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鑑定專家組認為,兩項成果的實驗能力和運行參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突破了氧測量與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際壟斷,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化,對促進我國第四代核能鉛基反應堆的工程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和發展先進核能的重要方案和途徑,鉛基反應堆已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反應堆」。

  中科院核安全所所長吳宜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作為未來先進核能源的主力堆型,鉛基反應堆可應用於第四代核電、核廢料嬗變的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未來聚變電站等,同時可在低溫制氫、海水淡化、民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工業生產的多個領域發揮作用,從而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

  中科院核安全所研究員趙柱民則介紹說,鉛基堆綜合實驗迴路是反應堆工程實施的前提和基礎,而迴路的核心是冷卻劑。「能源系統需要循環,冷卻劑作為熱量轉換與傳輸的載體,把熱量從『堆芯』運輸出來,用這個熱量去發電和實現其他應用,然後再靠泵或自然迴路回流,完成熱能的傳遞。」

  據了解,包括鉛基反應堆在內,目前第四代核能系統的其他主要堆型還有氣冷快堆、熔鹽反應堆、液態鈉冷卻快堆等六種。相較而言,將鉛、鉛鉍或鉛鋰合金等鉛基材料作為反應堆冷卻劑,在改善反應堆的物理特性和安全運行中具有顯著優勢。

  此類冷卻劑可解決目前得到大規模應用的熱中子反應堆存在的資源利用率低、核廢料不斷積累和潛在的核安全性等各種問題。而這也是美、歐、俄、日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展開研發競爭、角逐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原因。

  我國鉛基反應堆研發是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等項目的持續支持下進行的。其中,FDS團隊作為ADS專項牽頭單位之一,承擔了鉛基反應堆 「麒麟一號」項目的全面研究工作。

  據吳宜燦介紹,項目相繼突破了結構材料、冷卻劑、燃料組件、氧測控等核心技術,成功研製出液態重金屬換熱器、驅動泵、換料機構、控制棒驅動機構等關鍵設備,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液態金屬綜合實驗平臺以及工程驗證堆、物理試驗堆、數字仿真堆三座集成實驗裝置,目前正在進行關鍵設備與技術集成驗證。

  吳宜燦同時透露,除了「麒麟一號」,該團隊還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一個迷你小型反應堆的建設,並將其命名為麒麟號「核電寶」。

