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對揭示年代至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規律,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檢驗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和指導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樹木年輪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作為一種新的古氣候代用指標被廣泛地用於重建過去氣候變化。我國最長的樹輪寬度年表大都基於祁連圓柏所建立。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中國科學報】地球環境所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相關重建結果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和北大西洋濤動影響。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團隊自主開發了新算法,重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科學網— 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d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EASM)和北大西洋濤動( NAO)影響。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溫度(一)
在古氣候的研究中,氧同位素是解密過去氣候變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
-
【中國科學報】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近期在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 據了解,甲醇能提高二氧化鈦光催化分解水的產氫效率,而甲醇本身也能光催化產氫。銳鈦礦(anatase)是由二氧化鈦組成的三種礦物之一,另外兩種是金紅石(rutile)和板鈦礦。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濱珊瑚(Porites)是重建熱帶海洋氣候環境演變的重要研究載體,利用濱珊瑚骨骼碳酸鈣中的氧同位素組成(δ18O)可重建海水錶層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變化。然而這種重建往往受海水δ18O值變化的影響。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地質歷史時期公認的大氧化事件有兩次:第一次大氣游離氧的顯著增加發生在約24億年前,被稱為大氧化事件。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降水(三)
Rayleigh模型通過若干假設,如絕熱冷卻假設、水滴快速凝結並脫離氣團本體等,最終給出了氧同位素、凝結溫度以及初始溫度之間的關係(Goldsmith et al., 2017; Gat, 1996)。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李文鏢博士及其導師盧雙舫教授、李俊乾副教授,對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的甲烷碳同位素分餾效應進行了系統的實驗模擬研究。首次報導了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分餾的四階段性,建立了同位素分餾一般模式,闡明了同位素分餾的主控因素及機理,並拓展應用於原位含氣量和吸附氣/游離氣比例關鍵參數的評價。該研究以「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為題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第4期、英文版第5期。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