旱
    根據沉積記錄,中亞和東亞地區在早-中侏羅世普遍出現了含煤、含鋁的粘土巖系以及含菱鐵礦的巖石,這表明這些地區當時處於溫暖溼潤的氣候環境;而到了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這些地區則出現了河流-湖泊相含石膏的碎屑紅層以及幹湖-河流-風成環境的沉積組合,共同指示酷熱乾燥的氣候環境(圖2)。也就是說,從侏羅紀早期到晚期,中-東亞地區的古地理與古氣候發生了巨大的反轉。
  • 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雖然這種羽毛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但這可能顛覆學術界的傳統觀點: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  這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根據研究人員的推算,這種生存在大約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白堊紀早期的食肉恐龍,成年的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
  • 福建上杭發現我國迄今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央廣網龍巖1月12日消息(記者張子亞 龍巖臺記者吳丁焱)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科學家稱鑑定氧同位素可揭示太陽系起源
    氧16佔地球上氧總量的99.762%,氧17佔0.038%,氧18佔0.2%。目前,科學家聲稱,發現了關於氧元素的新線索,進而可揭示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中許多原始星體上的礦石比地球上氧同位素具有完全不同的比率,其中包括碳質球粒狀隕石,科學家推測在太陽系早期大量存在著罕見較重的氧同位素。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溫度(一)
    在古氣候的研究中,氧同位素是解密過去氣候變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
  • 【中國科學報】鈣華碳氧同位素氣候指代意義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形成的內生鈣華碳氧同位素的相關性差異,這為鈣華高解析度古氣候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目前,該研究成果在英國《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發表。  鈣華具有較高的沉積速率,使得其重建古氣候的精度可達年、季尺度。這有利於對突發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洪水、乾旱、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氣候周期的研究。
  • 揭秘:翼龍不是恐龍 只能算恐龍「親戚」(圖)
    馮偉民介紹說,我國有世界上最早長羽毛的恐龍——近鳥龍;世界上最古老的角龍——晚侏羅世隱龍;像鳥一樣睡覺的恐龍——早白堊世寂龍;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馬門溪龍;最早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長有四翼的恐龍——小盜龍等等。前幾年,我國古生物學家在內蒙古臨河市附近發現了世界上唯一的單指恐龍,叫做「單指臨河爪龍」,體長僅40釐米、重450克。它的前肢僅有一個指頭,專門用來掘取地上的昆蟲為食。
  • 重大發現:火星湖泊曾因寒冷而結冰,而且火星還有氧碳循環存在
    領導火星樣本分析研究的弗蘭茲指出:火星傾斜度和火山活動量的變化等因素,可能會導致火星氣候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溫暖和寒冷之間交替。火星氣候故事中的碳和氧二氧化碳是一個碳原子與兩個氧原子結合的分子,碳是神秘火星氣候的關鍵證人。事實上,這種簡單而多才多藝的元素,在尋找其他地方的生命時就像水一樣至關重要。在地球上,碳在空氣、水和地表持續流動,這是一個眾所周知依賴於生命的循環。例如,植物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從大氣中吸收碳。
  • 科學網— 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降水(三)
    Rayleigh模型通過若干假設,如絕熱冷卻假設、水滴快速凝結並脫離氣團本體等,最終給出了氧同位素、凝結溫度以及初始溫度之間的關係(Goldsmith et al., 2017; Gat, 1996)。
  • 恐龍還長毛?「華麗羽王龍」的毛像小雞絨毛-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對此,徐星解釋說,這是因為在恐龍的骨骼化石附近,存有精美羽毛印痕――正如前述所解釋的,遼西特有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使得古生物化石能夠得到較好的保存。「早先我們發現,都是小個體的恐龍有羽毛。由於體型較大的恐龍具有較小的相對表面積,不利於散熱;相反,中小體型恐龍由於其相對表面積較大,熱量容易散失,因此,早年我們判斷,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
  • 一抔黃土,照亮東亞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之路
    思考到這一步之後,他和老師一起,將第五層古土壤與深海氧同位素的第13-15階段進行對比,結果證實,第四紀確實出現了多次冷暖輪迴。中國黃土可以正確反映全球的氣候變化。這些工作後來成為《黃土與環境》一書的重要篇章。「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把黃土的物質成分結構和風成成因研究,轉向黃土與環境相結合的研究,和環境掛鈎。根據黃土沉積物的性質、結構,來反映當時氣候變化的特徵。」
  • 村裡修路現凹坑,專家確認黑龍江首個早白堊紀大型恐龍足跡點
    2019年12月25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其研究團隊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