  「我們目前已經處在鉛基反應堆工程化的道路上。通過『麒麟號』系列項目的實施,可為我國核能事業、國家能源安全和核能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吳宜燦表示。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9-22 第1版 要聞)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鑑定專家組認為,兩項成果的實驗能力和運行參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突破了氧測量與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際壟斷,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化,對促進我國第四代核能鉛基反應堆的工程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和發展先進核能的重要方案和途徑,鉛基反應堆已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反應堆」。
  中科院核安全所所長吳宜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作為未來先進核能源的主力堆型,鉛基反應堆可應用於第四代核電、核廢料嬗變的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未來聚變電站等,同時可在低溫制氫、海水淡化、民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工業生產的多個領域發揮作用,從而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
  中科院核安全所研究員趙柱民則介紹說,鉛基堆綜合實驗迴路是反應堆工程實施的前提和基礎,而迴路的核心是冷卻劑。「能源系統需要循環,冷卻劑作為熱量轉換與傳輸的載體,把熱量從『堆芯』運輸出來,用這個熱量去發電和實現其他應用,然後再靠泵或自然迴路回流,完成熱能的傳遞。」
  據了解,包括鉛基反應堆在內,目前第四代核能系統的其他主要堆型還有氣冷快堆、熔鹽反應堆、液態鈉冷卻快堆等六種。相較而言,將鉛、鉛鉍或鉛鋰合金等鉛基材料作為反應堆冷卻劑,在改善反應堆的物理特性和安全運行中具有顯著優勢。
  此類冷卻劑可解決目前得到大規模應用的熱中子反應堆存在的資源利用率低、核廢料不斷積累和潛在的核安全性等各種問題。而這也是美、歐、俄、日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展開研發競爭、角逐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原因。
  我國鉛基反應堆研發是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等項目的持續支持下進行的。其中,FDS團隊作為ADS專項牽頭單位之一,承擔了鉛基反應堆 「麒麟一號」項目的全面研究工作。
  據吳宜燦介紹,項目相繼突破了結構材料、冷卻劑、燃料組件、氧測控等核心技術,成功研製出液態重金屬換熱器、驅動泵、換料機構、控制棒驅動機構等關鍵設備,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液態金屬綜合實驗平臺以及工程驗證堆、物理試驗堆、數字仿真堆三座集成實驗裝置,目前正在進行關鍵設備與技術集成驗證。
  吳宜燦同時透露,除了「麒麟一號」,該團隊還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一個迷你小型反應堆的建設,並將其命名為麒麟號「核電寶」。
  「我們目前已經處在鉛基反應堆工程化的道路上。通過『麒麟號』系列項目的實施,可為我國核能事業、國家能源安全和核能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吳宜燦表示。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9-2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重要突破—新聞—科學網
    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實現了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自主掌握。 鉛基堆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得益於鉛基材料優良的中子物理和熱物理特性以及穩定的化學性質,鉛基堆在產能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具有突出優勢,還具有良好的核廢料「焚燒」處理能力和核燃料增殖能力,是一種能夠實現多種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西方多個國家目前正積極推動鉛基堆工程化應用,計劃在本世紀20年代實現商業示範。 燃料組件及包殼是鉛基堆堆芯的核心構件,其結構設計和所用材料受到堆內複雜的服役環境的挑戰。
  •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由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院士、上海大學周邦新院士等行業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近日對中科院核安全所自主研發的「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進行了成果鑑定。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實現了自主化研發,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新型包殼材料的耐高溫和耐腐蝕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對促進我國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裡程碑式重大進展!我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實現臨界
    與熱堆的核燃料利用方式不同,快堆中常用的核燃料是鈽-239,鈽-239發生裂變時放出來的快中子會被裝在反應區周圍的鈾-238吸收,又變成鈽-239,從而使堆中核燃料變多,反應開始循環持續下去,鈾資源的利用率可提高到60%—70%。這意味著相對較貧的鈾礦有了開採的價值。快堆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核廢料越燒越少。
  • 【中國科學報】核安全所建成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單位在鉛冷快堆冷卻劑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核安全所在高溫液態重金屬領域已有十餘年的研發經驗。研究團隊克服了結構材料選型、高溫不透明流體測量、氧濃度測控等系列技術難題,建成的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運行溫度可超600℃,具備開展鉛冷快堆結構材料腐蝕、冷卻劑熱工安全特性及反應堆關鍵設備驗證的能力,可為鉛冷快堆設計與研發提供工程經驗。
  • 中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臨界,車載核能未來可期
    2005年7月,在原子能院建立了我國首座快熱耦合ADS次臨界反應堆——啟明星I號,2016年12月,在原子能院啟明星II號雙堆芯零功率裝置實現臨界,以啟明星I號和II號為基礎,針對鉛鉍堆技術研發目標,歷時近兩年建成了啟明星III號,並於2019年10月9日實現臨界。
  • 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 首次實現臨界
    來源:中核集團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隨著控制棒緩緩升起,我國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鉛鉍快堆領域的研發跨出實質性一步
  • 我國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記者4月9日從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 我國首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首次實現滿功率運行
    12月18日17時,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我國第一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首次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其主要工藝參數和安全性能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標誌這一重大科學實驗設施設計性能得到驗證。
  • 汽車都能載動的核電源,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實現臨界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網站10月11日消息,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隨著控制棒緩緩升起,我國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鉛鉍快堆領域的研發跨出實質性一步,進入工程化階段。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鉛鉍快堆研發領域已躋身國際前列。
  • 【中國科學報】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國產化之路
    日前,馬宗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性能金屬基複合材料是國家重大戰略與國民經濟建設迫切需求的一種工程材料,我們在該領域取得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和應用,一些技術產品不僅打破國際封鎖,還推動了國家高新技術重大裝備的快速發展。」
  • 裡程碑式重大進展!中國核反應堆再獲突破,核動力電源車即將實現
    導讀:裡程碑式重大進展!中國核反應堆再獲突破,核動力電源車即將實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建成—新聞—科學網
    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科學網訊(記者 李瑜)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安全所」)獲悉,該單位在鉛冷快堆冷卻劑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核安全所在高溫液態重金屬領域已有十餘年的研發經驗。研究團隊克服了結構材料選型、高溫不透明流體測量、氧濃度測控等系列技術難題,建成的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運行溫度可超600℃,具備開展鉛冷快堆結構材料腐蝕、冷卻劑熱工安全特性及反應堆關鍵設備驗證的能力,可為鉛冷快堆設計與研發提供工程經驗。
  • 華北電力大學獲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經費突破700萬!
    這是學校作為牽頭單位在鉛基快堆領域獲得的首個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也是學校獲得的第三個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液態鉛鉍合金可應用於快中子增殖反應堆、軍用核動力、及散裂中子靶中,氧控是鉛基快堆中抗腐蝕的關鍵技術
  •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臨界,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首次臨界,讓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反應堆工程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為開發先進反應堆工程技術,經過數年攻堅成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出了擁有自主產權的國內唯一重要反應堆物理實驗平臺—啟明星系列零功率裝置。
  • 中國核廢料處理技術遙遙領先,美國卻放言:「要求中國技術共享」!
    眾所周知,隨著能源的日益緊缺,核能的普遍化會變得越來越快。然而雖然核能具有來源豐富、安全、清潔、高效等明顯的優點,但是核能仍然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損害。核能的利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主要是放射性汙染。為此,世界各國為了解決核能帶來的危害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 周培德:該如何評價我國快堆技術研發取得的成績
  • 我國首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滿功率運行72小時 全面掌握快堆核心技術
    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我國首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12月15日17時首次達到100%功率,18日17時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主要工藝參數和安全性能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標誌著我國全面掌握了快堆的設計、建造、調試、運行的核心技術。
  • 我國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獲重大突破!概念股一網打盡
    我國碳基半導體領域取得關鍵突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將提升我國在半導體行業話語權。
  • 日本2017年初著手制定快中子反應堆開發進度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日本政府30日召開「快中子反應堆開發會議」第3次會議,以從2017年伊始著手制定具體落實開發方針的進度表為主要內容的草案曝光。今後將設置工作小組,於2018年前後匯總。
  • 俄原子能集團將協助中方生產CFR-600快中子示範反應堆用核燃料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26日報導,俄羅斯官方法律信息門戶網站公布的俄中政府間CFR-600快中子示範反應堆項目合作協議顯示,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將協助中方生產CFR-600快中子示範反應堆用鈾鈽核燃料。